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题测训:第三部分第三章第1节 新闻报告、科普文章阅读(人教版)

本文由用户“peifeng52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0-26 08:05:46 举报文档

以下为《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题测训:第三部分第三章第1节 新闻报告、科普文章阅读(人教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题测训:第三部分第三章第1节 新闻报告、科普文章阅读(人教版)



一级测试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

于某某: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文而化之”。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文而不化”。

另外,文化是个“金字塔”,越到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

记者:所以你的《〈论语〉心得》是面向草根的?

于某某: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过去,我们文化中有种不良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

于某某: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

之所以选择“心得”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大众需要了解吗?“心得”就是“一心所得”,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

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子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

于某某: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有删改)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般来说,在作访谈节目时,记者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相对平和的,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从而影响下一步的采访。但是本文一上来就提出外界对被采访者的争议这样的话题,其实并不XX。

B.过去的很多文化人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这都是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导致的。

C.于某某认为,文化是个“金字塔”,精英研究需要的是“塔尖”,大众需要的是“塔底”,他们对于经典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D.在回答第二个提问时,于某某认为当有人怀疑自己的心得跟孔子的原意不同时,不要把矛头对准她,而是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论语》,自己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E.于某某认为自己对于《论语》《庄子》所做的是心得而不是解读,不需要精准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了避免争议,于某某还在书后附了原文。

解析:选BE。B项,“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是没有达到“‘化’境”、“文而化之”的表现,而非原因。E项,“不需要精准严谨的治学态度”错,“为了避免争议,于某某还在书后附了原文”错,于某某附原文的目的是方便读者在有什么想法时可随时翻阅原文。

 (2)第三段中有“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金字塔”和“草根”来表达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金字塔”和“草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金字塔”比喻文化,是全部、整体(“塔尖”即经典文化,是少数);而“塔基”即“草根”,比喻大众文化,是多数。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要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的观点。

 (3)本文结尾说:“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终点。”请联系文中提到的“准确性”和“本意”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方式”、“结论”,“起点”、“终点”,简洁概括了自己写作的意图。作为非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于某某选择“心得”方式,并以此为起点,但不在结论和终点上去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而是做意义的阐释,在外延、感悟上延伸,其本意其实就是一个导读,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可以快乐和豁达。

2.(2012·XX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5·12文化追问

马东:余老师,我觉得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想问,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余秋雨:要问文化意义,首先要问文化是什么。我在两年前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在我的这个定义中,最重要的词汇是精神价值,因为哪种生活方式能变成习惯,恰恰正是精神价值长期选择的结果。前几年有欧洲的学者说:“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价值输出。”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这次XX大地震,把中华子民心底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了,这就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从今以后,我们有资格对那些欧洲学者说了:“你们上了很多书的当,中国是有精神价值的,不信,请看2008年5月12日之后的中国电视!”

几个月前我曾在日本神户召开的世界华商大会上发表一个专题演讲,说中国让世界误会,除了外部固有的偏见外,也由于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如果中国是个巨人,那么,巨人的性格和品德就是中国文化。显然,我们的文化传播大大失职了。我们永远在讲述,这个巨人走了几千年,过去多么有计谋,多么强大;我们永远在炫耀,这个巨人的衣服上镶了金丝,腰带上挂着玉佩。这一切,完全不足以让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后代了解巨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次,通过几乎全透明的传播媒体,大家看到了,这个巨人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多么人道,多么关爱自己的民众,又多么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因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

马东:在这件事上,文化人能做一点什么呢?

余秋雨:那批杰出的记者、主持人在第一线表现出色。在一些有关的电视晚会上,一些歌唱家、演员也让人感动。但是,更多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呢?我认为,在军人和医生之后,文化人要做的事是把这次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它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民众的心间。

5·12在今后会出现三种可能。第一种,作为大爱精神广泛渗透;第二种,作为英雄进入记忆;第三种,仅仅留下了灾难记忆。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第三种,大家记得很多英雄的名字和事迹,不少文艺作品也会来描述。但地震不常发生,灾难不常遇到,人们也就不觉得这些英雄和自己密切相关,就像我们过去对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那样。文化人的任务是要争取第一种可能,那就是让一个偶发性事件中的精神爆发,变成中华文化的真正灵魂,广泛渗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主轴和价值坐标。

也有一些文化人,他们与广大民众相比,对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他们宣称对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要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距离和冷静”,他们明明没有到现场,却凭着各种谣传而随意评论。对于一般社会问题保持距离和冷静并没有错,但是,这次是全民族的大灾难和大救援,你们身为人子,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居然对几万生灵的死亡也保持距离,居然对十几亿人的眼泪和救援也保持冷静。如果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次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正是中华文化的大发现,那么,我不禁要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

