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德育典型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厌学情绪的背后,对双减政策的思考
“双减”对于缺乏学习动力的孩子来讲,减少了约束和一定的学习压力,回家后作业没那么多了,放学回家,我刻意的关注了一个现象:小区里总能听到楼下传来三五成群的一阵阵欢笑声;这种声音要延续到晚上8:30后。活动的方式不等,有打球的、邀约着骑自行车在小区里比赛的;骑滑板车的。在游乐设施各种休闲玩法的。家长笑了,不用辅导作业,孩子一回家,简单复习下老师的非书面作业,还剩下大把时间,就给他自由活动吧!约定好:到点回家就行。我们真的轻松了。孩子也玩开心了。这是小区里在“双减”后出现的一派景象。
上学期间:每天孩子在校时间长达九个半小时,(从早上8:00-下午5:30);放学和上学路途时间30分钟到1个小时不等;在家时间14个小时(从6:00-次日8:00)其中睡觉时间9-10小时。我们真正跟孩子能增进亲子关系、沟通交流的时间是不太多的。在家的这些时间里,我们是让孩子吃饭、看书后。自由地在小区活动。就算把孩子安顿好了吗?有的家长会说,上学已经很辛苦了,回家就该放松。(所以会有吴老师知道的班级里有好些同学,下午放学后,在小区里玩到很晚才回家的现象。时不时还要在小区里找娃娃。这一些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呈现出,有能力学好,但缺乏积极、自律。当然,我不是说不赞成孩子在小区里玩。而是希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不要过度散养。孩子的“野性”一旦形成。对他中高段静心学习非常不利。大家可以再次关注一下,今天教育部审核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抖音、微博、各种网络平台上,也曾经热议过这个促进法。很多家长会感觉,我自己的娃,我自己知道管,国家还给我出一个指导方案,管的比较宽了。我不需要。自己生的小孩,我有我自己的方法。我又不会害自己的小孩。
是呀!哪有对自己孩子不“好”的父母,现在的家长,家庭条件好,孩子吃穿不愁。怎么会亏待孩子。为人父母,我们的爱是无限的。
是而你们所不知的是,减学业负担的同时,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教育法,您看过吗?看了你会知道,做一名父母,不再是我想怎么当父母就怎么当,或是凭借小时候父母怎样管我,我就照样复刻。感觉自己小时候认同的管教方式,现在继续沿用,若是自己儿时很反感的管教方式,如今,你在做父母时,就刻意避免,按照反方向,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而我么也会发现,有时候,即使用相反的方法来教。我们也还是没有把孩子培养好?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也会经常听到,看到不同年龄段孩子,出现各种叛逆、心理素质差导致的一系列让我们家长头痛的问题新闻。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能怎么避免?可能,我们要从小就抓起。
在校,除了课标上的德智体美的各种课程安排,还有道德法制课程,而班主任也在每天的零散时间、同学间发生各种问题时,随时渗透各种规则。在家,孩子的父母也有自己需要完成教育任务。不能单靠老师,就把孩子教育好了。
家庭教教育不仅是注重孩子学习
案例:我们班,有一名比较特殊的孩子冯某某,白白净净的小脸,左眼周围有一圈黑色的胎记。一年级上册时,妈妈就提前跟老师沟通,孩子的胎记的问题,害怕班级、学校的同学嘲笑他。因此,我利用班会,给所有同学上了一堂《不一样的记号》,孩子们身上多少都要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痣。经过这一次的班会,班级学生对这位同学没有在语言和行为上有伤害。但这名同学从开学一直学习情绪低落。经过和家长反复的沟通,老师获取的信息是:家里的爷爷奶奶很宠溺,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没有时间管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第一学期里,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孩子的情绪比较平静,在课堂上也能积极思考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怒的性格。在长达2小时的交谈后,父母也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父母一回来,就情绪失常,厌学的原因了。同时在老师的要求下,注意和另一半的相处模式,尽量和谐。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
对于家长而言,生活需要我们去打拼,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二者冲突的不仅是时间。但是我们为人父母,就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钱挣不完,而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成长路上,来自父母的关心缺失了。路走歪了。没有后悔药。
现在的“双减”让我们的家长几家欢喜,几家愁。重视孩子成长的家长,怕孩子学习的动力不强,忽视孩子成长的家长,拍手称快。学习是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教育不仅是学习,孩子的身心发展更为重要。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德育典型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