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3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课 动物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
知道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例如换毛、迁徙等。
知道动物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会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例如不同的鸟喙和鸟爪。
2.科学探究
针对蚯蚓雨后钻出土壤的现象提出问题,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入水后空气是否被挤走、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回想饲养动物的经验,能总结出动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以若尔盖草原为例,观察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鹤和狼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季节的变化,动物的不同生活方式,从而认识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观察比较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猜想其作用并尝试建立对应关系,能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和验证它们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探索动物与环境的联系,领略动物生存本领的神奇。
意识到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蚯蚓、土壤、水、水壶、纸盒;若尔盖草原的季节变化以及黑颈鹤和狼的改变等资料;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图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葫芦浮在水面,骆驼刺扎入土里。植物向光又向水,动物冬眠或迁徙。各种现象找根底,环境与生物啥关系?
(2)讲述:本单元我们将进入《生物与环境》的学习。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3)提出问题:课件展示教材P26页上方情景图。下雨后,很多蚯蚓从土壤中钻了出来,这是为什么?
(4)作出猜想:也许是土壤太湿了(导致空气跑掉,缺氧)。
(5)继续思考: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怎样通过实验来研究?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
(1)作出假设: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2)讨论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
a. 蚯蚓的数量需要考虑吗?用一条还是多条做实验?
b.需要准备什么样的土壤?
(3)明确实验材料:需要多条蚯蚓;需要三份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含水过多、潮湿和干燥的土壤。
(4)设计实验方案:将实验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5)交流汇报:小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互相交流,优化实验方案。
(6)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蚯蚓在湿度不同的土壤中的反应。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7)汇报与交流: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汇报各组实验的结果。含水过多全湿的土壤,缺空气,蚯蚓钻出来了;干燥的土壤,缺水分,蚯蚓也钻出来了;潮湿的土壤,蚯蚓没有钻出来。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8)小结: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9)继续探究:回想我们养蚕的经历,蚕卵要在温暖的环境中才能孵化。蚕会从干枯的桑叶上,转移到新鲜桑叶上。另外还有土壤喷水后,蜗牛更愿意钻出来活动。这说明了什么?
(10)学生继续汇报与交流。
(11)小结: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空气、水、食物等发生变化时,会对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2.布置课后作业
大自然中许多地方会经历一年四季,此时环境变化有什么特点?动物们又是怎样应对的?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会有不同吗?请搜集相关资料。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提问: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这个事例说明什么?
2.检查作业:是否完成了上节课后布置的资料搜集任务。
(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树数量逐年增多的原因。
(4)汇报与交流。
(5)小结:人工干预、大量种植、加强保护等都是使得银杏树数量逐年增多的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的保护活动对生物有积极的影响。
3.人类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1)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可能导致动植物数量的变化?
(2)学生自由发言。
(3)课件展示教材P40的中间的四幅图。说一说,人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动植物数量的变化的?
(4)小结:大型采矿、非法盗猎、乱砍滥伐、大面积烧荒会影响动植物的数量变化。我们要认识到地球是个大家庭,我们要爱护地球,保护动植物。
(5)任务布置:做一份爱护地球、保护动植物的宣传报。
(三)整理,下课。
教学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3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