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史知识内容

本文由用户“likuang32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2-06 19:35:59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教史知识内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原始、夏商西周的教育

原始社会: 成某某(乐教机构)庠(养老及教育机构)-学校的萌芽

原始社会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权利平等。2.教育内容贴近生活。3.教育场所在生活中进行。4.言传身教。5.男女平等。6.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人员

夏某某: 序(王某某、教骑射的场所、贵族)校(地方、军事训练和习武的场所、平民)-学校的雏形。夏某某有了地区划分,有了阶级性,重军事训练。教育目的是培养武士,内容是军事训练与宗教教育。

商朝:学(大学与小学,或左学与右学,是学校成熟的标志)庠(承袭原始社会的机构、养老教育)序(承袭夏某某、军事体育)-发展为正式学校。有等级划分,年龄划分,重视祭祀宗教。

学校萌芽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劳动生产有了剩余。2.产生了培养专门管理社会事务人员的需要。3.文字的产生形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西周

1.学在官府:简介:(1)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2)政治制度-只有官府,没有私学,政治机构和教育机构没有分离独立。原因:(1)客观原因惟官某某,而民无书,惟官某某,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2)根本原因: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状况。特点: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教育内容。

2.六艺: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中心,书数是西周小学学习的主要内容。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乐-诗歌舞蹈音乐。射-拉弓射箭的技术。御-驾驭战车的技术。书-文字读写。数-算法。意义:(1)六艺教育到西周时最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2)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某某,也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3.育人教育:分国学和乡学,家庭教育。国学(设王某某,分大学(贵族子弟和优秀平民,天子设辟雍,诸侯设泮宫)、小学(大司某某,书数,道德行为准则和生活知识技能))乡学(地方学校,学习乡三物。)家庭教育(贵族子弟先接受家庭教育再接受学校教育,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与习惯教育,初步的礼仪规则,初级书的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有重男轻女和明显的计划性)

春秋战国

私学:兴起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2.官学衰落,学术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3.士阶层的出现。诸侯国扩张势力,平民想成为士阶层,出现了私学机构。

私学兴起的意义: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

私学更新了教育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不局限于六艺,而是培养各类人才,教学场所不固定,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相结合。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促进了百家争鸣。

讲究自由原则,发展了教育事业,开辟了教育史新纪元。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自由游学,自由就学。

私学兴起的表现:(1)养士之风盛行(2)百家争鸣(3)私学发展,儒、墨被称为显学。

稷下学宫-齐国齐桓公创办的著名学府,是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闻名于各国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

性质: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是官学,但教学与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进行,官方不多加干预,又体现了私学的性质。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者、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的学则-我国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特点:

学术自由。

办学方针-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各家各派学术地位平等,不因统治者的喜好加以扬某某。

欢迎游学,教师来去自由,学生也可自由择师,学无常师。

相互争鸣与吸取。

待遇优厚。

政治待遇:不治而议论,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物质待遇高,可以专心学问。

管理规范:《弟子职》-我国第一个学生守则。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开创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私人讲学学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在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书。

教育作用和地位:

社会发展的作用:“庶、富、教”-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进行教育化。

人成长中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之所以在成长中出现差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

教育对象:孔子对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把受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

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学而优则仕的含义:(1)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2)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3)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学而优则仕的意义: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

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不是指西周时期的六艺,而是孔子的六经。)特点:①偏重文某某②偏重社会人事③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利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生谈话个别观察的方法进行施教。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使用“由博返约”和“叩其两端”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学思行结合:首先,学而知之是孔子的主导思想,其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最后,学以致用。

论道德教育(德育)

德育内容:礼和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①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有志向并坚持自己的志向。②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③力行:“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重视道德实践。④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在道德实践政.和治中避免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⑤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日常做的事自觉反思。⑥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敢于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论教师的品格(教师观)

学而不厌(2)诲人不倦(3)温故知新(4)以身作则(5)爱护学生(6)教学相长

孔子的影响(评价)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轲,主张实行仁政,著作《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思孟学派。

教育作用:性善论

性善论:①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②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从人性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可能性。③肯定人性本善,人性表现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对应仁义礼智。又称四端,恻隐之心最基本的。

孟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与性善论紧密联系:①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②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最有效的手段

