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四个自信融入思政课的意涵解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四个自信融入思政课的意涵解读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已经成为新时代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构建的特征与表现,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的百年历程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度凝练。“四个自信”映照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品质,如何使其融入到新时代铸魂育人工作中,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当前思政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思政教学最重要的是让接受教学的大学生真正领悟基本理论,接受并自觉运用到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判断中,因此,教学的科学性、客观性、情感的共鸣性和思维的辩证性需要高度契合才能实现。我们在教学“四个自信”时,应紧紧围绕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方法的易接受性和自主思维的导向性,从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道路自信的核心含义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以不畏艰险、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和状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效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问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不断焕发时代光芒。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为新时代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教育提供了足够底气和自信。坚定“道路自信”教育,要把握重大事件教育契机,以抗击疫情中涌现的“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精神,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行得通”这一议题,增强大学生道路认同感;要充分挖掘抗击疫情中涌现的先进事迹,用中国故事讲好中国精神,坚定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自信。
理论自信则是对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与正确性的自信。理论自信的事实基础仍然是理论实践结果的正确性与理论逻辑的自洽性的综合。“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尊重规律是指把握发展大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精神品性。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是党的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更加自觉、更加科学做好“理论自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坚定“理论自信”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要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新时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自觉辨别、摈弃错误思潮的能力,进而增进“理论自信”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要把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特征,解决好拔节孕穗期成才成长需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增强理论自信、牢记初心使命。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面对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中国共产党立足历史方位、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从而提升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再次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自信是更深远、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根本要求。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要打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协同创新的组合拳。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要回归校园。高校要把握历史主动,深化创新文化教育,制定创新激励制度,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在创新文化的沃土中涵育和滋养文化自信;要回归人本,充分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中华文化的丰厚滋养和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过程中,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四个自信融入思政课的意涵解读》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