以下为《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概述、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观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概述、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观①
本章要点及学习要求:了解发展在研究与使用上的特点;把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掌握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理解发展观类型与新发展观的特点。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述
一、发展在研究与使用上的特点
经济发展是我国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本书认为,发展在研究与使用上具有含义上多层性、解说上的多样性与使用上的中性三个特点。
(一)含义上的多层性
对于发展的含义的理解有宽派、中派与窄派之分。
(1)发展的宽派含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即实现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①从人的角度讲发展,它是指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程度得到持续的提高过程。古某某(Goulet,1971年)认为发展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目标应该满足人的生存、自尊和自由。②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某某·森(Amartya.Sen)在《发展与自由》(1999年)一书中卷首开宗明义地提出,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②从社会来讲发展是社会结构的变革与进步,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将发展概括为经济增长加上社会变革;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也曾将发展定义为“全部社会体系的向上运动”。③从自然方面看发展是指人口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追求可持续发展。
(2)中派含义的发展是指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3)窄派含义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对此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释,见(二)的解释。
(二)解说上的多样性
对于发展,经济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形成了众多学派,经济学派对发展的解释呈现了多样性,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学派解释社会经济发展所使用的关键词
学派
代表人物
关键词
古典学派
斯密
分工、市场机制、资本积累、生产要素增加等
马克思、恩格斯
劳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科技进步等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萨缪尔森、罗某某、斯蒂格利茨、曼昆等
就业、需求、投资、公平分配、政府干预、修复市场机制等
新制度主义
加尔布雷某某
消除二元体系、权力转移、生产者主权、社会趋同等
创新学派
熊某某、艾恩斯迪、钱某某、诺斯、波特、弗里曼等
技术创新、企业集成创新、战略管理创新、产业集群创新、制度创新、国家体系创新等
结构学派
克拉克、库兹涅茨等人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演变、劳动力转移、国民经济产业分布改变等
刘易斯、托达罗等人的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等
恩格尔、洛伦茨、基尼等人的收入分配结构
恩格尔系数、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收入阶层结构、收入分配差距预警线等
福利国家学派
庇古、贝弗里奇、米尔达尔、布莱尔
民主制度、社会保障、收入均等化、国民普享福利、第三条道路等
阶段学派
罗斯托
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为起飞创造先决条件阶段(以轻工业为主导)→起飞阶段(采拙业、钢铁工业、交通设施业为主导)→成熟阶段(电力、机械制造、化工为主导产业)→高消费阶段(汽车业、石油业、耐用消费品工业等为主导产业)→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信息业、环保业、服务为主导产业)
托夫勒等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经济
弗兰克·萨顿、亨廷顿等人的经典现代化与格里芬、希鲁克、英勒哈特等人的二次现代化
①一次现代化包括机械化、工业化、城市化;②二次现代化包括生态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创新化、智能化等
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
①神本社会→物本社会→人本社会;②警察社会→法治社会→人权社会
(三)使用上的中性
人们普遍认为发展是个褒义词,其实发展在使用上是一个中性概念,发展在有些情况下是好事,而在另一种情况下是坏事,如癌症患者的病情发展了(恶化),污染程度发展了(严重了)等就不是好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它即包括值得褒扬的科学发展、有益发展、全面发展、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包括应该限制或禁止的不科学发展、无益发展、片面发展、非和平发展、不可持续发展。
(1)发展从理念上分为科学发展与不科学发展。不科学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发展:①非和平发展,通过对外战争、殖民统治扩张、实施霸权、恐怖、不平等贸易等手段来实现一国或少数几国的发展;②物本发展,通过牺牲多数人的福利或对人的奴役、剥削来换取物质财富的增加;③非和谐发展,不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而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④跃进式发展①,依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使用、破坏生态环境,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而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
(2)发展在国民福利上分为有益发展与无益发展。有益发展是兼顾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中国民能够分享其发展成果、社会福利不断提升、公众权力得到扩展的发展;无益发展是只顾及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发展,是少数人聚敛财富,多数人贫困和受剥削、两极分化、生活质量下降的发展。
(3)发展在体位上分为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和人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即全面兼顾人际和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展。片面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重物轻人,发展中只重视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忽视人的需要和权利,人在发展中上受强制、遭奴役、被凝固。②人的不全面发展,一方面发展中只关注一部分人甚至是少数人的权益,忽视另一部分人甚至是多数人的权益;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只注重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人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需要的发展。③各种发展不均衡,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被忽视。
(4)发展在趋势上分为可持续发展与不可持续发展。不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6年界定为无未来的发展,是仅追求经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顾长期的环境效益的发展,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人的健康和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GDP)的增加或人均GDP(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通常用以经济增长率(以本年度的GDP总量除以往年的GDP总量再乘上百分比而得出,或以本年度的人均GDP除以往年的人均GDP总量再乘上百分比而得出)。
(二)经济发展
对于经济发展概念,不同学科或学派有不同的解读:①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③结构学派认为,经济发展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市场结构、所有制结构、收入阶层结构等)的优化过程;④阶段学派认为,经济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过程;⑤可持续发展学派认为,经济发展是人口与资源和环境良性协调的过程;⑥现代化学派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实现现代化过程;⑦福利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发展是国民福利持续提高的过程。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⒈一般性的区别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如下区别:①经济增长是经济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经济质量的改善;②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扩张,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变;③经济增长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而经济发展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变化;④经济增长属于战术目标,经济发展属于战略目标。
