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靶向施策 精准发力 ——XX县高度组织化推动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实践与启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靶向施策 精准发力
——XX县高度组织化推动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实践与启示
XX县是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比达66%。近年来,XX县紧紧围绕培训精准化、宣传组织化、机制长效化,坚持精准施策、尽锐出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响劳动力转移就业攻坚战,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2022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达90.27亿元,人均增收1667元。
一、主要做法
(一)抓精准化培训,提高供需匹配“针对性”。XX县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为目标,增强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一是培训需求“清单化”。开展技能培训摸底意愿调查,充分利用省政府救助平台“找培训”服务事项,征集重点群体培训意愿,建立培训意愿清单,为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培训工种“实用化”。坚持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选了挖掘铲运和桩工机械司机、电工、砌筑工、钢筋工、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易某某、收入高、实用性强的培训工种,进一步增强技能培训针对性、实用性。三是培训模式“多样化”。采取集中上课、现场指导操作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多媒体、实物教学等“手把手”教、“面对面”学,让学员“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同时,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变“坐等”为“上门”服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和基地园区,把实物带进课堂和讲台,让学员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用相长,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培训,充分调动参训积极性。
(二)抓无缝化对接,搭好劳务协作“连心桥”。以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为主攻方向,建立常态化劳务需求对接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切实解决劳动力“就业难、难就业,想出门、出门难”的问题。一是聚焦就业之难抓好摸底。组织动员挂包单位、乡镇干部、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四级网格化力量,县人社局干部职工挂钩到村(社区),全面摸清劳动力就业状态、务工地址、技能水平、培训意愿等信息,分门别类建立台账,为精准推送岗位、精准就业服务、精准组织输出打实基础。二是聚焦用工之需抓好协作。为深化东西部地区劳务协作,促进劳动力供需有效对接,组成考察组由县领导带领镇村干部先后到福建厦门、福州、集美、龙海、南安,浙江宁波、桐庐,江苏南京、如东、海门和广东惠州等地实地考察调研,挖掘优质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劳务对接,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机制,切实为务工人员“牵好线”,为用工企业“搭好桥”。邀请**_*、**_*、**_*、**_*等有关企业到XX,为XX县劳动力提供优质务工岗位。与*_**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建立劳务基地,拓宽就业渠道,“点对点”输送脱贫务工人群转移上海就业。三是聚焦出行之困抓好组织。积极推行免费乘车、交通补助政策,通过实地调研后选定优质岗位,开发外出务工人员报名“小程序”,精准统计有组织输出至省外务工人员名单,建立台账清单,组织专班全程送行陪护,并主动与当地人社部门和用工企业做好对接工作,做到输出有组织、到达有交接、全程可追溯。2022年以来,集中包车输送4637名务工人员前往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地,实现了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无缝衔接、统一有序。
(三)抓全员化拓岗,做大就近就业“蓄水池”。着眼乡村特色产业、工程项目建设,广辟用工岗位,引导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真正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一是产业发展就业一批。建立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通过发展草莓、甘蔗、水果等高原特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良性互动,以产业撬动就业。目前,全县建设草莓基地1.8万亩、甘蔗基地8000亩、马铃薯基地3万亩,每年可解决季节性就业岗位8万余个,每年务工收入近16亿元。二是重点项目吸纳一批。依托光伏、风电等项目建设,积极跟踪做好企业用工服务,充分挖掘项目工程建设施工、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重点工程项目积极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扩大就业容量。目前,全县新启动项目20个,在建项目20个,吸纳务工人员3656人,仅2023年实施的110个光伏发电项目,就可解决1698人务工需求。三是就业车间安置一批。结合移民搬迁安置、县内易地扶贫搬迁等,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在全县创建就业扶贫车间20个,吸纳就业346人。四是公益岗位托底一批。充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稳就业、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就地就近吸纳脱贫劳动力、移民群众、脱贫不稳定户等困难群体就业。截至2022年底,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8042名脱贫劳动力就业。
