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在社会保障30人论坛上的讲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加快健全完善社会救助法规制度
——在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2014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尊敬的陈某某校长,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2014年年会。本次论坛年会以“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主题,就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非常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在此,我代表民政部,对各位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民政工作,特别是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工作的关心关注和理论研究,表示衷心的感谢!
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法治是基础。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后,社会救助的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慈善事业立法也已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今天,我想集中谈谈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法规制度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强调“只要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李克强总理一再要求健全完善托底性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发挥好社会救助的托底功能,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蓬勃发展,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政府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救助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资金逐年增加,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高。2013年,我国城乡低保共救助7443万人,累计支出资金1566.4亿元;农村五保供养538万人,累计支出资金174.3亿元;实施医疗救助1亿多人次,累计支出资金260多亿元;实施临时救助3937万某某,累计支出资金93.4亿元。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工作有序推进,困难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起步晚、起点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制度空白和救助盲区并存,救助覆盖的范围不全;制度衔接和制度统筹不到位,制度整体合力和“托底线、救急难”功能发挥不够;救助程序和核查机制缺乏法律依据,一些救助制度刚性规范不足,救助标准缺乏法定量化,救助水平有待提高,等等。
解决上述问题,亟需通过制定出台综合性法律法规,统筹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形成完整严密的社会救助安全网,切实托住民生保障的底线。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两次专题研究,克强总理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加快完善社会救助法规制度。去年底,国务院成立由民政部、法制办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社会救助法规起草领导小组,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抓紧起草法规草案。1月2日,国务院法制办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根据社会各界意见修改完善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草案)已报国务院审议,近日即将颁布实施。
在征求意见阶段,专家学者对《征求意见稿》给予了高度关注,积极建言献策,尤其是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还召开了特别会议,郑某某教授及各位专家认真研究论证,主动向民政部、法制办提交研讨成果,并在媒体上发表意见,提出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对民生高度关注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和正义担当,使我备受感动。我们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十分重视,逐条进行了认真研究。有些意见建议已经被吸收采纳;有些由于《办法》篇幅所限末被采纳,但在落实《办法》细化相关措施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还有些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可望体现在今后的社会救助立法中。
颁布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编实、筑牢、织密社会安全网,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决心和信心,凝聚着广大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差距。这就需要深入研究社会救助城乡统筹的概念、差异、标准、内容、评价和实现路径。
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的社会救助正处于一个制度创新和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实践基础上认真总结、提炼分析、深入研究;需要在理论层面,探讨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多年来,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坚持调查研究,运用前沿理论,积极献策献力,为中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继续关注、参与社会救助理论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持续有效地指引我国社会救助事业蓬勃发展。
最后,祝愿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在社会保障30人论坛上的讲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