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孔某某老子的论辩》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孔某某老子的论辩
孔子在鲁昭公提供的车马用度的支持下带着仲由、南宫敬叔踏上了问道老子之路。孔子在将至洛邑时迷失了路途,却恰巧遇到了倒骑青牛的老子,老子猜出了孔子的身份,也知道了他们此行的目的,虽为其指明了道路但没有点明自己的身份。孔子沐浴之后前去拜访老子,寒暄之后老子令童子带领孔子等人参观成周古迹,孔子遂按照老子的安排在洛邑暂居。孔子在洛邑待了三个月之后被老子再次约见,老子借助日食讨论周礼、自然之道。
老子:听说你十分喜爱周礼,为什么呢?
孔子:因为周公推行周礼之时,天下太平昌盛,这是夏某某、商超都未有过的昌盛。今日天下动乱不止,臣民百姓遭苦受难,正是由于周礼不行,礼崩乐坏的缘故。我喜爱周礼,并且要尽全力恢复周礼。孔丘认为唯有周礼方可休止动乱,以使天下重新太平。
老子:我过去也曾非常非常地好礼,可是后来我变了。大河之水能够倒流吗?大河之水是不能够倒流的,它只能遵循造化锁定的流向。
孔子:依你之见,周礼并不能休止动乱?
老子:是的,动乱产生于人心,而人心是变化莫测的。天下动乱之所以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正说明着休止动乱是人力难以企及的道理。周礼作为人类生活的法则,在一个时期内或许有其用途,但随着星斗的推移、日月的转换,它终将失去效应。因为,人类会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所谓活着的乐趣,在于无拘无束、随其自然、任性而为。周礼却束缚人的本性,令人无所措手足,犹如笼中之鸟。迟早,人们会从生息不灭的自然变化中,逐渐悟出,既然生存于天地之间,就应该以天地宇宙为生存的法则,为什么还要人为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杀人性的礼制呢?于是也就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的生存应该以大地为法则,而大地是以天为法则的,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说到底一切应该顺乎自然。不可倒流的大河之水,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啊,它终于来了(日食)!此时此刻,天下人都以为太阳发生了灾难,无不祈求上天使太阳摆脱灾难。其实,完全用不着这样做,日食也会自然消失。人间的事情也是如此:太平变为动乱,动乱变为太平,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变化无常,非人力所能为之,只有听其自然。
孔子:我不这样认为。人们祈求上天是表达自己的愿望。从古至今,人遇到过无数灾难,有山崩地裂、洪水泛滥,还有不止的战乱,然而人们一时一刻也没有放弃美好的追求。于是,便出现了尧、舜、禹、汤,文某某、武王、周公这些古圣先贤以及众多的志士仁人。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地代替动乱。日食可以因自然而产生并消失,而大地的灾难如果不去努力奋争,绝不会自然消失。
老子:不。君王所争的是天下,诸侯所争的是疆土,大夫所争的是权力,士人所争的是地位,百姓所争的是衣食。其所争虽有所不同,却都是为了私欲。君王、诸侯、大夫之争,导致天下动乱;士人、百姓之争促使人心变恶。私欲是乱恶之源,只有知足寡欲才会无争。无争天下才会无乱无恶。古时,天地初开,小国寡民相邻而居,却能做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天下清净无事,那才是美好的社会呀。
孔子:对于争与不争,我的想法与你有所不同。文某某、武王如果不争得殷纣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会在暴政下挣扎。一个国家的疆土被他国无理的抢占去,如果不全力相争,他国便会得寸进尺。有学识、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过正确的奋争,成为国家的上卿,国家才会强大昌盛。同样有识之士,通过正确的奋争,步入仕途,也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奋争合乎礼,天下也就不会产生动乱。当今天下之乱的根源不在各有所争,而是违礼之争。人心变恶是因为缺少礼乐教诲。人不可能没有私欲,寡欲也难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克制私欲,使言行合乎礼。夏商周三代之礼,虽皆为圣贤所制,却并非越补越好。我所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时候,把挂在腰上的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丢失了。随从人员都觉得丢了十分可惜, 向楚共王某某说:“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
楚共王某某说:“不要去寻找了。我是一个楚国人, 这弓让楚国人拾去了, 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楚国人丢失了弓, 仍旧由楚国人得到(楚弓楚得) , 有什么必要去寻找呢?”
后来,孔子知道此事后, 说:“楚共王所讲表现了胸怀广大, 但他还不够广大。何必言楚,应该这样说, 一个人丢失了弓, 另一个人得到了, 为什么一定要是楚国人呢?”
人们都称赞说:“孔子的话, 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老子听说这件事后说:“何必言人。失弓,得弓。”
楚王能王民合一,孔子仁者爱人,老子天人合一。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孔某某老子的论辩》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