(节选自央视“文化访谈录·专访余秋雨”)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余秋雨引述欧洲学者“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那些话,是为了表明自己听了这些话后心里很难过,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B.余秋雨认为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由于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即只宣传文化外在的形式,不宣传文化的内含精神。

C.在5·12中的中国文化人共包括有三类:一类是第一线记者、主持人,电视晚会上那些歌唱家、演员;二类是更多的文化人;三类是那些冷漠的文化人。

D.在5·12事件上,文化人的主要任务是把那种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

E.余秋雨在谈文化时,很有艺术修养。采用了引用、比喻、对比和夸张等手法,使其论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解析:选CD。A.引述欧洲学者的话,只是为了说明在5·12之前,中国让世人根本看不见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是为了给5·12事件的文化意义做铺垫;B.“只是”将原因缩小了,把外国固有的偏见这一原因除掉了;E.“夸张”在文中没有体现。

  (2)联系全文看,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化的意义有三条:一是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将会改变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看法;二是通过全透明的传播媒体,让全世界和我们自己及其后代消除了对中国的误会,了解到中国的性格和品德,了解到中国的本性;三是映射出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和一部分冷漠的文化人的不良行为,发现了文化方面的问题。

 (3)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画线的句子意思是精神价值选择乃至决定生活方式,从而说明精神价值在文化词汇中是最重要的。

画线句子强调精神价值很重要,是为下文引述欧洲学者的观点作铺垫,从而进一步体现5·12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的文化意义。

  (4)余秋雨认为“对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的那些文化人”“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很赞同余秋雨的观点。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能光看学历,也不能只看是否从事着与文化相关的职业,有没有文化,最重要的一条是看这个人的性格和品德,看其本性是否善良,是否人道,是否关爱民众关爱他人。如果一个人读了许多书,具有较高的学历,或者从事着文化职业,但是其性格和品德不够好,本性不善良,不知关爱他人关爱受苦的他人,那么,这个人的知识学历便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个人就可以说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知识和文化是用来完善人格和品德的。

二级测试

1.(2012·*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与文学

主持:窦文涛 嘉宾:顾某某(德国汉学家)

窦文涛:今天咱们来说说网络和文学。顾某某,您了解德国文学,又十分了解中国文学。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觉得那些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因为网络的出现,好像人人都可以写了,而且电子化了,那种我们想象的像德国那种大部头的小说,将来还有位置吗?

顾某某:文学永远不会也不可能死掉。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因为人的存在和书和文学的存在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该分清楚好的文学是在什么地方发表的:基本上不是在网络发表,而是在出版社发表的。在出版社发表水平不高的文学作品很困难。出版社会注意到一个作家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如果低的,就不会发表。在网络上,谁都可以发表东西。

窦文涛:您自己上网吗?

顾某某:根本不上网。德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谁想在网络上发表东西,很难;作家需要出版社专门有编辑调查他的文学作品,看你的德文是对还是不对,所以我写的那些作品如果没有第二、第三个人审校,可能我的文字水平没有现在高,肯定会很低。

窦文涛:我明白了,您是说出版社的编辑甚至能培养出一个好作家。在中国,有些成了腕的作家,改一个字都不行。但德国出版社的编辑,真的敢和作家商榷。你觉得作家和编辑之间应该是怎么一种关系?

顾某某:应该是合作关系,应该做好朋友。

窦文涛:我发现现在的网络上,中国跟世界的距离比以前接近很多,可是当代的中国作家,比起五四的那辈作家,跟世界的距离其实远很多。为什么?

顾某某:你想想,鲁迅接待萧伯纳,徐志摩接待泰戈尔 ,郁达夫 跟佐藤春夫交朋友,他们都是直接读原文,然后跟外国的重要作家直接做朋友。今天的当代作家,虽然在世界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你有听说哪个作家是直接阅读原文的?你有听说哪个作家除创作之外还做翻译的?你有听说他们哪一个人在家里招待哪一个有名的外国作家,他们成为私人朋友的?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这么高速接近的世界里面,中国当代作家的处境却比以往的时代离世界更远。因为他们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

窦文涛:我们再谈谈作家写作与钱和名的问题。

顾某某:我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完全独立,无论他能否赚钱,他都应该写作。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尼采还没有发疯以前,一本书也没办法发表,他用自己的钱发表他的书,还没有读者看他的作品,但是他发疯以后,慢慢才有了他的读者。如果尼采没有发疯以前,跟中国当代作家一样说市场要什么我写什么,不要我的书,那我不写,那么我们今天不会看到尼采的名字。

窦文涛:这个让我想起我的一些朋友,我在他们当中发现两种人。一种是画家,他说,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比如他画画,他说我直追宋元,我跟千年之前的古人对话,遥相做知音,然后默默地在这耕耘。另一种是作家,他跟我讲,现在时代不同了,你还想说几百年之后人们记得你?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你如果不在活着的时候出名,你死了没有人再会记得你。您对这两种观点怎么看?