⒉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
(1)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6的《 人类发展报告》提出的有五种情况属于有增长无发展:①无工作的增长,出现严重失业的经济增长;②无声的增长,失去民主和自由的经济增长;③无情的增长,贫困人口增加和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经济增长;④无根的增长,毁灭文化,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的经济增长;⑤无未来的增长,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经济增长。
(2)高某某下的有增长无发展情况:①从投入与产出比较经济学上是无效益或零效益的情况下的高经济增长(如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大跃进);②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上是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高经济增长;③从福利经济学上是人民不能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高经济增长;④从发展经济学上是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甚至恶化的高经济增长。
第二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一、一些学派对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历史考察
(一)古典经济学派开创了要素增加的经济增长方式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社会经济制度环境是影响财富主要因素,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了资本是最重要的因素。李嘉图也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实际肥力,资本积累、人口状况以及农业上运用的技术、智巧和工具。因此实现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增加上述五个要素,特别是资本的数量,这被看作是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即我们所说的粗放型增长。
(二)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依靠要素投入及效率提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投资驱动型);②企业家管理才能水平的提高(管理驱动型),如马某某强调组织管理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③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要素投入的效率的提高(效率驱动型)。
(三)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的增长方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把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据此20世纪60~80年代原前苏联的一些经济学者在在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时,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依靠增加投入实现产出量增长的“外延式增长”(粗放式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靠提高效率实现产出量增长的“内涵式增长”(集约式增长)方式。他们指出,苏联模式增长方式的症结在于主要依靠外延增长而不是靠内涵增长, 靠这种方式实现的高某某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克服这种增长方式缺陷的办法,是要实现由外延增长方式向内涵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创立有效率的制度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新制度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发展要取得成功,必须有健全有效的制度供给,这可以称之为制度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新制度经济史学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资本积累、科技进步、要素增加这是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唯一原因是制度创新,即能够形成对个人激励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另外,克鲁克的“竞争性寻租模式”和杜根的“寻租成本总量模式”对经济增长和福利损失进行了研究,也说明了制度造成的寻租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
(五)新经济增长学派提出了依靠内生知识溢出的经济增长方式
他们认为,内生的技术或知识、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的存在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贸易和知识的国际流动对一国经济增长存在着重要影响。他们并对知识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模型分析,主要有 :阿罗等人的“干中学”模型、罗默的“知识外溢经济增长模型”、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普雷某某科特—鲍某某的“动态联合体资本模型”、杨某某—波兰德的“劳动分工演进增长模型”等。这可以称之为知识创新型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
(1)它们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
(2)经济发展方式包含有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也讲究经济增长质量、追求集约型、效率型增长,这就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
(3)在不同时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一般而言,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发展需要采取经济增长方式,在长期内实现经济发展需要采取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采取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采取经济发展方式。
(4)二者相互促进,又好又省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有效、更持续。
(二)中外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区别与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
⒈中外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区别
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E. R.W.坎佩尔在《苏式经济:实绩和演变》中将发展方式称为“ Model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发展战略模式)或“ Approach toGrowth”(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也称为发展战略模式或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对此研究,形成了要素学派、模型学派、创新学派、结构学派、阶段学派等。其经济增长方式大致有制度与技术创新型、要素投入型增长、扩大需求型增长、资源节约型、结构调整型增长多种类型。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仅从生产要素利用的数量和效率上划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类型。中外对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区别见下表2:
表2 中外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区别
中外研究
区别点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
国外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
来源
马克思外延与内涵与扩大再生产理论和前苏联、东欧的一些学者论述
众多学派研究:要素学派、模型学派、结构学派、创新学派、阶段学派等
划分标准
生产要素利用的数量和效率
发展战略模式或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
研究视角
单一线性的生产要素
多元化、立体性地研究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与增长模式和战术性相关
与发展模式和战略性相关
类型
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
制度与知识创新型、扩大需求型、资源节约型、经济结构调整型等
突出重点
引进技术、要素投入与利用效率
制度与知识创新、扩大公众福利、循环经济、经济结构优化等
推进动力
自然资源、资本投入、廉价劳动的投入增加与效率提高
制度、知识、管理的创新,经济结构的调整等
转变取向
由粗放型增长向导集约型增长转变
按照经济结构、发展战略和阶段转变
⒉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
