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植物病理复习资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指植物在自然界中受到有害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植物能够忍受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和外观上表现异常,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P2
2.病原:引起病害的病因称为病原。
3.病程: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一次浸染发病的过程。
4.病害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p5
5.内部症状:病原物在植物体内引起的细胞形态或组织结构发生的变化,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识别。
6.外部症状: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分为病状和病征。
7.病状:指植物不正常的外部表现,即植物发病后本身所表现出的特征。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8.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所表现的特征,即依附于植物体表的病原物。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菌核、线状物、菌脓。
9.侵染性病害(传染性、寄生性):有病原生物侵害植物引起的的病害称为浸染性病害。P4
10.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非传染性):没有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P4
11.菌物的营养体:是指菌物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具有吸收、输送和储存养分的功能,并为营养生长后期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做准备。P31
12.营养体的类型:菌丝体、单细胞(酵母菌和壶菌)、原质团(粘菌)、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是丝状体,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称作菌丝,通常为纤细的管状物,菌丝可以不断的分枝和向前生长,并相互交织成丛,形成菌丝体。
13.菌丝:绝大多数菌物的营养体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14.菌丝体:丝状体分枝后聚成一体的一群菌丝称为菌丝体。
15.菌丝变态:菌物的营养菌丝可以形成吸器、附着胞、附着枝、假根等多种特殊的变态结构,并具有相应功能以适应生活的需要。P33
16.吸器:是许多活体营养菌物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成分的变态菌丝。
17.附着胞:是植物病原菌物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它可以牢固的附着在寄主体表,并产生侵入钉,以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进入寄主细胞。
18.菌组织: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形成疏松或紧密的菌丝组织或菌组织,主要有菌核、子座、根状菌索等
19.菌核:由菌丝紧密结合而成的休眠体,内部为疏松组织,外部为拟薄壁组织,作用是渡过不良环境。
20.子座:由菌丝组织在寄生表面或表皮下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是菌组织与寄生组织结合而成,功能是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也有抵御不良环境的作用。
21.根状菌索:是由菌丝组织平行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的根相似,作用是抵御不良环境,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22.子实体:菌物转入繁殖阶段形成的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
23.寄主:共生生活中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是寄主。
24.寄生物:营寄生性的生物称为寄生物。
25.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植物上生活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26.转主寄生:生活史的不同阶段需要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27.多型现象:许多菌物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P44
28.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发育、繁殖,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29.菌物的无性繁殖:是指菌物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的繁殖方式。P35
30.菌物的有性生殖:是指菌物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P39
31.口针:植物寄生线虫的口腔内有一个针刺状的器官,称作口针
32.外寄生:指线虫的虫体大部分留在植物体外,仅头部穿刺到寄主细胞和组织内取食的方式。
33.内寄生:(1)固定内寄生:线虫的虫体进入植物组织固定取食以后,不再改变取食位置的寄生方式(2)迁徙性内寄生线虫在寄生过程中是移动的,线虫可根据取食点的营养状况随时改变取食的寄主方式
34.介体传播:指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进行的传播及侵染,是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植物病毒的传播介体多为昆虫
35.非介体传播:是指在病毒传播中没有其他生物体介入的传播方式,包括机械传播、汁液接触传播,嫁接传播,种子、花粉传播
36.寄生性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者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它的植物上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称为寄生性植物
37.兼性腐生物:病原物侵入活组织并在其中吸取营养,营寄生生活,在组织死后并不随之死亡,可以继续生长发育,营腐生生活。也称半活养生物,如外囊菌、菌等。
