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自动机制与媒介重组的主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在后现代语境下,经典主体作为一种理论概念和范式已经逐渐失效。随着技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主体问题。在后人类语境中,重视主体性的探讨变得尤为必要。
媒介的演变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论域,可以看到自动性在理解主体性问题上占据着关键位置。从以暗箱为媒介的绘画艺术中所呈现的主体性与自动性的论争,到以装置为典型的摄影和电影等影像媒介中主体性被自动性所钳制,再到以技术自动为特征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后人类状况,我们可以看到自动性在探讨主体性问题上的重要性。
卡维尔对自动机制的思考不同于将主体性与自动性进行简单二分的做法,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物质媒介,一种技术,也是组织我们生活的一种形式。这样的思考既纾解了现代主体的矛盾与分裂,又启发了自动性与主体性的重组。这种重组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是对后人类主体在数字亲密的全新媒介环境中的可能性的思考。
基于这一理论背景,并结合布拉伊多蒂对后人类“融合”式主体与海尔斯对后人类“集群”式主体的论述,本文旨在探讨后人类主体在数字亲密的全新媒介环境中的可能性。通过对媒介演变史、自动机制的思考以及后人类主体的不同理论观点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人类主体的特点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讨论后现代背景下经典主体概念的失效以及技术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主体性的影响。其次,我们将回顾媒介演变史某某的主体性与自动性的论争,并探讨自动机制作为物质媒介和生活组织形式的思考方式。然后,我们将结合布拉伊多蒂和海尔斯的理论,探讨后人类主体在数字亲密的全新媒介环境中的可能性。最后,我们将总结我们的研究结果,并对后人类主体的展望和思考进行讨论。
通过对后人类主体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快速发展的数字亲密媒介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这一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塑造未来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开始这一激动人心的探索之旅吧!二、媒介演变史某某的主体性与自动性的论争
A. 绘画艺术中的主体性与自动性之争
在绘画艺术中,主体性与自动性的辩论早已展开。传统的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作为主体,通过手动的方式创作作品,展现出自己的意图与感受。然而,随着摄影和电影等新兴媒介的出现,艺术家的主体性开始受到质疑。
例如,早期摄影家对于摄影机器的运作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使得摄影成为了一种更加自动化的创作过程。这引发了艺术界的争议,有人认为摄影摄取的是客观真实,摄影师的主体性被削弱甚至被消解,而有人则认为摄影师仍然可以通过选择拍摄角度、光线运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图。
类似地,电影作为一种集合了摄影、音乐、剪辑等多种媒介形式的艺术形式,更加强调了自动性的作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依赖于技术的自动化,例如,特效、后期剪辑等。这使得一些人认为电影中的主体性受到了限制,导演的创作意图被技术所左右。
B. 影像媒介中主体性被自动性所钳制
在摄影和电影等影像媒介中,主体性与自动性的辩论不仅限于艺术领域,也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我们越来越依赖于自动化的技术系统。
例如,现代人常常使用智能手机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然而,这种自动记录的方式也意味着我们的主体性被自动性所限制。我们可能会忽视一些细微的感受和经历,因为我们过于依赖技术来记录和回忆。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使得我们的主体性受到了自动性的制约,我们通过自动化的算法选择和过滤信息,这可能导致我们只接触到符合我们兴趣和偏好的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的可能性。
这种自动性对主体性的制约也可以在虚拟现实等新兴媒介中看到。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主体性。在虚拟现实世界中,我们成为了被动的观察者和参与者,我们无法像在现实世界中那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行动。
总的来说,从绘画艺术到摄影和电影等影像媒介,我们可以看到自动性在理解主体性问题上的关键地位。自动性的出现使得我们的主体性受到了限制和制约,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人类的媒介环境中,我们的主体性也在不断重组和重新定义。在这个全新的媒介环境中,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探索后人类主体的可能性。三、自动机制作为物质媒介与生活组织形式
A. 卡维尔对自动机制的思考
在媒介演变史某某,自动性在理解主体性问题上占据着关键位置。卡维尔对自动机制的思考不同于将主体性与自动性进行简单二分的做法,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物质媒介,一种技术,也是组织我们生活的一种形式。他认为自动机制是一种能够通过自身运动、操作和反馈来实现特定目标的机器或系统。这种自动机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主体性的表达。
B. 纾解现代主体的矛盾与分裂
卡维尔的思考纾解了现代主体的矛盾与分裂。在传统的现代主体理论中,主体被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的能力。然而,现代社会的技术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使得个体的主体性逐渐受到限制和制约。自动机制作为一种技术媒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主体性。通过自动机制,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和操控,导致了主体性的分裂和困惑。
C. 自动性与主体性的重组
然而,卡维尔并不认为自动性完全消解了主体性。相反,他认为自动性和主体性可以通过重组来实现新的可能性。自动机制作为物质媒介,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意义的传递者。通过自动机制,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和重建主体性的概念。自动性与主体性可以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自动机制的运作,我们可以重新定义和实践主体性,创造出全新的主体表达方式和生活组织形式。
在这种媒介重组的过程中,自动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也为主体性的表达和实践创造了新的条件。通过自动机制,我们可以在数字亲密的全新媒介环境中重新定义和重塑后人类主体。自动机制的运作使得主体性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技术和媒介紧密相连的集合体。在这种集合体中,个体之间可以进行更加紧密和广泛的互动和合作,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形态。
通过卡维尔对自动机制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自动性在媒介演变史某某的关键地位。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主体性。然而,自动性并没有完全消解主体性,而是为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自动机制的重组,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和实践主体性,创造出全新的主体表达方式和生活组织形式。在数字亲密的全新媒介环境中,后人类主体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通过自动机制的运作,后人类主体可以实现更加紧密和广泛的互动和合作,形成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形态。四、后人类主体在数字亲密媒介环境中的可能性