顾某某:我不同意。你看,毛泽东喜欢的唐朝诗人李某某,唐以后中国人基本上不看他的作品,是日本人看他的作品。过了1300年以后,因为毛泽东特别喜欢李某某,所以李某某非常红。所以一个作家不应该考虑,我今天赚钱还是不赚钱,出名还是不出名,无所谓。他如果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思的,他已经满足了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另外的例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是为了还债,拼命写东西,也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巴尔扎克好像也是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当初是为了还债,就是生活不好,照样写出伟大的作品。如果有钱赚的话,可以这样做下去,因为做的是工作,简朴的工作。所以也可能有些人,眼前有钱,将来又有很大的名,毕加索就是这样的。(根据凤凰网《锵锵三人行》改写)

 (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窦文涛认为,由于网络的出现,人人都能写作,且写作电子化了,因此经典的、传统的文学已经快消亡了。

B.顾某某认为,所有人都需要好的文学,好的文学来自出版社而非网络,因为网络对文学水平的高低无法控制。

C.窦文涛认为,网络拉近了中国跟世界的距离,可当代中国作家比起五四时期的作家来,跟世界的距离却很远。

D.顾某某认为,尼采起初的写作未顾及市场需求,以致自己掏钱发表的书没有人读,直到自己发疯才有了读者。

E.针对窦文涛两种朋友的观点,顾某某认可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他认为写作是作家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解析:选BC。A.张冠李戴。这不是窦文涛的观点,他只是在转述“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的观点。D.曲解文意。顾某某以尼采为例是为了说明“一个作家应该完全独立,无论他能否赚钱,他都应该写作”。E.理解错误。顾某某并未认可前者,因为“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的看法并不正确,顾某某所举李某某的例子其中就含有对画家观点的否定之意。

 (2)顾某某认为中国当代作家“与世界中间隔着两条沟”,这“两条沟”具体指什么?中国当代作家远离世界的根源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①中国当代作家没有很好的外文功底;②中国当代作家很少与国外的重要作家成为私人朋友。

第二问:中国当代作家无法与国外的重要作家进行直接交流与对话。

 (3)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有限,有人认为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很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有限。①经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网络的产物,它需要专业的创作和编辑人员合力完成;②作家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作家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并不有赖于网络;③虽然网络能使作家迅速获得名利的满足,但是伟大的作品以及伟大的作家的出现与金钱和名誉没有必然的关系。

(示例二)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很大。①网络使文学电子化、浅显化、通俗化,更便于流传,影响也更大;②网络改变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使写作大众化,让读者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青年作家学习”错,文中没有提及;C 项,“就像镜子一样”错,应为“如玻璃一般”。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林静宜作品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真实,不掩饰自己。②伤感、困惑,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伤痛。③恋旧,时常回到自己虚构的过往世界中。④文字纯净。

 (3)请结合文本,说说林静宜给你的为人处世带来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做人要真实、透明,不掩饰自己。②生活要坦然。坦然地面对生活的挫折,透过她的那些文字,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她的情感世界,还看到了不断受伤,业已伤痕累累的憔悴身影。③要执着寻找真爱。她尽管因爱而困惑、伤感,仍不停地编织着一张完美爱情的蛛网。④要追求平淡。她一边在书写着令人伤痛的爱情传说,一边却又过着宁静的幸福生活。⑤要乐观向上。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享受,不断追寻最完美的未来。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德国大众(中国)汽车品牌布局分析
  2. XX第二实验小学简介
  3. XX市都.花湖碧道试点项目方案设计(水韵都.花万里碧道)-简介(设计)
  4. 荷花相关简介
  5. 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6. .5.18文化生活总结学历案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个人心得体会
  8. 现当代文学题目
  9. 中特课程过程考试答题纸 (1)
  10. 浅谈提升XXXX湖湿地公园文化品味的思考1

以上为《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题测训:第三部分第三章第1节 新闻报告、科普文章阅读(人教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