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0—2021学年度高中统编历史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检测题
选择题:(本题共25个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旧石器时代盛行打制石器,如砍砸器、刮削器等,新石器时代盛行磨制石器,常见的有斧、刀、镰、犁等。这变化反映了( )
/
A.早期生产工具受自然条件限制 B.早期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C.早期农业生产工具已发展成熟 D.早期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2.1989年,***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 )
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 B.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
C.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
3.下面是三幅出土于四川的汉代画像砖的图片,它们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
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 B.生产工具的多元化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在西亚乌尔第一王朝的王陵中发掘出大量铜制的头盔、斧子、标枪等,铜块已成为具有倾向职能的交换媒介。这可以佐证( )
A.西亚最早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 B.乌尔第一王朝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C.乌尔第一王朝促进了青铜技术外传 D.铜铸币成为当时的流通主币
5.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某某,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农业生产( )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6.唐朝后期的田庄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都是封建制度下的生产模式,是当时有限选择下收益最大化的选择——少数资源集中者集中劳动力在个人土地上集中劳作来获得稳健收益、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这种相似的生产模式取决于(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土地所有权的形式
C.政治制度的相似性 D.庄园主统治的需要
7.唐代南方人民发明了灌溉工具联筒,它用粗竹相连,打通竹内关节,用以引水,它能够架越涧谷把水引到对岸。杜甫在《春水》中曾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重视农业工程建设 B.?小农经济下的水利特色
C.?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 D.?文学折射了经济的繁荣
8.中古时期的西欧农民,主要为领主从事两类劳动,一类是田间劳动,包括耕地、播种、收割、除草、剪羊毛等,另一类大多在农闲时进行,主要内容是修房舍、围篱笆、磨面、制酒、打铁、造武器等。这从实质上说明当时( )
A.劳役地租盛行 B.农民生活的艰辛
C.庄园经济发达 D.生产力水平落后
9.著名历史学家钱某某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厂中工人劳动生产自主性的丧失
C.分工的细化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 D.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率提高
10.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由此可知,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由工场制发展到工厂制,后发展到大企业制,根本原因是( )
A.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 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D.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11.学者王某某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乡村工业大发展,工业时间日益取代农事时间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轴心,相应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亦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开来,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来,这归根于( )
A.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众观念的西方化
12.工业革命后,酒吧、咖啡馆成为流行的小型聚会和休闲解闷场所,歌剧、舞剧、马戏和舞会等成了雅俗共赏的文娱活动。这表明工业革命后( )
A.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 B.贫富分化差距拉大,社会关系发生变化
C.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日益普及 D.生活内容日益丰富,生活质量提高
13.17—19世纪,英国爆发了以圈地运动、机械化、育种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革命,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增的同时分流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这表明英国的农业革命( )
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B.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C.保持了农业的经济主体地位 D.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
14.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在持续减少。英国农村发生的变化表明( )
A.英国封建租佃关系大量存在 B.英国农业生产力有较大进步
C.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D.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5.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T,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竞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 )
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
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 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
16.萨维尔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农村人口的减少》一书中,根据对英国某镇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23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厂机械化的冲击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人口流动的频繁 D.圈地运动的结果
17.自从有了“美团”“饿了么”等订餐软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使许多上班族有了更多的工作、娱乐时间。材料反映出( )
A.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 B.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人们饮食习惯出现革命性变化 D.人们饮食结构出现革命性变化
18.阿里巴巴1999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凡客诚品、苏宁易某某等相继成立。2012年中国网购零售额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4年,中国网购零售额已经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这说明( )
A.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B.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D.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19.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1987年以来,中国已多次成功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这表明( )
A.我国航天技术世界领先 B.我国传统农业日渐衰落
C.航天技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D.我国已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992年美国人就曾某某,“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的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语“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21.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22.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使得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B.英国城市化程度遥遥领先各国
C.工业化进程推动政府职能完善 D.民生的改善依赖科学技术进步
23.我国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加深,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加快,智能社会形态逐渐显现,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呈现出蓬勃兴起的良好势头。这说明( )
A.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B.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D.信息技术推动了经营方式的革新
24.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材料反映出互联网( )