教育目的:“明人伦”具体表现为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建立“XX”仁义礼智信。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与修养学说。

内涵:①孟轲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做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服从。③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

培养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①持志养气:指树立并坚持崇高的志向。②动心忍性:指意志的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③存心养性: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④反求诸己: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教学思想(方法):(1)因材施教。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法。(2)深造自得。独立思考,独立见解“内发论”。③盈科而进。(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况重视儒家经典,对孔子的六经进行了继承和改造。

教育作用-性恶论:①性伪之分。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本性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从本能而不加以节制必将产生暴力。②性伪之分。性和伪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③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性恶论是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但他指出人都可以化性起伪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恶性。也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促使国泰民安。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①体现了“贤贤”的育才、选才标准,主张靠人的才德争得社会地位。②要求人才精于道而不是精于物,道指礼义。

以儒经为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以《礼》为重点。

学习过程与方法-闻见、知、行结合。①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②知,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正确的思维方法:“兼陈万物而中悬衡“对事物做广泛的分析比较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虚壹而静”。③行,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中最高的阶段。

论教师(教师观):

荀子最为提倡尊师。

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把教师地位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师生关系:强调尊师的同时,片面强调学生对老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处于主导位置。

对教师的要求:①有尊严和威信。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③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④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墨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墨翟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墨家是第一个批判儒家的学派,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1.“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2)教育对人的作用: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例,说明教育对人性的塑造,强调了环境对人的作用。

2.教育目的:兼士或贤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符合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3.教育内容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

(1)科学与技术教育

(2)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①用“三表法”衡量言谈是否正确,三表法体现了尊重实践、尊重民众意愿的进步性。②用形式逻辑突出思维与论辩的法则。墨子的教育内容最有特色的是科技教育和思维训练,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伟大的创造。

4.教学方法

(1)主动,即主动说教。不赞成儒家的被动施教的态度。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但又忽视了启发式方法和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只是和心理上的准备。

(2)创造,即善述善做。批评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3)实践,即合其志功。动机与效果统一。志就是动机,是出发点,功就是效果,是归宿。教育人不仅要看其动机,还要看其行动的效果,二者必须辩证统一。合其志功是墨子施教一贯奉行的最根本的原则。墨子第一次提出用“合其志功”的原则作为评判他人道德行为的尺度。

(4)量力。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教育法的人。

道家的教育思想

创始人是老子,代表作《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主张以“自然”“无为”为法则,与儒、墨、法各家学说明显对立。

教育作用“法自然”。要求人们完全听任自然,对传统文化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主张没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理想人格“追求逍遥”主张培养逍遥人格,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实质表现为抛弃社会义务,摆脱仁义束缚。追求自由。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庄子认为学习要善于怀疑,反对对书本、传统和圣人亦步亦趋。因此道家认识论中含有很多辩证思想。

法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创始人李悝,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刑法法典《法经》,使“重农”成为法家一贯的思想,但他的思想还是带有浓厚的儒家气息。真正使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对立的是商鞅,韩非完成了法家理论的系统化工作。

法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耕战”之士,主要目的是实现兵农合一,既保障国家的经济力量,又保障国家的军事力量。

教育作用,法家发展了荀子人性恶的理论,提出了“人性利己说”这是一种绝对的“性恶论”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大学》

是《礼记》中的一篇,为“四书”之首。着重阐明“大学之道”,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主要内容由“三纲领”和“八条目”构成。

“三纲领”

大学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综性表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就是将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

所谓“亲民”就是由己推人,从事治民。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每个人在其不同身份时都要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八条目”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提出了具体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格物”“致知”是基础,被视为“大学始教”的内容。指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

(2)“诚意”“正心”是指人的动机和意念要纯正,保持认识的中正。

(3)“修身”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

(4)“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3.评价:

(1)表现出比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2)具有极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

(3)“三纲领”和“八条目”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中庸》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主要阐述了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

性与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即“两端执其中”就是说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①自诚明或尊德性: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②自明诚或道问学: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XX序。

评价:

(1)《中庸》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与方法。

(2)《中庸》提出了对后世更有影响力的为学顺序。朱熹曾把学问思辨行称之为“为学之序”。

(3)《中庸》的思想具有保守性和缺乏锐气的弊端,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影响巨大。