38.寄主范围:一种病原物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称为寄主范围
39.寄生性: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获取生存所需营养物质的习性。
40.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一定属、种或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称为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或生理专化。
41.活体寄生物: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取营养物质的寄生物。当组织死亡后,寄生物即随之死亡或形成休眠结构。也称活养生物。如病毒、锈菌、白粉菌等
42.活体营养;寄生物从寄生活体内获取营养的营养方式。
43.兼性寄生物:既可以从活组织也可以从垂死的乃至死亡的组织中获得所需营养和水分的寄生物。大部分菌物病原、全部细菌病原属于此类寄生物。
44.腐生物:只能营腐生生活的生物称为腐生物。
45.死体营养:以死组织为营养来源的特性称为死体营养或腐生性。
46.生理小种:指病原物的种,变种,专化型内存在的形态相似,但在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等方面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47.小种专化抗性/垂直抗性: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寄主品种和病原物之间具有特异性相互作用关系,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性是小种专化的,也称为垂直抗性
48.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无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由微效基因控制的、针对病原物整个种群的一类抗病性。
49.全寄生:是指寄生性植物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
50.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的寄生方式
51.根寄生: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部,在地上部与寄主彼此分离。
52.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53.毒性:是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和表示致病力的差异。一般用于寄主品种和病原物小种相互作用的范围
54.抗病性: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可遗传的特性。
55.病害循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整个过程。它反映了病害发生发展的周年循环状况。
56.单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如苹果锈病。
57.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可发生多次在侵染过程的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
58.初侵染:病原物越冬、越夏后第一次侵染寄主称为初侵染,引起初侵染的病原物称为初侵染来源。
59.再侵染:由初侵染引致发病的病株上产生的病原传播体,不经休止,立即传播到其他健康植株上引起的侵染,称为再侵染。
60.局部侵染:病原物侵入后的分布只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如真菌和细菌引起的叶斑病害)
61.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后的分布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如细菌引起的青枯病,菌原体引起的枣疯病等)
62.植物病害流行:是指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即病害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现象。
63.侵染剂量:植物病原物成功侵染所需要的最低接种体数量。
64.多型现象:许多菌物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P44
65.致病变种:在细菌种下以寄生范围和致病性为差异来划分的组群
66.锁状联合:许多担子菌的双核菌丝细胞在分裂时,在靠近隔膜处形成一种锁状联合结构,这种过程可以保持菌丝的双极化。
67.多分体现象:植物病毒所特有,并仅存在于ssRNA病毒中。是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分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体里。由于遗传信息分开了,单独粒体不能侵染,必须同时侵染才能全部表达遗传特性。这种分段的基因组被称为多组分基因组。
68.同宗配合:有些菌物单个菌株就可以完成有性生殖。P42
69.异宗配合:单个菌株不能完成有性生殖,需要两个性亲和菌株共同生长在一起才能完成有性生殖。
填空题:
1.论及植物病害的概念必须涉及病原、病程、症状、经济四方面。
2.常见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3.病症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点)、菌核、线状物(索、丝)、脓状物。(锈状物)
4.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5.影响潜育期的因素:温度
6.病害循环的三个环节:(1)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2)病原物的越冬、越夏(3)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7.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的方式:寄生、腐生、休眠
8.植物病害的流行类型: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9.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植物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10.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化学因素主要有:营养失调、农药药害、环境污染、水分失调。物理因素有:温度不适,水分、湿度不适,光照不适。
11.植物抗病性可分为:避病性、抗病性、耐病性。
