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6例2,完成P6“做一做”,P7“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乘、除法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花,看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再让学生自主提问,自然导入新课,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1)师:你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2(1)。]
①学生独立解题。
②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解题过程。
【学情预设】预设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求4个花瓶一共插的花的数量就是4个3相加,所以是3+3+3+3=12。
预设2:4个3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所以是3×4=12。
教师板书:3+3+3+3=12 3×4=12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经历“过程”,提升认识。
(2)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板书: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师: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介绍。(教师板书:积=因数×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解决“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进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使学生对乘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理解除法的意义。
(1)结合情境改写乘法算式。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今天你们能结合情境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适时课件出示例2(2)、(3)。
师: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尝试列式。
【学情预设】预设1:已知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求可以插几瓶。12÷3=4(板书)。?
预设2:已知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求每个花瓶插几枝。12÷4=3(板书)。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学情预设】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2)对比第(1)、(2)、(3)题中的三道算式,在对比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师: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预设1:乘法是除法的相反运算,除法是乘法的相反运算。
预设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师板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板书: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师:你知道除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例题中的乘、除法计算也比较简单,所以有很多学生觉得太简单了,探究兴趣不浓。在建立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时,学生感悟不深,还只是停留在“算”的层面。教学时充分利用三道例题中的算式,由具体到抽象,建立乘法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联系,同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效果不错。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某某”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2第三、四题。
参考答案
三、20 860 24 38 37 3762?
四、(按行填)15 10 454 20
◎教学笔记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