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国美术史》课程“两周时期的美术”课堂设计实施方案_0》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美术史》课程“两周时期的美术”课堂设计实施方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程性质与目标
研读对象:本课程主要研读对象是绘画专业四年制本科生。
课程特点:绘画专业基础必修课。
主要目的:本课程是绘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系统讲授,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美术的悠久传统和光辉成就,在掌握中国美术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对各种流派和风格的中国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艺术分析能力,为专业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并使其成为绘画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分:2
学时:36
2.教材分析
教材:《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版。
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介绍中国美术知识,分析艺术现象,具有通识性、生动性,利于学生接受和“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参考书目:
《中国美术简史及作品鉴赏》,高某某《中国美术简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
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版)中的第一章“史前至先秦时期美术”第四节“两周时期的美术”。
重点:两周的城市、建筑与墓葬和两周的青铜器、玉器和漆器等。
作用:培养学生了解两周时期的美术状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艺术基本原理,指导创作实践,在知识体系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学情分析(对以往教学过程与效果分析与反思)
(1)学习状况
A、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始社会和夏商时期的美术,明白了了美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美术发生的历史过程、理解美术发生的根本动力,学习了夏商时期美术的发展状况。
(2)学生情况
A、艺术系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而抽象思维则较欠缺。
B、绘画专业学生大都对“技法”课比较感兴趣,而对理论课则普遍重视不够。
C、《中国美术史》涵盖多门学科知识点,艺术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抽象理论知识存在畏难的情绪。
(3)解决对策
A、营造氛围
把本课程的性质、作用及其和本专业其它课程的联系等问题跟学生讲解清楚,使学生意识到本课程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引起其对本课程学习的重视。
B、激发兴趣
将两周时期的美术等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减轻和消除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抵触或畏难情绪,这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分层兼顾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周时期美术的发展状况,尤其两周的青铜器、玉器和漆器对后世的影响。
2.能力目标
了解两周时期美术的特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评价艺术现象的能力,为以后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目标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把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发挥高校专业课程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等。
三、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
一、两周的城市、建筑与墓葬
二、两周的青铜器、玉器和漆器
重点:两周时期青铜器、玉器和漆器的特点
难点:两周时期城市、建筑与墓葬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创新
A.本节课程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教学中将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B. 将抽象的理论置于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具体化、生动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C.理论与实践结合,与当前热点艺术现象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坚持“立德树人”。
四.教学策略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和基本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艺术理论对艺术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中国美术史理论是学习重要组成部分。
(2)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导向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2.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序号
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
时间分配
1
图片
导入新课
任务:两周时期时期美术特点
2分钟
2
出示
教学内容
任务1:两周的城市、建筑与墓葬
任务2:两周的青铜器、玉器和漆器
2分钟
3
内容讲授
任务1:两周的城市、建筑与墓葬
任务2:两周的青铜器、玉器和漆器
25分钟
4
课堂讨论
任务1:结合夏商时期美术史知识,谈谈你对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基本特征的理解
10分钟
5
达标测评
任务1:西周漆器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大区分布特点。
5分钟
6
课堂总结
任务1: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基本特征。
任务2:两周时期城市、建筑与墓葬关系及对后世影响
4分钟
7
作业布置
结合商时期美术史知识,谈谈两周时期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发展有何特点?
2分钟
3.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方法
序号
学习情境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图片导入
新课
两周时期时期美术特点
启发式
2
艺术原理
讲授
任务1:两周的城市、建筑与墓葬
任务2:两周的青铜器、玉器和漆器
讲授式
3
课堂专题
讨论
结合夏商时期美术史知识,谈谈你对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基本特征的理解
讨论式
4
基本概念
讲解
藏礼于器、礼器、漆艺等概念。
探究式
(2)教学手段
序号
学习情境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1
概念、原理讲授
藏礼于器、礼器、漆艺等概念和两周用鼎制度
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法、
任务驱动法
2
艺术原理
讲授
任务1:两周的城市、建筑与墓葬
任务2:两周的青铜器、玉器和漆器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教学
3
作业布置
结合商时期美术史知识,谈谈两周时期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发展有何特点?
图书馆、上网查询资料
五.学习支持设计
1.观看教学视频《青铜器知识》
2.课堂讨论-------突出以“教为中心”向某某“学为中心”转变
结合夏商时期美术史知识,谈谈你对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基本特征的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
结合夏商时期美术史知识,谈谈两周时期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发展有何特点?
六.课程思政设计
1.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
专业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中国美术史》课作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渠道,属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发挥着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作用,其思想性要先于知识性,教师应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底线”和“红线”,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讲授《中国美术史》的内容时,除了讲授艺术概论基本知识、传递基本的认知内容外,任课教师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开展“立德树人”。通过该课程的讲授,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热情,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其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配合了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早日确立。
2.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
A.课程思政不等于思政课程;
B.“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不应两张皮,而要有机融合。
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法
序号
课程思政方法
思政元素
具体体现
1
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
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不同,是艺术民族性的根源,两周时期美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
教学材料选择时渗透中国元素
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两周时期青铜器、玉器、漆艺成就
3
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两周时期青铜器、玉器使用制度;藏礼于器的发展演化
七、教学评价及考核方式设计
1.教学评价
A.适时评
B.组织评
C.善意评
D.巧妙评
握评价时机,通过教师评和学生自评、互评,以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号召力的课堂评价改进课堂教学,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设计
(1)《中国美术史》课程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作业成绩、出勤、问答打分等相结合的方法考核,采取百分制,以期末考核成绩为主要考核对象(60%),平时作业成绩、出勤等为辅助考核对象(40%)。
(2)“结合夏商时期美术史知识,谈谈两周时期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发展有何特点? ”本节课具体的考核方式为课堂问答、课后作业,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平时成绩。
A.课堂问答:
任务1:何为藏礼于器?
任务2:两周是青铜器艺术成就。
评分标准:
1、表述正确,逻辑清晰(20分)
2、概念准确,原理贴切(侧重知识性、能力性目标考核,50分)
3、价值观正确,正能量强(侧重情感性目标考核,30分)
B.课后作业:
结合夏商时期美术史知识,谈谈两周时期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发展有何特点?
作业要求:题目自拟,A4纸打印,题目三号黑体加粗居中,正文宋体小四,单倍行距,不少于500字。
评分标准:
1、格式规范,字数符合要求;(20分)
2、基本概念表述准确,艺术原理合理贴切;(侧重知识性目标考核,30分)
3、有一定艺术基本原理分析、评价艺术现象的能力;(侧重能力性目标考核,30分)
4、价值观正确,正能量强,有一定思想性。(侧重情感性目标考核,20分)
以上为《《中国美术史》课程“两周时期的美术”课堂设计实施方案_0》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