12.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将植物抗病性区分为:主效基因抗病性、微效基因抗病性。按照抗病机制不同可分为被动抗病性、主动抗病性。按照寄生专化性的强弱分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小种非专化抗病性。
13.植物抗病性鉴定按鉴定场所分为:田间鉴定法和室内鉴定法;按评价抗病性的指标区分有: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按植物材料的生育阶段或状态区分有:成株期鉴定法、苗期鉴定法和离体鉴定法。
14.植物病害预测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的不同可分为: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和损失预测。按照预测时限可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长期预测和超长期预测。
15.线虫的食道类型:垫刃型食道、滑刃型食道、矛线型食道
16.线虫的寄生方式:外寄生和内寄生
17.菌物的营养体类型有:菌丝体、原质团、单细胞、假根、假菌丝。
18.菌物营养体变态的种类有:吸器、附着胞、附着枝、假根、菌环、菌网。
19.菌丝的功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并且产生繁殖机构进行繁殖。
20.菌物无性繁殖的方式:断裂、裂殖、芽殖、(原生质)割裂
21.菌物有性生殖的三个阶段:质配、核配、减数分裂。
22.菌物无性孢子的类型有:节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
23.菌物有性孢子的类型: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24.根据分生孢子的形成方式,分生孢子分为:体生式、芽生式,产孢梗的产孢方式有:合轴式、环痕式、芽生式、瓶梗式和孔某某。
25.(真菌的)生活史某某:无性型、单倍体型、单倍体—双核体型,单倍体—二倍体型、二倍体型。
26.病原物的侵入方式分为主动侵入和被动侵入,侵入植物的途径包括直接穿透侵入、自然空口侵入、和伤口侵入。
27.蚜虫传播的植物病毒有:马铃薯Y病毒属、花椰菜花叶某某属、黄瓜花叶某某属、苜蓿花叶某某属。叶蝉传播的有:弹状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纤细病毒属和玉米细条病毒属。
28.植物病毒的主要成分/结构是:核酸、蛋白质
29.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可分为5类:①正单某某RNA(+ssRNA)②负单某某RNA(-ssRNA)③双链RNA(dsRNA)④单某某DNA(ssDNA)⑤双链DNA(dsDNA)
30.植物病毒基因有5种表达途径:亚基因RNA表达途径、多聚蛋白途径、多分体基因组途径、通读蛋白途径、核糖体移码途径
31.烟草花叶某某:单分体病毒;烟草脆裂病毒:双分体病毒;黄瓜花叶某某:三分体病毒
32.植物检疫程序:(1)检疫许可(2)检疫申报(3)现场检疫(4)检疫监管(5)实验室检测(6)检疫处理与出证。
33.子囊菌营养体为(发达、有隔膜的菌丝体),少数为(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可分枝或不分枝,梗有散生,丛生或束生,有的产生在()、()或()内。
34.子囊果有4种类型: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座。
35.核菌纲是子囊菌最大的纲,典型的子囊果是具有固定孔口的(子囊壳),子囊果孔口内侧有一层菌丝状的(喙丝)。典型的子囊壳下部呈球形或近球形,上部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喙)。
36.担子菌营养菌丝体的类型:初生菌丝体和次生菌丝体。
37.黑粉菌的侵染类型:幼苗侵染,花器侵染,幼茎侵染和局部侵染。
38.半知菌亚门真菌营养体产生(发达的有隔菌丝),无性繁殖以(芽殖)、(断裂)及(裂殖)的方式产生(分生孢子)。
39.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分为:根肿菌纲、壶菌纲、丝壶菌纲、卵菌纲。
40.全寄生植物包括:儸丝子、列当;半寄生植物包括:桑寄生、槲寄生
41. 专性寄生物有:病毒、锈菌、白粉菌;
兼性寄生物有:丝核菌;
兼性腐生物有:外囊菌、黑粉菌
42.锈菌多型现象:性孢子、锈孢子、夏某某、冬孢子和担孢子。
43.锈菌:专性寄生
44.锈菌:转主寄生和单主寄生特性
45.菌原体寄生于植物后引起纸条丛生、花器变态、叶片黄某某、树皮坏死、以及生长衰退和死亡等病害症状。菌原体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敏感。
46.根据介体持续时间的长短,介体与病毒的生物学关系可分为持久性、半持久性和非持久性
简述题:
一.按照发病原因病原可分为两种类型:
1、生物性的病原:这类病原均为有生命活力的生物,也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虫。
2、非生物性病原:主要指各种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各种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又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的变化;化学因素包括营养失衡、空气污染、化学毒素等。
二.侵染病害与非侵染病害的定义,及各自的发病特点:
1、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其特点是:①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②能够传染蔓延;③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2、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其特点是:①成片发生,比较均匀;②不能够传染蔓延;③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
三.病害的三角学说和四角学说
三角学说:病原、寄主、环境
四角学说:病原、寄主、环境、人为因素
四.简述诊断侵染性病害的柯赫氏法则的操作程序。
答:⑴一种病害总是与某种特定的微生物相联系,而在健康寄主上则不存在。
⑵从病组织中可以分离到这种特定的微生物,并可获得纯培养。
⑶把这种纯培养接种到健康的寄主上,可诱发产生同样的病害。
⑷从接种发病的寄主组织中,可以再分离到与原先接种时相同的微生物。
五.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1、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2、依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可能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3、进行治疗性诊断
