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学习的本质》读书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序言
通过大量的实践,我发现,一切问题的根源在思维,对学习过程中大脑和心理机制的不了解,造成家长和孩子陷人误区。基于学习过程所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叛逆、贪玩、不听话、不专注、不守纪律…孩子身上发生的种种问题,基本都源于学习系统的失控,但这并不是孩子先天智力和其主观意识造成的,其本质在于孩子情绪状态不佳、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习惯不稳定、思维方式不完善,以及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系统的
缺失。
各学科的知识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如何借助对孩子知识系统的改善来培养其整体系统的发展,而这恰恰是教育的意义。
如何拯救我们的学习
帮助孩子挖掘自身优势,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奋斗目标。这个优势,又能够支撑他们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什么才是有效的学习目标呢?
首先,有效的学习目标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某个阶段目标的作用和价值,更多的是让孩子能够充满动力,积极的朝目标前进,而大多数家长,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用现实的眼光来审视孩子为自己树立的目标,然后做出消极的判断,这样一来,即便孩子会从目标中获得积极情绪,也容易被成人现实的评论而伤害。
老师和家长对目标的肯定能让孩子产生积极情绪,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样一来,孩子为自己而设的目标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其实每个人给自己设置的人生目标很大程度只是为自己带来希望的名单,而不是唯一的奋斗中点,想让孩子有所成就,就该鼓励他带着激情和梦想去设置一个让他自己心动的目标,即便这个目标最终没有实现,他也会为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让他有所收获。
其次,有效的学习目标应能够具有可视化的情景感。阻碍很多学生突破自己上线的关键,并非是他们的智力和学习能力,而是他们缺乏改变自己的动力。建议高中的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在寒暑假举办游学活动,带领孩子到不同的大学去感受一下,让他们在心中对大学生活留下巨象画面,这些具象画面在孩子确立自己的目标时,能够起到辅助作用。
最后,有效的学习目标应能够让孩子从学习中找到支撑目标的成功体验,如果将目标比做海中指路的明灯,那么我们还要找到能够到达这盏明灯所在灯塔的船。
决定一个目标能否实现,其实在于当事者能否持续不断地朝着目标去努力,而这个过程的关键则是当事者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当前学习是特别有价值的。孩子的信心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长的。
2.五维高效学习法,阐明了行为习惯、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自我管理五个因素对学习系统的深刻影响。
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是学习系统得以运转的基础。
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首要因素。情绪能够影响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情绪平和,孩子才更有可能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才能有积极心态去应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知识结构。知识结构越完整,越容易取得好成绩。学习的过程本质就是利用大脑里存储的知识来解决新知识,然后建立起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大脑中储备的早期知识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学习的关键。学生在课堂听讲时,如果无法顺利从大脑中找到旧有信息,与老师讲授的内容对接,就无法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
早期教育阶段,孩子的知识储备量越大,越能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完善,越对日后学习有帮助。
改变思维方式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表面上是知识点的背诵,记忆是本质上则是依靠完善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需要在一定知识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解决问题来建立。孩子只有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才会不断思考,将原有知识和所遇问题建立联系,寻找处理方法。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勇于探索,还应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能够体会思考带来的快乐,增加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
5)完善自我管理系统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应具备的重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在早期教育阶段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因为这个因素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很难看到他对学习成绩的帮助。
自我管理能力是人成长系统的发动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必然拥有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能力。
优秀的学生都具有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自我管理能力来实现对自我系统的完善和优化。那些能够将学习和休闲时间平衡好的学生,往往在自我规划和时间管理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每天他们都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上课时认真听讲课余,参加校内各项活动,学习和活动之间平衡发展。
通过解题,完善思维能力和人格。
人的大脑有一个特点,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将通过学习或解决问题获得的经验固定在潜意识中。
没有自我探索的学习过程,很难获得成绩的提升,孩子出现学习障碍时,只有改变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
情绪的自我调节和保持积极探索的精神是成功解题的关键之一,学生解决科研问题的过程,就像婴儿学步的过程,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依靠自己的力量行走,既憧憬又害怕,只有在成年人不断鼓励下,获得了足够的支持和信任,他们才有勇气向前迈出第一步,在摔倒后爬起来继续前行。
如果在运用知识解题过程中,孩子能够不断的自我觉察与反思,实现自我调节,自我突破,自我完善,他的思维系统就会随之而不断地得到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改进自己的思维习惯,同时培养出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积极人格。
第三章调整情绪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结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而学习可以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因此,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简言之,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是又很难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其实要想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关键要看心理结构中的两大变量一知识与情绪。积极情绪是产生兴趣的一大因素。带着积极情绪投入学习,带着积极情绪投入对知识的深加工,即积极情绪与知识建立反射,兴趣自然形成。
当对学习缺乏兴趣时,孩子就会逃避学习,甚至出现厌学的抵触情绪。
早期安全感缺乏诱发焦虑
国外心理学家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在儿童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将拥有信赖、自信和稳定的情绪状态;相反,一个未能在早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将可能成为一个情绪不稳定和对环境不信任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还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0~2岁就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这两年解决好。否则,长大后,将会对他人缺乏信任感,严重时甚至无法与他人相处。
一项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在学步期、学前期和小学阶段,更有可能在同伴中展示出社会才能行为;而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比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会容易表现出更多敌对的、愤怒的、侵犯的行为。
以上为《《学习的本质》读书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