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19·广东)3.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D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2019·安徽)3.图1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B
/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019·江苏连云港)21.“江南之为国盛某某……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A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2019·内蒙古赤峰)4.“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A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2019·湖北黄石)4.下图是某同整理的学考笔记,它相关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D
/
A.商鞅变法 B.文景某某 C.贞观之治 D.孝文帝改革
(2019·湖北孝感)2.“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元宏’。”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B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回族的形成 D.唐某某“和同为一家”
(2019·湖南衡阳)2.“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D
A.严禁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迁都洛阳 D.实行汉化政策
(2019·江苏宿迁)3.右表所示为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主题应是( )A
A.孝文帝改革 B.贞观之治
C.武则天新政 D.商鞅变法
(2019·山东聊城)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某某)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某某。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D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2019·贵州黔南等)4.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B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某某 D.契丹族
(2019·海南)2.图1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 )C
A.结束了南北分裂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加强了君主专制
(2019·山东烟台)5.“(魏某某)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某某。”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D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9·黑龙江绥化)4.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A
A.汉语 B.鲜卑语 C.匈奴语 D.蒙古语
(2019·湖北荆州)1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可见孝文帝改革( )C
A.实现了南北统一 B.提升了洛阳的地位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019·湖北宜昌)3.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以上措施出自( )D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管仲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9·广西桂林)5.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D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步六孤
勿忸于
贺某某
拔拔
丘某某
尉迟
汉姓
元
刘
陆
于
贺
长孙
穆
尉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2019·广西玉林)3.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D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019·内蒙古通辽)2.……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表达了( )C
A.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B.北魏迁都的条件 C.北魏迁都的原因 D.汉化措施的问题
(2019·湖南张家界)5.“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B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大化改新 D.彼得一世改革
(2019·山东日照)4.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料记载,“明朝建立后,留在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改用汉姓,促进了新的融合”。历史上,曾通过改革要求本民族改用汉姓的帝王是( )A
A.孝文帝 B.金某某 C.康熙帝 D.元世祖
(2019·湖南怀化)3.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B
A.《女史箴图》 B.《兰某某》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2019·湖北宜昌)4.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美不胜收,书法名家也是不胜枚举。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的书法家是( )A
A.钟某某 B.王羲之 C.颜真卿 D.张旭
(2019·山东枣庄)9.“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位书法家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B
A.钟某某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欧某某
(2019·山东东营)4.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 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B
A.钟某某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欧某某
(2019·山东德州)4.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B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9·山东青岛)6.“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B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2019·北京)4.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C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019·福建)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
图12 北魏迁都示意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某某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某某、胡某某、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一 ,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3分)
32.(1)从平城迁到洛阳。(3 分。完整表述变化过程给3分;若答“平城洛阳”“迁都洛阳”给2分;只答 “洛阳”给I分;只答“平城”不给分)
(2)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或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4 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 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3)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3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2019·广西梧州)16.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某某、胡某某、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16.(1)北魏孝文帝;迁都、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取汉族官制;
(2)方式上:民族交往的互相影响;北魏统治者主动政策。
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给汉民族带来优秀的思想文化。
(3)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政权封建化加速;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2019·山东临沂)26.(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摘编自《北京日报》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请你再列举出两项他所实行的其他汉化措施。
(2)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
(3)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26.(14分)(1)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
(2)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
(2019·湖南湘潭)31.(12分)“东汉末年起三国”,“魏晋尽风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
材料二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你最欣赏他的哪一项“汉化”措施?什么?(4分)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两则信息的关系。(2分)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些历史发展趋势?(2分)
31.(1)①魏;②隋。(2分)
(2)汉化原因: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2分)措施:迁都洛阳;颁布均田令;易某某、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移风易俗。(任答1点计1分)欣赏的原因:符合促进民族交融之意均可。(1分)
(3)关系: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或写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因果关系等)。(2分)
(4)民族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任答2点得2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019·湖北孝感)3.钱某某《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C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2019·湖南湘西)5.“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 )D
A.赵州桥 B.长城 C.丝绸之路 D.大运河
(2019·湖北黄石)5.与下列提示信息相关的制度是( )C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019·江苏南京)4.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C
A.诸子百家争鸣 B.大运河的开通 C.中外交流频繁 D.都市生活繁华
(2019·江苏苏州)4.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C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2019·山东德州)5.当你看到“及第”“进土”“状元”“连中三元”这些词语时,你会想到以下哪种制度?( )C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2019·山东菏泽)4.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的人工水道(右图)。这一伟大工程( )D
A.中心是①——长安
B.最南端到达②——今天的扬州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2019·山东潍坊)3.央视《国宝档案》曾介绍过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赵秉忠状元卷。“状元”这一称号源于( )D
A.百家争鸣 B.商鞅变法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2019·四川内江)1.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统一全国的伟业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时间是( )B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2019·黑龙江大庆)6.589年,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这个重新统一的朝代是杨坚建立( )B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清朝
(2019·黑龙江大庆)7.隋唐时期确立的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官员的制度是( )C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4.“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斯塔夫里阿诺斯赞扬的考试制度是( )B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行省制
(2019·山东临沂)5.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A
A.隋文帝灭掉陈某某 B.隋朝创立科举制 C.隋朝统一度量衡 D.隋朝开通大运河
(2019·湖南张家界)6.《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这种“最早的考试制度”是指我国隋朝创立的( )C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2019·江苏南通)18.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D
A.注重门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样 C.关注道德品质 D.公开公平竞争
(2019·湖北恩施)17.盘点中国古代繁荣强盛的时代,唐朝当位列其中。唐朝之盛始于贞观年间,开元时达极盛。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相关表述不准确的是( )A
A.姚某某、宋某某、杜如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能干廉洁、办事效率高
B.全国各地兴修水利,耕地面积扩大
C.召集县令进行考试,结果有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淘汰
D.倡导节俭,抑制奢侈风气
(2019·湖南娄底)32.某皇帝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19·黑龙江大庆)10.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 )C
A.海河流城 B.准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钱塘江流域
(2019·江苏扬州)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南宋时期市场上通行“会子”和“关某某”。这一现象说明宋朝( )D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科技进步 C.海外贸易扩大 D.商品经济发展
(2019·山西)4.《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某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C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2019·云南昆明)2.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期兴起于江西,以生产青白瓷著名,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瓷器制造中心的是( )C
A.越窑 B.邢某某 C.景德镇 D.泉州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