(1)指导观念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总量的增长观为指导,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这种发展观念由马某某提出的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和当代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索罗模型)所构成。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观念是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改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继续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全面发展理论,借鉴了西方的制度与技术创新、经济结构完善、增进公众福利、可持续发展、社会综合发展等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好又快增长、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构建和谐社会等均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2)研究视角不同。经济增长方式是在以物为本的单一线性的生产要素研究为视角;经济发展方式是以人为本的学科多元化(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资源环境学等)和经济学立体性地研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
(3)主要理论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主要理论有马克思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外的延与内涵与扩大再生产理论和前苏联、东欧的一些学者论述)、西方学者的要素配置与利用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佩雷、纳克斯等人)、增长的涓滴理论等;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理论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分享经济理论(魏茨曼等人)、创新理论(诺思等人的制度创新理论、熊某某等人的技术创新理论)、可待续发展理论(人口与资源和环境协调理论、增长代价理论、自然回归理论、持续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理论、生态发展理论)等。
(4)划分依据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以生产要素利用的数量和效率为依据;经济发展方式以发展战略模式或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为依据。
(5)类型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类型;经济发展方式分为制度创新型(科斯、诺斯、施莱弗和维什尼等)、知识创新型(熊某某、舒尔茨、贝克尔、罗默、普雷某某科特和鲍某某、卢卡斯、斯图尔特)、扩大需求型(凯恩斯、罗某某)、福利国家型、经济结构调整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等多种类型。
(6)衡量指标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数量及配备比例、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的时间、人均GDP的数量。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外还包括有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 、环境指标等。
(7)推进动力不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推进动力是引进技术、资源投入的数量与利用效率;经济发展方式的推进动力是制度创新、知识自主创新、扩大公众福利、循环经济、经济结构优化等。
(8)与诸关系协调程度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只注重协调生产要素间的经济技术及比例关系,它不能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不能协调个人、城乡、区域的利益关系、不能协调国民公平待遇关系等;而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及环境之间、各经济结构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等关系。
(9)实现的路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是在增长中求发展,增长以快以多为先为重,发展为后为轻;经济发展方式是在发展中求增长,发展为先为重,增长为后为轻。
(10)转变取向不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取向是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主要体现是由要素分散向聚集、资源由数量向效率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取向是按照经济结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公众福利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战略不同实施转变。
第三节 发展观类型与新发展观的特点
一、发展观的十种类型
发展观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发展观是不断转变的,概括起来历史上形成了10种发展观:从生产要素的增长到经济结构的完善,再到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从大量耗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发展;从短期的追求发展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从以物本为中心的发展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从追求单维的经济发展到社会的综合发展。许多国家在综合甄选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当前新发展观的特点。
(一)经济总量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等于经济发展的发展观
这种发展观是以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标志的,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率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该发展观在理论上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要素和实现总量增长的战略。
(1)对经济增长要素的研究。在理论上,主要是对经济增长的要素进行研究。继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两要素价值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财富价值论,马某某等人提出了劳动、资本、土地、组织管理(后来有的学者概括为企业家才能)等多要素创造价值论后,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新剑桥模型等对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进行定量研究。
(2)在实践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企图按照发达国家做法,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因此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3)该发展观认为,通过经济的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穷人从经济增长中受益,从而减缓贫困。但是,这种发展观混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有增长无经济结构优化,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
(二)经济结构完善的增长观,即发展等于经济增长加上结构改善的发展观
在经济增长中,一些西方学者发现了增长中的结构变动规律,试图通过某些经济结构的变化,来实现经济发展。
(1)在产业结构方面主要有澳大利亚学者克拉克(1940年)、日本学者赤松要(1935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如发展带来了人的收入差别和等级区分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尖锐地批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300多年前的英国圈地运动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以产生殖民主义和殖民地、剥削压迫第三世界人民为代价的。法兰克福学派左翼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年)在1964年出版的《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一书中关于“单向度的人”的描述,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它压制不同意见和声音,压制了人们对现状的否定和批判,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的单向度人(那种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于现实,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缺乏革命性的人)。马尔库塞的观点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⒈发展在研究与使用上有哪些特点?
⒉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⒊简述各学派对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历史考察。
⒋简述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
⒌试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
⒍试述发展观类型。
⒎简述新发展观的特点。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概述、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观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