A. 布拉伊多蒂的“融合”式主体论述
在后人类语境中,布拉伊多蒂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主体形态——“融合”式主体。他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类主体与技术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密的融合关系。数字亲密媒介环境的出现使得人类主体能够与数字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交互和融合。在这种融合中,人类主体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与技术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关联。
数字亲密媒介环境下的融合式主体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人类主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和交流。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种交互和沟通的方式使得人类主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与他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其次,数字亲密媒介环境下的融合式主体表现出一种身份多元化的特征。在数字世界中,人类主体可以选择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进行扮演。例如,在虚拟现实游戏中,人们可以成为一个勇敢的战士、一个聪明的魔法师或者一个有趣的角色扮演者。这种身份的多元化使得人类主体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并创造出多样化的生活体验。
最后,数字亲密媒介环境下的融合式主体具有一种自我重构的能力。通过数字技术,人类主体可以对自己的形象和身份进行改变和重塑。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滤镜和编辑工具来美化自己的照片,使自己看起来更加出色和吸引人。这种自我重构的能力使得人类主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并与技术保持一种紧密的联系。
B. 海尔斯的“集群”式主体论述
与布拉伊多蒂的“融合”式主体不同,海尔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主体形态——“集群”式主体。他认为,在数字亲密媒介环境中,人类主体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人类主体形成一个庞大的集群。这个集群由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数字技术连接起来,共同参与和创造信息。
在数字亲密媒介环境下的集群式主体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人类主体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播。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人们可以与其他人类主体进行互动和交流,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这种信息的共享和传播使得人类主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世界,并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协作。
其次,数字亲密媒介环境下的集群式主体表现出一种群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的特征。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群和论坛来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群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使得人类主体能够更好地团结和合作,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最后,数字亲密媒介环境下的集群式主体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人们的观点和经验。这种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得人类主体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总结起来,数字亲密媒介环境中的后人类主体具有融合式和集群式两种形态。融合式主体通过与数字技术的互动和融合,实现了人类主体与技术的紧密关联;而集群式主体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的连接和交流,实现了人类主体与其他人类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创造。这两种形态的出现,为后人类主体在数字亲密媒介环境中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五、结论
A. 后人类主体的媒介重组与自动性的关系
在后现代语境中,经典主体的概念已经逐渐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动性的关注和重构。通过媒介演变史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自动性在理解主体性问题上占据着关键位置。从绘画艺术中的主体性与自动性的论争,到影像媒介中主体性被自动性所钳制,再到技术自动成为特征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后人类状况,自动性不仅限制了主体的自由性,同时也为主体性的重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B. 对后人类主体的展望和思考
在数字亲密的全新媒介环境中,后人类主体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布拉伊多蒂的“融合”式主体论述和海尔斯的“集群”式主体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方向。在这个数字亲密的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体与媒介之间的融合,以及主体之间的集群形态。这种融合和集群的主体形态使得个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媒介和其他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字亲密的媒介环境为后人类主体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挑战。
在这个全新的媒介环境中,后人类主体需要不断适应和探索,同时也需要保持对自身的主体性的思考和重构。自动性作为一种物质媒介和生活组织形式,不仅是主体的限制和束缚,同时也是主体性的重组和发展的动力。后人类主体应该积极地与媒介进行对话和互动,通过自动机制的运作来推动主体性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后人类主体在数字亲密的全新媒介环境中面临着媒介重组和自动性的挑战。通过对自动性的思考和重构,后人类主体可以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主体性。同时,布拉伊多蒂和海尔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方向,通过融合和集群的形态,后人类主体可以在数字亲密的媒介环境中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然而,这需要后人类主体积极地与媒介进行对话和互动,不断适应和探索。只有这样,后人类主体才能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为《自动机制与媒介重组的主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