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5

本文由用户“专业红”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5-13 17:50:47 举报文档

以下为《〈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5》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生物学》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_** 赫 萍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已逐渐被教师们贯彻到教学常态中去,成为日常教学设计中十分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努力做到以课标为教学依据,用好教材,激发兴趣,加强探究,开展合作,回归生活。本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以致用、模拟探究、社会调查等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变成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的开拓者,同合作的意识、自主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人的性别遗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的一个重点,是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一课。

本节课在整章书的编排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深化,即主要运用前三节的知识解释学生关注的人的性别遗传问题,可以说是遗传知识的扩展;启下是为后面学习“生物的变异”奠定基础。就知识而言,要了解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并且通过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从小培养科学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增强学生维护男女性别自然发展的社会道德感。因此,无论从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本节课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为此,我精心设计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感。

2、学情分析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在备课时要求学生也“备学”,也就是要求学生做适当的预习。让学生参与准备教学活动,特别是一些实验材料的准备(如:不透明装置的制作、实验材料的选择等)。由于有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将会更顺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准备,不但培养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而且对上课或者实验更加珍惜。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初二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授课的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但不能忽视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参与模拟探究生男生女几率的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更利用于学生掌握。在备课时考虑到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稍加引导,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要点,学生易学、乐学。

此外,真正能落实“以生为本”理念的做法是制定学生学案(如下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学会反思,学会总结,总之,学会学习。在制定学案的过程中,我首先试着换位思考,多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着眼,多想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生女机会均等”中,根据各自学生掌握的难易程度,采用了模拟探究、填图练习、社会调查、资料分析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和分析综合能力。大部份的同学都能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同时各组的“汇报员”也培养了表达能力。第三个知识点“人的性别决定不但与性染色体有关,也与基因有关”比较抽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在书中寻找答案并回答即可,不要加大学生的难度和深度。最后出示预设的教学评价测试题,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较好的完成。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课设计的活动多,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加以引导。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5》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