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温暖的地方》说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靶向精准、有效融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温暖的地方》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刚才我们听了黄某某老师呈现的一节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黄老师的课堂内容充实,靶向精准,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寓教于乐,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行合一,有效融合,使学生轻轻松松就掌握了知识。
下面我将从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教学流程、评价与作业、困惑与反思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是课标分析。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尊老爱幼、孝亲敬长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将围绕《家是温暖的地方》这一课的说课来聊一聊我对在小学中年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意识这节课的一些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展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其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而今天所选择的研讨内容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温暖的地方》属于的是我们课程当中六大生活领域中我的家庭生活中的第二板块,七大教育主题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四板块。聚焦的是核心素养当中政治认同中的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中的家庭美德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三课,分别是《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和《家庭的记忆》。《父母多爱我》侧重讲父母对子女的爱,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尝试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能够接纳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方式。《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则侧重子女对父母的爱,引导学生多了解、体贴父母,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落实在行动中。《家庭的记忆》是“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第三课,也是本册最后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名族,通过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变迁,进而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本课为第一课时,由“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这二个板块的话题组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
这一单元的教材编排如下,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
单元架构: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父母多爱我 父母对孩子的爱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孩子对父母的爱
家庭的记忆 关于家庭的社会性学习
核心概念是政治认同。
/
学情分析
1、现有认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我们教学的基础,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家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与身边家人的关系中,他们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
2、存在不足:现代社会中家庭形式以“核心家庭”为主,学生对于大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和称呼的感知与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家庭历史及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需更进一步的了解。
3、措施:通过“情境创设”“家庭称呼抢答赛”“现场合作完成家庭关系示意图”“全家福中的亲人称呼”四个小活动,搭建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呼。基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班级实际学情,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四、目标设定:在新的教学课程发布之前,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三维目标来呈现的,而新课程标准中将三维目标整合为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总目标: 本单元着重从情感维度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了解父母,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了解自己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非常好。比如,针对本地家庭成员称呼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这一特点,教学从本地方言出发,再过渡到普通话中的称呼,这样不仅结合了学生的经验,便于学生理解,也让学生知道了普通话中的规范称呼。
本课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绝大多数学生清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称呼,对自己的家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体会到家人的辛苦与不易,增强了学生爱家的情感。因教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实际情况不够了解,所以在有的活动环节引发了部分学生的不是,可能会触及到学生不愿思考的问题,有的学生有复杂的情绪,课堂上教师尊重不愿分享的学生,课后再和这些学生交流,帮助和关心他们的成长。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温暖的地方》说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