六.线虫形态:典型植物线虫似条形,虫体透明,多数种类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放大的虫体呈纺锤形或梭形,横截面呈圆形,虫体光滑不分节,从中部向两端渐细,体长通常为0.2-1.2mm,宽0.01-0.05mm,大多数线虫雌雄同体。
七.线虫消化系统:线虫的消化系统非常发达,是一条由口、食道、肠、直肠和肛门连成的不规则直通圆管。口孔上有6个突出的唇片,口孔后面是口腔,口腔内有一个针瓣状的器官称口针,用于穿刺植物细胞和组织,口针中间具有孔道,开口于口针前端的侧面。口腔下面是很细的食道,食道中部可以膨大而形成一个中食道球,有的线虫还有一个后食道球,食道的后端为食道腺,一般是由3个腺细胞融合而成,它的作用是分泌唾液或消化液,食道以下是肠,连到尾部的直肠和肛门。
八.植物病原线虫生活史:线虫由卵孵化成幼虫,幼虫包括4个龄期,蜕化形成成虫后两性交配产卵,完成一个发育循环,即线虫的生活史。
九.线虫的致病机理:
(1)穿刺取食和在组织内造成的创伤(机械损伤)
(2)分泌有毒物质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
①某些种类线虫的背食道腺分泌物可以刺激寄主细胞的增大,有助于形成巨型细胞或合胞体;②刺激细胞分裂使寄主组织形成肿瘤和根部的恶性分枝;③抑制根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导致植株矮化;④溶解中胶层使植物组织细胞分析,溶解细胞壁和破坏细胞,造成植物组织溃烂坏死。
(3)与其它病原物对寄主复合侵染。
十.线虫侵染植物后表现出的症状:
地上部的症状有顶芽和花芽的坏死、茎叶的卷曲、叶片的角斑或组织的坏死、形成叶瘿或种瘿等;
根部受害后有的生长点被破坏而停止生长或卷曲、根上形成瘤肿、过度分枝或分枝减少、根部组织的坏死和腐烂等;
柔嫩多汁的块根或块茎受害后,组织先坏死,随后腐烂。
根部受害后,根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下降,地上部的生长受到影响,表现为植株矮小、色泽失常和早衰等症状,严重时整株枯死。
十一线虫病害的诊断:
由于线虫的穿刺吸食对寄主细胞的刺激和破坏作用,植物线虫病害的症状往往表现为:
植物生长缓慢,矮化,色泽失常,类似营养缺乏症
局部畸形,植株、叶片扭曲,变形
根部肿大,须根丛生,腐烂
十二.原核生物侵染途径与症状的关系
①坏死:自然孔口、伤口②腐烂:伤口、水孔③萎蔫:伤口、自然孔口④瘤肿:伤口⑤畸形P153.
十三.病原物致病机制:
病原物的寄生能力、机械压力、化学物质和遗传转化因子等在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被称作致病因子。由于这些因子存在,使寄主的生长发育受阻,发生局部乃至全株性病害,产生特有的症状。
1、掠夺寄主的营养物质,如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危害。2、产生致病酶,如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淀粉酶、酯酶等。3、产生致病毒素。4、产生过量的生长调节物质(激素)。5、产生胞外多糖类物质。6、危害过程中产生伤口或传播其他病原物等
十四.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①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可遗传的特性。
②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将植物抗病性分为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病性。前者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后者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③小种专化抗病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性能较高,是当前抗病育种中所广泛利用的抗病性类别,其主要缺点是易因病原物小种做成的变化而“丧失”。与小种专化抗病性相对应的是小种非专化抗病性,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无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针对病原物整个种群的一类抗病性。
④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不同,可将抗病性区分为被动抗病性和主动抗病性。被动抗病性是由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由性状决定的抗病性。主动抗病性则是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十五.简述植物抗病的机理。
植物的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既有先天具有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也有病原物侵染引发的主动抗病因素。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可划分为物理抗病因素和化学抗病因素。
一、植物被动抗病因素
1.物理因素:植物被动抗病的物理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如叶片表皮细胞壁硅化程度高的水稻品种抗稻瘟病、胡麻叶斑病和白叶某某等多种病害的抵抗性也越强。
2.化学因素:表达被动抗病性的植物有多种类型的化学抗病因素,可能含有天然的抗菌物质或能够抑制病原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lella
Liberobacter
Phytoplasma
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
水稻烂秧
马铃薯晚疫病
植物猝倒病
大豆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
谷子、狗尾草等白某某
葡萄霜霉病
莴苣、菊科植物霜霉病
十字花科植物白某某
荔枝霜霉病
桃缩叶病
寄生茶属、山茶属植物
瓜类、豆类白粉病
禾本科植物白粉病
桑、梨、柿、核桃等植物白粉病
葡萄霜霉病
核桃白粉病
苹果白粉病
甘薯黑斑病
果树炭疽病
苹果树腐烂病
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
禾本科植物全蚀病
禾本科植物麦角病
葡萄黑痘病
葡萄黑腐病
苹果及梨黑星病
玉米小斑病
油菜、向日葵菌核病
禾本科植物杆锈病
梨锈病
菜豆锈病
玫瑰锈病
亚麻锈病
小麦散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
小麦杆黑粉
小麦腥黑粉病
高粱散粒黑穗病
蔷薇科根瘤病
洋葱腐烂病
丁香疫病
梨火疫病
甘蓝黑腐病
番茄溃疡病
葡萄皮尔斯病
柑橘XX病
柑橘丛某某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
病情指数=—————————————— ×100
调查总叶数×最高一级代表值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植物病理复习资料》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