(四)抓分众化宣传,确保信息推送“点对点”。针对农村劳动力群体特点、就业意愿、就业需求,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采取宣传措施,精准推送信息,提高就业岗位匹配度。一是线上线下抓好宣传。按照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想方设法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积极搭建“互联网+就业”新模式,自主搭建 “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线上就业平台,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充分搭建好企业和求职者的供需平台,通过高效优质的“不见面”服务,让供需双方“不出门”即可完成求职招聘全过程。利用春节农村劳动力集中返乡时机,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春风行动”招聘会,组织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安徽、昆明等地人力***和优质直招企业,到17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开展村级巡回招聘,将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既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又为群众拓宽就业渠道。2022年以来,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302场,38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8.5万余个。二是精细精准推送岗位。开展就业服务网约行动,通过云MAS平台向全县劳动力推送就业创业政策短信20.35万某某,发送优质岗位、务工动员信息40万余条,破解劳动力就业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帮助群众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整合乡镇村组干部和县直部门挂钩干部,通过入户或发微信、短信等方式,向有劳动力的脱贫户推送岗位信息和就业政策,实现100%推荐就业岗位、100%提供就业服务。三是直播带岗拓宽渠道。采取线上直播带岗的方式,通过视频直播宣传就业政策,推介招聘岗位,促进人岗对接,提高招聘效率,让广大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就业服务。通过“XX人社”官方抖音号发布50余某某,播放量累计40万余人次,开展抖音直播86场,吸引189.6万余人次观看,帮扶3.6万余人。2023年春节前后,开展“局长直播带岗”59场,推介就业岗位6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2万人。四是榜样典型强化引领。大力培育劳务输出先进村社、农民工优秀带头人、农民工创业典型,坚持示范带动,充分发挥“老乡带老乡”的引领作用,邀请榜样典型现身说法,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消除群众“不敢出、不想出”的疑虑,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就业稳岗率。春节期间共邀请榜样典型现身说法23场次,目前,全县有农民工致富带头人93人,创业先进个人109个,带动劳务输出2.36万人。***打造创业就业示范点,对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抓实稳岗留岗、信息摸排、岗位推送、集中输出,多措并举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质增效,农村劳动力输出率达97.36%。
(五)抓精细化管理,保障稳岗服务“心贴心”。聚焦稳岗、就业、薪资、维权等关键环节,精准精细开展跟踪服务,切实增强外出务工人员归属感,确保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是政策激励到位。针对在省外转移并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XX籍脱贫劳动力,每年给予不少于1000元/人的外出务工补贴,有效引导和鼓励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激发脱贫劳动力家庭的内生动力,提升就业意愿和信心,增强就业的稳定性。二是跟踪回访到位。定期对“点对点”有组织输出省外务工人员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务工人员是否在岗、薪资待遇、合同签订、岗位和流向变化等情况,及时解决务工人员困难。三是亲情服务到位。定期深入务工企业看望慰问XX籍外出务工人员,召开座谈会32次,走访慰问2124人次,面对面了解其工作、生活、开支、收入、务工环境等情况,与企业沟通、反馈、了解和动态掌握转移就业人员的相关信息,确保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四是维权保障到位。组建XX籍在外务工人员微信群,及时发布防疫知识、政策文件、就业服务等信息,方便群众及时掌握政策,并围绕法律知识、电信诈骗等常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宣传,积极协调输入地人社部门,共同做好务工人员转岗、技能培训、维权帮扶、困难救助等事宜,全力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二、主要成效
(一)变“盲目转移”为“靶向输送”,让农村劳动力有工可务。XX县瞄准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务工需求大、薪资待遇好、经营实力强的企业,从岗位政策推送、集中组织输出等方面入手,开展大规模、成批次、组织化、订单式、高质量的转移输出,避免盲目性和无序性,提高转移就业率。2022年组织化输出率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XX县崇溪镇安居村郭凤兵通过政府组织到**_*TCL液晶产业园务工,月工资达8000元以上。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30.41万人,转移就业26.52万人,转移就业率87.21%。其中:脱贫劳动力89464人,转移就业78846人,转移就业率88.13%;易迁劳动力9207人,转移就业8661人,转移就业率94.07%。
