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5《雷雨》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雷 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生动性特征。
3.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某某、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某某、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腐朽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抓住戏剧冲突。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传统中国的戏曲里,是没有真正的悲剧的。即使是类似《梁祝》、《窦某某》、《长生殿》这样的悲剧,但仍然不算悲得很彻底。而且基本是人与人的冲突,而极少有命运和人的冲突。它们的过程虽然充满悲剧,但是结局是十分圆满的。如窦娥最终沉冤得雪,梁祝死后化蝶成双,善恶到头终有报。归根到底,中国式悲剧的成因是人,故有可化解之法,有圆满的结局,是不彻底的悲剧。鲁迅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西方戏剧的起源——古希腊戏剧,以英雄为主角,讲述其与命运作斗争的并最终失败过程。如俄狄浦斯,生为王子却因“弑父娶母”的诅咒而被父亲遗弃。他为与这个神谕式的诅咒对抗而离开自己的“养父母”,却在建立奇功成为国王的过程中误杀生父误娶生母。终导致瘟疫降临大地,母亲羞愧自杀,他自毁双目,最终死亡。
西方悲剧的核心是,人与命运抗争却最终败阵下来。而《雷雨》正是这样的一出戏剧。
二、解题
1.曹禺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某某,笔名曹禺。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曾在保定中学、复旦大学任教,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后历任中央***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主席,中国剧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某某,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胆剑篇》、《王某某》、《明朗的天》 。
2、关于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苏叔阳的《丹心谱》等,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3.戏剧三要素
戏剧冲突、人物、语言。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戏剧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演出,剧本中往往有一些舞台说明,如布景的设计,人物的服装、动作、表情和上下场等。
关于“三一律”
三一律(classical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的故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识却成仇
五、归纳主题
《雷雨》是四幕悲剧,它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揭露,深刻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一象征手法正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工人阶级正在觉醒、旧制度必定灭亡的社会现实。
六、作业布置
选取文中你认为最经典的对话,加以评点。
/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5《雷雨》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