《学记》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作用与目的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目的:认为实现良好的政治的最佳途径是“化民成俗”,具体表现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即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和目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通过对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智慧,进而懂得去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制与学年。①学制方面,以托古改制的方法提议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设想。②学年方面,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

视学与考试。①视学方面,开学之日天子亲率百官参加开学典礼,祭祀先圣先师,定期视察学宫。②考试方面,每隔一年考察一次,内容包括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年级要求不同。整个考试制度体现出循序渐进、德智并重的特点。

教育教学原则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交,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藏息相辅原则。“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教学相长原则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

尊师重教

(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2)“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3)“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为师的要求:

(1)“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2)“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3)“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乐记》

是《礼记》中的一篇,由公孙尼所作。标志着儒家乐教思想的成熟。

乐,不仅仅指音乐,还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还涉及其他令人快乐的活动。

乐教的作用:对人而言,乐能以情感化人,使人安于本分,对国家而言,乐教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净化社会风气。

秦汉时期的教育

秦代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秦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统一文字-总结出一种新的字体:小篆,编成字书名为《仓颉篇》,后孙思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隶书。

严禁私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秦国走向了“焚书坑儒”的道路,“百家争鸣”的风气从此结束。

实行吏师制度-秦采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其直接目的是使人成为知法守法、服从统治的顺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

汉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教育管理:“独尊儒术

时代背景:汉初推行“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无为而治)。儒学强调“文某某武备”,董仲舒献策,史称“对贤良策”。

三大文教政策内容

董仲舒提出统一思想,独尊儒术,并提出三大建议,称为汉代三大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文教政策总纲领。

(2)兴太学以养士。通过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提出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提出“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

3.具体措施

(1)立五经博士。促进“独尊儒术”

(2)开设太学。汉代最高学府,为五经博士置弟子是太学成立的标志。

(3)确立察举制。汉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察举制到隋唐以后发展成“科举制度”。

4.影响

(1)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汉以后各个朝代重教兴学。

(2)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3)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私学的统一、教育的儒学化。

(4)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

育士制度:汉代的学校

汉朝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

中央官学: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

中央官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主要以太学为代表。

经学教育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科。

两大学术流派-今文经学(代表人物董仲舒)和古文经学(代表人物王充)

经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章句之学与师法、家法。经学会议与石经。

太学

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基本特点

教师与学生:太学的老师是博士,博士首领在西汉叫仆射,东汉改博士祭酒。

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并具备“三纲XX”的德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XX“仁义礼智信。

教学内容:统一教材,学习儒家五经。

教学形式:初时有个别、小组教学。后期有“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还有次第相传的形式以缓解教师的不足。

考试制度:“社科射策”科-等级,射-考试像射箭一样,策-试题。

鸿都门学

背景:是统治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

性质: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意义:洪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的利益,但洪都门学本身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打破了如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地方官学:郡国学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它们还未建立制度上的关系,更谈不上衔接关系,但有助于集权制官僚政治体制的巩固和发展。

察举制体现了选贤任能的原则,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加强考试是汉代察举制的主要特点,被称为科举制度的先导。

消极影响

贵戚高官加以干涉,干扰取士,使贿赂、沽名钓誉成风。

由于选拔标准和方式尚不完善,主管官员察举不力,难以保证公平公正。

汉代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著作《春秋繁露》《对贤良策》系统的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

1.《对贤良策》中的三大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1)人性论

①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仁气”和“贪气”。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教育管理: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

育士制度: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选士制度:科举制度的建立

教育交流:中外教育交流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When-was-it-invented-优秀教学设计
  2. 《宝葫芦的秘密》教学设计
  3. 五年级英语 科备课 教案
  4. 电话礼仪知识
  5. 六年级英语备课教案
  6. 十九届六中全会观后感
  7.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ppt
  8. 教师个人思想工作总结
  9. 6.1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微课设计文稿--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10. 动土作业培训考试试题
  11. 8.入团志愿书填写操作指南
  12. 《海的女儿》教学设计
  13. 道德经共81章
  14.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15. 部编版五上看拼音写词语专项练习
  16. 对管理者的访谈报告
  17. 党史心得体会
  18. XX市 大数据智慧招考决策支撑平台基础信息采集部分ppt
  19. 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样本)
  20. XX省《关于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意见》

以上为《中教史知识内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