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D.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25.人工智能(AI)是计算机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力活动。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机器代替人类进行单纯重复的工作或危险和劳动条件恶劣的工作,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能避免工伤事故。这表明信息技术( )
A.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
B.避免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C.给从事单纯重复劳动者带来失业风险
/D.提升了人类的智力水平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三道小题,第26题19分,27题15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
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10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850年
前后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20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20世纪
中叶以来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信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方式。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摘编自刘某某《通信技术》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的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理学革命为原子能、电子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化学革命为分子设计和开发新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兴起,以至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再是单一学科发展的结果。科学事业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成为社会性的巨大事业。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战后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某某《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
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
讲话( 2016年5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明了什么?(10分)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斧、刀、镰、犁是农业生产工具,从砍砸器、刮削器到斧、刀、镰、犁的变化,体现的是早期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已发展成熟”说法错误,C项排除;D项不能概括这一变化,排除。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可知,商代的青铜农具形式多样,体现了青铜文明的发达,“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体现了商代青铜文明的广泛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了青铜农具的发现,未涉及青铜农具取代木石制农具的问题,故A项错误;孤证不立,由材料不能得出B项;材料的论述重点在于青铜农具的发现,无法体现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错误。
3.【答案】B。【解析】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汉代的3个劳动和生活场景,可以看出生产工具多元,B项正确;A项某某“普遍化”不能得出,且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家庭式劳作是主要模式;材料中农业和手工业是分别呈现的,并未体现结合,C项排除;“提高”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材料中没有提供参照物,故不能得出D项。
4.【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看出,王陵中挖掘出大量铜制的器皿,而且铜块已成为交换媒介,这说明当时铜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因此不能得出西亚最早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的结论,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青铜技术的外传,故C项错误;题干中虽说铜块成为交换媒介,但没有涉及铜铸币的问题,故D项错误。
5.【答案】B。【解析】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项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故D项错误。
6.【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当时有限选择下收益最大化的选择——少数资源集中者集中劳动力在个人土地上集中劳作来获得稳健收益、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的田庄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都是当时较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力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田庄地主对土地有完全的所有权,而欧洲庄园主的土地由分封而来,对土地不具有完全的所有权,故B项错误;政治制度的相似性、庄园主统治的需要都不是材料中相似生产模式的决定因素,故C、D两项错误。
7.【答案】B。【解析】灌溉工具连筒反映的是小农经济下的灌溉工具,符合小农经济的需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的水利特色,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的一个发明而已,但并非政府重视农业工程建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到手工业,所以并未体现出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明确表明经济是否繁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表明领主的生产生活,甚至军事装备都要依靠庄园的农民,这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所导致的,故D项正确,劳役地租只是材料内容的表象,不是实质,排除A项,农民生活的艰辛是由于领主的残酷剥削导致的,这也是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所致,排除B项;材料所叙述的是庄园经济生活的常态,不是实质内容,排除C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可知,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D项正确;“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工厂中工人劳动生产自主性的丧失”是材料中工厂规章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而非本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工厂的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纪律,而不是分工的细化,排除C项。
10.【答案】B。【解析】由工场制到工厂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再到大企业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根本原因”的要求。
11.【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中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这归根于乡村工业的大发展,即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动,故C正确;民众时间观念、生活习惯转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故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观念的西方化,故D错误。
12.【答案】D。【解析】“酒吧、咖啡馆”是人们休闲的场所,“歌剧、舞剧、马戏和舞会”是人们的娱乐方式,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丰富多彩,生活质量提高,故D项正确。
13.【答案】B。【解析】农业革命主要是提高农业效率和带来大量劳动力,与民主政治的完善无关,故A项错误;农业发展,粮食增产,拥有大量劳动力,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农业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故B项正确;18世纪英国以工场手工业经济为主,农业不是经济主体,故C项错误;农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会推动人口流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故D项错误。
1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英国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资本主义性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兴起,以至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再是单一学科发展的结果”可知,学科间的综合性加强,大量新兴学科兴起;根据材料“科学事业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成为社会性的巨大事业”可知,科技研究的社会化趋势明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可知,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材料一“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可知,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根据材料一“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可知,推动国际分工的变化,国际合作加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需要大力发展科技,科技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增强国际竞争力就要大力发展科技,实行“科教兴国”等策略。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高二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