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西方文论输出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西方文论
毕达哥拉斯
数的和谐原则
赫拉克利特
文艺模仿自然(第一个)、对立和谐、逻格斯
德谟克利特
西方第一个研究自然到研究社会,探求美的艺术本质的哲学家。
描写社会的人,“好人”“好事”(对象)。天才、灵感、语言(主观条件)。欢乐说,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以利害为标准(社会效果)。
苏格拉底
——神学目的论-认识人的灵魂和欲望
苏格拉底从他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认为神创造文学和艺术,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因此需要研究灵魂的需要。
因而苏格拉底在接受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艺术模仿自然”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摹仿的是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人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苏格拉底还阐释了如何创造美的形象的问题,即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使全体中每一部分都美,将人物各有的特征集中起来,这体现了人物典型化理论的萌芽。
从人的欲望出发,苏格拉底还提出了艺术的功用说,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判断善恶美丑的标准是合人的功利为目的。
苏格拉底是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文艺,丰富了“艺术模仿自然理论”,典型化、美在功用原则,但是过度的功用标准也让西方长期善恶不分(?例子)
柏拉图
——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的社会功用说、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和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灵感说
理式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式的摹本。柏拉图认为,理式的绝对精神世界创造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对应的影像,文艺模仿自然,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以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因而文艺不能完整表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理,因此,从社会功用的角度来讲,柏拉图对文艺持贬低态度。
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把理智与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效果作为文学审查第一标准的人。从政治观来讲,柏拉图《理想国》将社会和人的灵魂划分为三个高低层次,最高层的学者是理智的化身,是治理国家的人;武士代表意志;农工商则代表情欲。柏拉图认为,艺术模仿人的情感。模仿人性中低劣的成分,助长感伤癖等情欲,摧残人的理性。还有一条罪证是柏拉图认为文艺通过虚构亵渎了神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文学的虚构性。
柏拉图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彻底否定了人依靠对现实的感觉和体验来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只能依靠灵魂对理式世界的“回忆”和“领悟”来认识世界,这就是柏拉图的灵感说。柏拉图《伊安》写到的灵感说解释了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表现——迷狂(“诗兴的迷狂”《斐德若》),过程——灵魂回忆(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斐德若》)。这与柏拉图曾接受的埃及东方宗教的灵魂转世思想有关,(上界理式世界的魂灵飘落尘世,附着肉体,见到尘世的美就能回忆起理式上界真正的美)——当回忆这种美的神姿就是“由神凭附着的”精神状态,陷入“诗兴的迷狂”。
柏拉图的灵感说其实包含了对文学艺术特征的一定认识。他的灵感说将灵感的源泉归为“神灵凭附”,将获得灵感的过程看作是灵魂比较完善的人在尘世之美的引发下陷入“诗兴的迷狂状态”,“代神说话”,是一个对最高的理式世界(真善美的同一)的直接回忆和领悟,这样的文学就不属于柏拉图极力贬低的文学艺术了。因而在柏拉图这里将“摹仿的艺术”和“灵感的艺术”区分开来。
理智和灵感两种不同思维形式的区别、文艺创作和技艺的区别,超越了智者学派的“语言本体论”在演讲基础上对修辞等语言技法的强调,指出艺术创作不是凭借技艺,而还要加上灵感;通过灵感获得过程的阐释,柏拉图实际揭示了艺术不能停留在对现实的摹写层面,而是超越不完善的现实美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想美,努力创造具有普遍性的理想美的形象的艺术创造过程。
最早提出了悲剧与喜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
——具体存在的事物才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虚伪,强调诗歌的对象应是“平凡生活的变故和际遇”“美丽而永恒的大自然生活”和“朴素的乡村生活”,诗人唯有在朴素的乡村环境中才能保持直率和春节的感情,因而他认为只要题材恰当,最朴素的未受过教育的阶级也是诗歌描写的对象,这对古典主义的城市、宫廷题材理论相比有着进步性。在语言上他用真挚单纯的语言对照矫揉造作,主张应用民间自然生动的语言,因为这种语言是“在反腐经验和日常感情中产生”的,在与日常生活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还必须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对古典主义僵死、虚饰的语言模式的有力冲击。
同时华兹华斯认为,诗的目的是抒发情感,歌颂自然和人性,诗是神谕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西方文论输出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