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

本文由用户“chenxinpku”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4-20 05:58:35 举报文档

以下为《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五里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学校: 执教教师: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学科:语文

年级:六年级

主体备课教:陈浩(五里小学)

时间:2021年4月10日



课 题

14.文言文两则

个 性 化 批 注



教

1.会写“援、惧”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

重 点

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







难 点

懂得 《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ì)秋 弓缴(zhuó)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

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理解深意,背诵课文。

1.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

(“专心致志”意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2.流畅地背诵课文。

(重点熟读第二句话并理解“惟弈秋之为听”“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理解结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最后连贯在一起进行背诵。)

3.学生试背。

4.指名背诵。

5.联系实际说一说,学习了本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虽然我们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6.用自己的话给同桌或者朋友、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吧,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辩论到最后是否有结果?结果是什么?(唤起学生对辩论的兴趣)

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在辩论什么呢?(板书课题)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到底谁说的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阅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辩(biàn)日 盘盂(y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并理解词义。

着重分析指导“辩”,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为日出离人近还是日中离人近辩论无果,于是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决断。)

2.通读课文,为什么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而另一儿却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是从大小角度看问题,另一儿是从人对阳光的感受看问题。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

3.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可耻,这也是孔子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所在。)

4.自由朗读课文,准确断句。

重点指导:(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孰为汝/多知乎?

四、交流探讨,理清结构。

1.第一层,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2.第二层,写两小儿对争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是故事的经过,也是主要部分。

3.第三层,写孔子不能决断两小儿谁是谁非,这是结果。也就是说,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叙述的。

五、课堂延伸拓展。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2.同学们,我们来给两个小孩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吧。

3.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的感受。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五里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学校: 执教教师: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学科:语文

年级:六年级

主体备课教:陈浩(五里小学)

时间:2021年4月7日



课 题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个 性 化 批 注



教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文

重 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理解课题的含义。







难 点

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 锲(qiè)而不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XX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

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2.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

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

1.全文写了三段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中间是怎么衔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2.朗读课文,思考在三段论据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人都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并且都抓住问题不放,锲而不舍,追根寻底,最终发现真理。)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第一个事例中的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出了真理。)

2.第二个事例中的密卡尔逊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美国XX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经过研究,最终魏格纳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3.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起来,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发现他的真理的?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4.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开头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尾引用华罗庚教授的话:“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呼应开头,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2.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吗?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知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日常生活 发现问题







五里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学校: 执教教师: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学科:语文

年级:六年级

主体备课教:陈浩(五里小学)

时间:2021年4月7日



课 题

16.表里的生物

个 性 化 批 注



教

1.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文

重 点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难 点

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性格。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人们戴在手腕上用来看时间的手表,那你们听说过表中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表里的生物》。(板书课题)

2.大致了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冯至,看看他在小时候是如何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蝎(xiXXXXX)子 钵(bXXXXX)子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脆”“蟋”“蟀”,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点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说说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时候的作者看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3.课文中父亲多次强调“不许动”,为什么?

(表在那个贫困年代,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除了具有掌握时间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父亲怕被孩子弄坏了,所以规定:不许动。)

4.读课文第2~1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怎样的好奇心驱使下,发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作者唯恐父亲把这个“美丽的世界”盖上指的是什么?

(在“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的驱使下,父亲终于打开了表盖。这个“美丽的世界”是指“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面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四、课堂小结。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现象,然后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点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从“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下,到发现手表发声和谐的好奇,再到推测表里有生物,最后到作者懂得其中道理,不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为止。)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强烈好奇心以及想探究事物本质的煎熬。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示表里的生物。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父亲,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点名说说这些描写哪些让你很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读,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下列问题。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现象,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听声音,想伸手摸一摸表。父亲却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些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渴求知识、求知欲强)

三、深入学习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表达了作者的惊讶之情,整段表现了“我”弄清事情缘由之后的满足和愉悦。)

2.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有疑惑,但是整段侧重于表现美妙声音带来的愉悦。)

3.课文中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慢慢长大了,知道了其中的原理,所以不说了。)

四、拓展延伸。

1.童年的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提示:重点在好奇心的产生和探究的过程上。)

2.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引号,说说它的作用。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作用:表示引语;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等。)

3.结合课文分析:为什么童年的事件是人生的珍宝?

(童年时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4.作业:试着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提示:注意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思考 观察 探索







五里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学校: 执教教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句子,注意读准“变”“通”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古文中的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周易》 ,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不受阻塞,才能不断地发展。

第二个句子出自《礼记》 ,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第三个句子出自《荀子》,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

第四个句子出自《XX子》,意思是:如果对人民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教师简单介绍出处及作品情况。)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才是永恒的规律。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外阅读的循序渐进性,学习名著要多读多练多思考,同时积累了有关变通的名言警句。同学们要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作业设计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日月明》优教课件
  2. 高二下学期工作总结
  3. 五下语文教学计划
  4.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5. 5《搭石》板块教案
  6.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
  7. 小学 三年级组 教学内容分析
  8.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9. 语文活动计划
  10. 三上语文教学计划
  11. 小学教师关于低段识字教学的思考
  12. 《秋天》优教课件
  13. 心理健康教育
  14. 小学语文学科线上教学与居家学习建议
  15. 小学五年级线上学习语文教学计划
  16. 小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 六年级(4)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17. 学年第一学期小学二(2)班语文教学计划表
  18. 二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19.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15
  2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以上为《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