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国产业空间重心移动特征与启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产业空间格局的准确刻画对于认识区域状况、制定区域政策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空间重心作为判断产业空间格局尤其是空间转移的重要指征,其移动路径对于了解中国产业空间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经典的重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了重心分解模型,通过对1987-2017年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分析,旨在刻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空间重心的整体移动路径,并着重分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制造业的空间重心变化以及背后的驱动力。
当前,对于中国产业空间重心移动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析,对于省级空间单元的研究较少,因此无法深入了解不同省份产业空间重心的变化情况。其次,现有研究多数只关注整体经济重心的移动,对于制造业重心的移动差异较少探讨。最后,现有研究对于驱动产业空间重心移动的因素分析较为简单,缺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业政策引导、劳动力成本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改进的重心分解模型,以省级空间单元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中国产业空间重心的移动特征和差异,并深入研究驱动产业空间重心移动的因素。通过对中国产业空间重心移动的研究,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启示,为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A. 重心分解模型的改进
本研究基于经典的重心模型,对其进行了改进以更准确地刻画中国产业空间重心的移动特征。传统的重心模型主要是通过计算各空间单元的产业产值与重心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产业空间重心的位置。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容易受到单一指标的影响,无法全面反映产业空间格局的变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改进了重心分解模型。首先,我们引入了多指标评价体系,包括产业产值、就业人数、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等多个指标,以综合考量产业空间的发展情况。其次,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综合评价指标,从而减少了单一指标的影响。最后,我们通过计算各空间单元的综合评价指标与重心之间的距离,确定产业空间重心的位置。
B.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1987-2017年的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表。这些数据包括各省级行政区域的产业产值、就业人数、资本投入和科技创新等信息,可以反映中国产业空间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在处理数据时,我们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清洗和整理,去除了缺失值和异常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然后,我们按照省级行政区域划分,将数据进行了分组和聚合,得到了各空间单元的综合评价指标和重心位置。
为了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还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多次重复实验,并对结果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是可靠和有效的。
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我们可以准确地刻画中国产业空间重心的移动路径,并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力。这将为我们认识区域状况、制定区域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工作。三、中国产业空间重心的整体移动路径
A. 整体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与幅度
根据研究结果,中国整体经济重心在过去30年中向西南方向移动。这一移动路径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重心分布的变化。从1987年到2017年,中国的整体经济重心在不同时期存在较大的差异。
B. 制造业重心的移动过程与差异
在中国的整体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制造业重心的移动幅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心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析. 中国工业经济, (6), 5-17.
7. 刘某某,赵某某,杨明. (2013). 中国制造业空间重心演变的驱动因素与路径选择. 地理学报, 68(11), 1480-1492.
8. 李敏,李某某. (2012). 中国制造业空间重心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地理学报, 67(11), 1473-1482.
9. 杨某某,赵某某,杨某某. (2011). 中国区域经济发***分析. 经济地理, 31(1), 7-13.
10. 王某某,王勇,郑某某. (2010). 中国制造业空间重心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65(2), 145-155.[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中国产业空间重心移动特征与启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