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指导师咨询个案的案例报告

本文由用户“大热200340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12-30 15:12:41 举报文档

以下为《家庭指导师咨询个案的案例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家庭指导师咨询个案的案例报告

合欢幼儿园 徐某某

2022年10月

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家长对子女的百般溺爱和过多保护,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想方设法给以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一种理应被包容、被关爱、被保护的依赖型人格,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即“任性”的习惯。

咨询对象的基础信息介绍

【孩子情况】

今天的咨询案例,是一个幼儿园年龄段孩子的母亲。通过孩子妈妈描述如下:我家的孩子今年幼儿园中班,平时由于上班关系,经常会有奶奶来带孩子。上周有一天,又到吃饭的时间,我们一家人正吃饭。家里养的小猫从门缝里钻了进来。儿子见了就要把它赶出去。我说“你快吃,不要管它。”儿子一下就赌气了,说“:你不把它赶出去,我就不吃饭了。”我听了就很生气,训了他几句。儿子不但没听我的,反而哭着跑了出去。我婆婆见了就把小猫赶跑了,并把儿子连哄带诱拉了回来。而且还当着儿子的面说我什么什么不好,儿子才不哭了继续吃饭。这样的现象经常会发生,每次我只要指出儿子的不是,奶奶总会第一时间来帮腔助阵。而每次,我与儿子的“较量”又以儿子的获胜而告终。

【妈妈求助】

儿子在这个过程中,脾气变得越来越大,我指出他的不是他就会发脾气,到了说不得骂不得的地步。我也想好好地跟他沟通,但是每次都不成功,只要我和他说让他怎么样,孩子的脾气反而越来越大。家长觉得非常困惑和苦恼,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该如何解决,因此想要求得帮助。

二、我的思考和分析

面对现代家庭中这样常见的事例,我不免思索: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孩子的任性是儿童的心理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2至7岁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主义。所谓不可逆性就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重新回到起点,从另一面去思考问题。所谓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正因有这样的特点,儿童一旦有了什么想法,就很难改变。

其次,孩子的任性还是父母长辈的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如今的家庭中,除了孩子的父母亲,还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孩子是他们手心里的宝,只许爱护,不许伤害。况且他们还认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给孩子吃好点、穿好点、玩好点是应该的。尽管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也认为孩子还很小不懂事而不去纠错,反而去迁就孩子。正因为父母长辈的百般宠爱,我们的独生子女们才更加会“撒娇”。

通过对上述案例中家庭的了解,该幼儿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平时没空陪伴孩子,孩子出生没多久就把他交给爷爷奶奶带,等到三岁要上幼儿园时才将孩子和老人一起接到身边,但三岁之前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这时如果没有父母给孩子以立榜样,加上爷爷奶奶太过于宠爱孩子的话,孩子就会养成为所欲为的习惯。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用哭闹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如果这样做时,有人满足了他的要求,他下次还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要求。

三、我的解决方案

咨询实录部分截取:

我:听你的描述,其实每次你对孩子提出要求,但是遭到奶奶的拦截,使得

你每次都没有办法更好地用你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样的情况应该比较多。那么过后,你会做什么处理吗?还是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咨询对象:我会在事后,跟儿子再重申一遍之前老人在时的要求,但是儿子

很聪明,他知道了有奶奶的撑腰,因此对于我说的话,更加置之不理,长此以往,我感觉,我建立的威信越来越低。

我:那么,我们能不能尝试换另外一种沟通方式,一种让他能够接收的沟通

方式呢?我的意思,我们不要硬碰硬,我们能够尝试着走进孩子的心里,用尊重和理解的心,去好好和他做一次沟通。

咨询对象:嗯。。。如果可以这样,那当然是最好的,我也不想每天在他面

前扮演母老虎的形象,久而久之,让他和我的关系都有点生分了。可是,当我说的话,他不听,甚至还和我唱反调的时候,我真的火冒三丈。

我:可以理解。那么,我们试着在这样的时候,先缓和我们自己的情绪,这

其实也是给他一个很好地榜样作用,告诉他发脾气并不能解决一切。同时,我们可以试着多一份耐心给他,或者说是换一种角度来表达你的意思。比如,用商量的语气,或者以同伴的身份等,这样或许孩子能更好地接收。

咨询对象:那比如就我刚刚说的这个事情,我想让他不要管某某,安心吃饭,

我可以怎么样说呢?

我:我建议你可以这样说,比如“你看,小猫肯定因为你吃饭吃的好,所以

来看你吃饭呀”诸如此类的话。

通过和咨询对象的沟通,大致了解了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分析了原因后,

我认为要改善现代家庭独生子女“任性”这一普遍问题,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一致,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教育效果,而且会产生不良的作用,让孩子更任性。因为他有“靠山”。所以,针对上述幼儿的情况,父母可以尝试先和老人进行沟通,在老人带孩子时就得和老人商量好,哪些事情可以妥协,哪些事情绝对不能妥协,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有边界感。在和祖辈进行沟通中,我们也应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从而让祖辈能够真正理解、接收更好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让祖辈更好地和父母进行合作,达到更好地教养目的。

家长可适当降低期待,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

对子女的要求要符合儿童发展水平和特点,尤其要从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别人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是为你好”等这样简单地说教。从而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将某种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当然家长本身的为人处世和以身作则是最为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也行”等古训同样是不变的道理。

对于案例中的孩子,因为妈妈一直关注了孩子身上爱发脾气、不讲道理等,

因此这样的注意又放大,从而让妈妈本身产生焦虑。因此,我建议首先妈妈要降低对孩子的期待,这种降低期待不是放任不管,自生自灭。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孩子,比如,我们去找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许会发现孩子热心助人、爱运动等很多有点。在这种心境的支撑下,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沟通等方式都会不自觉地发生改变,也许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亲子关系。

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和子女感情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

础。因此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子女的变化发展,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表示理解,并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切忌独断专行,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即使说的不对,也要道理说服。案例中的母亲,在看到孩子在吃饭时赶小猫的行为后,直接加以制止表示不用去管他,这样的做法,相对也是比较粗暴的。我建议她可以试着倾听孩子的心声,比如“为什么你想要赶小猫出去”,或许会听到孩子自己的想法,从而可以加以支持他。又或者妈妈可以尝试用温柔的语气和他沟通:“肯定是你最近吃饭特别棒,我们让小猫看我们一起吃饭好吗?”这种正面的、鼓励式的沟通方式,也许也能让孩子的心情变得平稳,比起命令式的沟通方式,往往孩子更容易接收。所以,不论是对多大年龄的孩子,理解和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观念和必要的方式。

以上为《家庭指导师咨询个案的案例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