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复习试题:**_*、长岭一中、大安一中、通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历史试题(必修三册 选修一三四)【人教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西周文献和金文中频繁提到了“孝”,主要含义有两种:一是对祖先的尊崇与祀奉,二是对生身父母的孝养。相关记载以前者为主,后者甚少。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伦理逐渐形成 B.宗族是主要社会单位
C.血缘关系日趋淡化 D.文字系统的发展完善
2.汉武帝时期,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商业繁荣推动了农业商品化
C.统治者重视商业管控 D.官营商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
3.据《全某某》载,歙州祁某某,“山多而田某某,水清而地沃,山且置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由此可见唐代( )
A.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趋势 B.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
C.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传播到江南
4.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以士为尊,农工商卑”。而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商成为商人主体 B.社会观念发生转变
C.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取士制度发生变化
5.鸦片战争后有人记载:“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某某,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 B.商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
C.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D.中国市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6.光绪二年,郭某某率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击和谩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 )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7.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 shop ),特零克帝(drink 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观难性
8.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 )
A.导致农业集体化运招动严重受阻 B.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C.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D.导致城乡差别缩小
9.罗马法规定:打麦场邻地的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
A.法律不能保护私有财产 B.法律对公民和自由民区别对待
C.法律重视调节贵族和平民的利益矛盾 D.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10.刘某某《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 )
A.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 B.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
C.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 D.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
11.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12.“冷战”结束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说:“今后的世界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而是美国式的放任主义的文化和反美国文化之间的对峙。”此观点的核心是( )
A.强调文化的民族性 B.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C.主张结束武力对抗 D.放弃意识形态斗争
二、非选择题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始于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帮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
㧟㧟摘编自李愚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简述》
材料二: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实施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扶贫政策的独特性及意义。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内容
20世纪80年代前
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论著中,一般都以1937年为抗日战争的开端,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战”。人们也常某某1937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称之为“抗日战争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学术界开始讨论把1931年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
1990年后
持“十四年抗战”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多。人们在书写中国抗日战争史时也大多从1931年写起
2015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明确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十四年艰苦曲折的斗争”
2015年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讲话,表示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原因是多方面:当时中共力量不断发展,蒋介石将其看作是“最大而且最近”的一个敌人,除了武力上“剿共”外,新生活运动也是其手段之一。同时,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也对其造成严重的挑战。而面对日本的入侵,国民精神涣散,社会弊病丛生,加之社会到处充斥着不良风气。蒋介石认为要抵御外侮,首先要唤醒国民意识,改良社会风气,有必要发动一场新生活运动。1934㧟1937年的新生活运动在缘起和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合理性是不充分的,新生活运动存在诸多问题,日本的侵略威胁日益严重,历史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允许新生活运动去宣传“礼义廉耻”,而种种角色错位也从上层限制了新生活运动难以有效开展。另外新生活运动的理论脱离当时中国急迫的现实需要,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生活运动能够取得预期的目标。
——李某某《合理性与历史错位㧟㧟试论抗战前的新生活运动(1934㧟1937)》
(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材料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普法战争后,统一德国的成廉一世故意选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尽情羞辱法国;于是一战后的议和条约当然也就在凡尔赛宫签订,法国痛宰德国,埋下德国在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1963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和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订了《爱丽舍宫条约》.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就外史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在防务政策以及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切实贯彻条约,两国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这一条约使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法德轴心”的形成。 ——摘编自吴于某某、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德签订《爱丽舍宫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丽舍宫条约》签订的影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材料 养廉某某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规定“每两加耗五分”,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某某”,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支发各官的养廉某某,有一定的标准,养廉某某远远高出正俸标准,越是高品级的官员,养廉某某越是优厚。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董某某《清朝雍正时期廉政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王朝推行养廉某某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雍正帝。
答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生可结合材料“一是对祖先的尊崇与祀奉,二是对生身父母的孝养。相关记载以前者为主,后者甚少”进行分析。
【解答】西周时期对祖先的尊崇与祀奉,体现宗法制度的重要意义,说明宗族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单位,故B正确;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排除A;
西周时期对祖先的尊崇与祀奉,体现重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C;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武帝时期,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理解。
