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总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根本: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
思想文化: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概况
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思想
儒家思想
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
①思想: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保守: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④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孟子和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时期成为蔚然大宗
(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现实主义代表)
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性本恶”
荀子思想补充: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辩证法思想:“知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认为世界的万物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重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庄子:把事件万物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齐某某)。
法家——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体系。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轻巧识记】
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事和民心。
四个思想派别:儒、道、法、墨。
【教材补缺】
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气盛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
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了“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诸子百家 思想的现实价值
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的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总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