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四上2 《走月亮》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 走月亮
一、课前解析
关注文体:《走月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
关注语言特色: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全文语言温暖、画面温馨、情景交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注结构:本文以“走”为线索,写出途中看到的景物及联想,带给读者诗情画意般的感受。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串联全文,一咏三叹让画面有了流动感。
关注文本特色:关注作者调动多种感官:眼看,耳听,鼻闻、心想,把一幅幅画面呈现给读者。课文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穿插,富有画面感。除此之外,课文饱含深情,文字让人入情入境,是一篇学习“边读边想像,感受自然之美”的极好例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能边读边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引入新课
1. (出示课件3)出示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古朗月行》,全班齐某某,想象古诗描写的月夜画面。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做“走月亮”,教师板书课题——走月亮,学生齐某某课题。
教师提问:看到今天的课题《走月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我们经常会看月亮,赏月亮,什么是“走月亮”呢? (出示课件4)教师:“走月亮”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习俗,人们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
预设:怎么走月亮啊?
教师导入:是啊,怎么走月亮呢?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惑,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提出要求:(出示课件5)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
2.教师指名读课文,关注生字、生词的读音。
3.出示生词,进行指读。(出示课件6)
鹅卵石 风俗 跃出 稻穗 镀亮 田埂 闪闪烁烁
其中,“鹅、卵、俗、跃、烁”可以结合词语进行整体认读。“穗”可和“惠”进行字音的辨析。“埂”可以通过熟字“更”加上“土”识记。
4.进行识字游戏,巩固字词。(出示课件7)
5.学写生字。(出示课件8)
本课要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要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左右两部分的比例及错落。提示易错笔画:“填”字右半部分的“真”中间有三横;“葡”不要丢掉里面的点;“萄”注意第九笔竖;“稻”字“臼”中的两个小横不能连在一起。
三、整体感知,梳理所见画面
1.(出示课件9)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是谁和谁在走月亮?画出相关语句。
预设:我和阿妈走月亮
(出示课件10)教师:有妈妈在身边,有月亮陪着,这真是很美的事情呢!“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数一数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这句话,“我”和阿妈是在哪里走月亮呢?请你在文中找一找,把它们圈出来。
学生圈画后,全班交流。(出示课件11)
教师总结: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4次。
“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在溪边走月亮,在田埂上走月亮,在很多地方走月亮。
2.梳理第一幅画面。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本文的篇章布局结构。课文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是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这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光靠“讲”是不行的,而是引领学生细细品读、细细咀嚼,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反复出现,将作者走月亮到溪边、果园、庄稼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串联了起来,让课文结构清晰而完整。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课文的这种写作结构。
再次,感受浓浓亲情。这篇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感受到母女间真真切切的情爱。所以,读课文片段的同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暖、幸福和快乐,感受亲人的爱。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四上2 《走月亮》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