【解答】“汉武帝时期,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统治者重视商业管控,故C正确;
A历代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以及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信息只表明这一地区的茶叶的种植情况,说明不了经济重心呈现南移的趋势,故A项错误;
B.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唐代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
C.材料信息只表明这一地区的茶叶种植情况,说明不了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也没有说明是如何进行种植的,故C项错误。
D.材料看不出,精耕细作技术已经传到江南。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分析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可知,反映了明清时期由于商业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士为尊,农工商卑”,故B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儒商成为商人主体,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商人和经商行为看法的改变,不能说明社会上拜金追利风气盛行,故C项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应排除。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依据材料“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某某,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说法绝对,排除。
B项“取代”说法片面,排除。
当时还不存在主动开放,十三中全会召开后,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开放,故排除D。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主要考点:①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与发展②中国近代化主要阶段③中国近代化特点④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⑤中国近代化影响。
【解答】通过材料郭某某“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却“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击和谩骂”,说明当时国人反对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A正确;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排除B;
通过材料可知,C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叙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7.【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可知,说明近代社会习俗变迁仍然具有传统观念,说明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故D项正确。
A项中的全盘西化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对女性束缚和男尊女卑观念,故BC两项错误。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解答】“1958年”“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是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打麦场邻地的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可知,反映的是打麦场作为公共场所,该项罗马法显然有利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调和矛盾,故D项正确。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A项错误。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贵族和平民的利益矛盾,故C项错误。
故选:D。
10.【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具体考查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解答】A项,材料无法体现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排除;
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
C项,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D项,材料无法体现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首相受到议会的制约,不符合材料,排除。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结合题干“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面对银行倒闭、失业激增、生产萧条的经济状况,胡佛政府迫于形势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政府有对经济进行干预,排除A项;
罗斯福新政时期真正推行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排除C项;
胡佛有限干预政策对美国经济危机只是杯水车薪,排除D项。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解题的关键是“美国式的放任主义的文化和反美国文化之间的对峙”。
【解答】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之间的对,美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从而形成“美国式的放任主义的文化和反美国文化之间的对峙”,故B项正确;
民族性、结束武力对抗、放弃意识形态斗争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3.【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一逐一分析概括;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分析;第二问,独特性依据材料二逐一分析概括;意义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民生、社会矛盾、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其他地区和国家等方面分析。
【解答】(1)特点:依据材料一“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可以得出政府重视,立法规范;依据“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可以得出具有创新性、历史悠久、体系完善;依据“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可以得出影响深远。原因:依据材料一“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奠定了资产阶级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德意志的统一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运动;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保险制度的建立。
(2)独特性:依据材料二“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可以得出中央与地方相结合;依据“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可以得出将扶贫工作与宏观政策相结合;依据“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可以得出协调区域、产业的均衡发展;精准扶贫;具有渐进性,不断发展完善;依据“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可以得出关注民生,为人民服务。意义:依据材料二“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结合所学从有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湿饱问题,保障民生;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国家认同;为其他***国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廉某某”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2)本题依据雍正王朝推行养廉某某制度的相关知识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结合雍正帝的主要事迹从消极与经济两方面评价如下:消极: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积极:摊丁入亩,对活跃商品经济起了推动主要,减轻无地少地人的负担;.改土归流,巩固边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耗羡归公,可以防止地方官员随意征收附加税即“耗羡”,从而减轻人民负担。推行“养廉某某”制度,对调动国家官员积极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一定作用。
故答案为:
(1)特征:“耗羡归公”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养廉某某”数量大大超过正俸;“养廉某某”是按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来决定;“养廉某某”制度相对减轻人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评价:消极: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积极:摊丁入亩,对活跃商品经济起了推动主要,减轻无地少地人的负担;.改土归流,巩固边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耗羡归公,可以防止地方官员随意征收附加税即“耗羡”,从而减轻人民负担。推行“养廉某某”制度,对调动国家官员积极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一定作用。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复习试题:**_*、长岭一中、大安一中、通榆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历史试题(必修三册 选修一三四)【人教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