(二)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让农村劳动力有业可就。XX县大力培育务工先进典型,发挥务工致富能人当地影响大、群众信得过、人际关系熟、工资有保障等优势,鼓励就业创业能手通过亲帮亲、邻帮邻,互助互帮、一拖二、一拖三等措施,带动农村劳动力区域性、整体性输出,避免“单打独斗”存在的“拿钱难、维权难”等隐患。XX县东坪镇段某某2008年开始外出务工,现在已是**_*制造经理,已带动XX本地劳动力150余人入企就业,占企业用工的30%。
(三)变“常规劳力”为“紧俏技工”,让农村劳动力有钱可挣。XX县在尊重参训人员意愿的情况下,注重市场需求导向,以“提技能、助就业、促增收”为核心,通过劳务品牌打造、劳动技能培训,变体能输出为技能输出,就业收入大幅度增加。近年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665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9273人,实现了国办系统中主要致贫原因为“缺技术”的脱贫户培训全覆盖。2022年开展技能培训5678人,培训后人均务工收入提高2000元;2022年人均劳务收入达3.4万元,比2021年提高1667元。XX县崇溪镇老屋村苏谷玉通过挖掘机培训后,月收入突破了1万元。
(四)变“被动输出”为“主动外出”,让农村劳动力有处可去。XX县通过打好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技能培训、岗位推送等“组合拳”,变“要我外出”为“我要外出”,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不断转变,外出务工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县转移就业人数从2016年底20万人增加到2022年25.9万人,6年时间增加了5.9万人,增长29.5%。
(五)变“顺其自然”为“贴心服务”,让农村劳动力有“家”可依。XX县通过走访慰问、电话回访、维权宣传等点对点、人对人、“保姆式”服务,打通服务务工群众“最后一米”,营造“家”一般的温馨环境,有效提升就业稳定率。2022年以来,全县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稳定率达65.8%,比2021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实践启示
劳务收入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面对农村劳动力数量多、就业信息不畅、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低、就业服务管理难等难题,XX县找准症结,靶向施策,以强有力的举措,狠抓劳动力高质量转移就业,为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夯实了基础。这些做法启示我们:
(一)摸清底数是抓好就业帮扶的重要前提。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是做好就业帮扶工作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XX县组织动员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力量,对农村劳动力情况和务工现状逐户逐人核实摸排,对已转移就业人员摸清就业地点、就业单位、就业时间、联系方式、工资收入等信息,对未转移就业人员摸清培训需求、岗位需求、就业地意愿等信息,建立就业需求意愿清单,并分类建实建准台账清单。同时,实行“人社干部挂百村”行动,100余名职工全覆盖挂包全县192个村(社区),将劳动力就业情况纳入日常动态管理,准确掌握劳动力就业情况,为针对性开展就业帮扶夯实数据基础。
(二)技能培训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抓手。农村群众就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就业技能。XX县通过下沉一线走访调研、对接市场考察论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困难问题,找准问题根源,结合劳动力自身实际,顺应发展需求,精选实用性较强的培训工种,满足了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培训需求,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引导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破解了“就业培训针对性差”这一老大难问题。
(三)供需衔接是做好劳务输出的关键环节。XX县按照“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带着“群众不知去哪”的问题,积极主动对接东部发达地区人社部门,实地考察用工企业,把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福利保障到位作为挑选标准,广泛收集用工需求,采取短信推岗、视频推岗、宣传动员、送岗上门、直播带岗等多渠道宣传引导同步发力,及时有效推送岗位信息,实现精准宣传、精准推送。同时,充分发挥“老乡带老乡”的引领作用,选树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创业致富带头人回乡以身说教,既取得群众信任,又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让群众变“不敢出、不愿出”为“主动出、集体出”。
(四)跟踪服务是强化稳岗就业的根本保障。稳就业就是稳增收,广大群众最大的期盼就是就业有门路,权益有保障。XX县积极与务工地人社部门、企业沟通交流,凝聚稳岗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合力,采取发放稳岗补贴、实地走访、定期电话回访、组建外出务工老乡交流群等方式,努力将务工人员留在企业、稳在岗位,形成了党委政府关心、务工人员安心、留守人员放心、用人单位舒心的工作格局。
(供稿:中共XX县委政策研究室 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以上为《靶向施策 精准发力 ——XX县高度组织化推动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实践与启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