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大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综述:
文化自信既包括对自己民族先进现代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二者相互联系。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弘扬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效形式,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豪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大学生所承载的独特使命敦促其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其文化自信度关乎文化认同度及文化传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
从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受到价值观的变迁、社会复杂思潮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认同度高,认知度低。文化自信首先强调的是对文化的认同,要求对文化本身有明确的定位。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感到非常自豪,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却存在缺失。程某某、熊建生对国内十余所高校当代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的实地调查,其中有 90.48% 的大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仅有 23.66% 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感到满意。同时在调查中显示,如四大发明、民族精神、诗词曲赋等较为满意,对诸子百家、礼仪礼节、民间艺术、典藏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较为陌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较薄弱,整体涉猎面较窄,理解的不够深入,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还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批判传统,推崇西方的现象,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在当代 大学生的现实表现中却不尽人意。
二是外来文化影响较大。我国现在处于多元文化环境下,不仅仅在互联网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西方文化,高校中也存在外交和外国留学生等“ 纯粹“的外国文化源点。大学生长期以来都在中国环境下发展,自然会因新鲜感而将生活方式更加贴近于西方形态。目前,有部分大学生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金钱至上”“及时行乐”等错误的价值取向,缺乏对国家、社会、家庭及自我的责任意识,国语看重个人价值而忽视集体价值的实现。教育部“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 2016年在全国35所高校3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8%的大学生对“我们应当警惕西方文化的价值渗透”这一观点持模糊或者否定态度。李忠伟提出“在西方文化思潮与普世价值的影响,文化困惑,信仰偏差。他们缺乏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不足,对主流文化冷漠疏离,甚至抵触,不同程度地缺乏高度的文化责任和强烈的文化担当。”
在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是造成当代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最主要且根本的原因,此种主观因素阻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价值的了解及现实意义的理解,引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偏差。
因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要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形式,以思维理念转变为前提明确并提升文化自信对大学生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从根源处解决文化自信的缺乏问题;需要注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创造性、民族性乃至群众性是其根本属性,文化自信意味着对民族文化有更深程度的认可度,对其所承载的历史定位、精神价值有更强的接受度。
下一步研究设想:
一是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
下一步研究可以从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革命先辈无私奉献、热爱人民及坚定信念等优良品质加以学习,以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英勇事迹激励自
己,以此坚定文化自信。
二是进一步深化实践探索:
研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投身实践活动,强化传统文化体验。不断完善课堂上的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实践学习,不能让传统文化仅存在于头脑中,而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可以借助“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日活动”等平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成立传统文化实践队伍深入调研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勇担时代重任,并通过宣讲、交流等多种创新方式向市民解读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带动周边的同学,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大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