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如何做好审计监督工作》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如何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审计整改是审计监督的后半篇文章。审计监督的目的不仅仅是查出问题、揭示问题、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查处的问题,使其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更好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各项部署,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审计整改成效直接决定着审计监督所能取得的成效,因此,审计工作不能 “一审了之”,只注重发现和查处问题,而忽视审计整改。若如此,审计效果会打折扣,审计监督会逐渐失去存在意义。审计工作要坚持“审改并重”,既要注重发现和查处问题,还要注重问题整改。唯如此,审计监督才能实现预期目的和体现现实意义。在审计整改工作中,经常会出现问题难以整改的情况,甚至出现同类问题“屡审屡犯”的奇怪现象,从表象上看似乎均是被审计单位自身整改不力的问题,其实也不尽然,也有体制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有的可能有历史因素抑或观念在作祟,甚至还可能与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自身工作不细致有关联。这些制约审计整改顺利完成的问题,成为审计整改工作推进中的堵点难点,若不破除这些堵点难点,则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审计整改的效率和效果。 一、影响审计整改效率效果的堵点难点 审计整改工作难以顺利推进的堵点难点,其实质上,就是造成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违法问题频繁发生、难以根治的原因。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制度不完善导致问题难整改。有些违纪违规违法问题的产生与现行体制制度不完善相关联。一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与现行地方财政体制之间的矛盾,导致一些问题难以整改到位。比如:有些中央预算内建设项目要求地方各级承担一定比例的资金,地方本着多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考虑,未过多考虑自身承受能力,造成项目建设存在资金缺口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二是地方财政预算安排存在保障不足的情况,导致有些问题难以根治。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压力仍然很大,部门单位的预算经费年初没有完全保障充足,年中、年末预算调整也没有完全到位,导致部门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难以达到预算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且难以整改到位。三是有些政策口径、标准的规定等存在上下各级不一致,甚至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的情况,造成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增多。比如:对建筑工程应该招标的标准,市县以下有的地方确定的标准比国家和省级规定的标准要低,由于标准更严造成违规招标问题发生的概率增多。 (二)法治观念和能力不强造成问题难根治。法治观念不强和法治能力不高,导致违纪违规违法问题频繁发生和难以按要求整改到位。一是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很可能主观上有追求经济社会发展提速、考核指标数据提升的动机,甚至有追求政绩工程的倾向,造成各地在招商引资、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强调效率,给相关单位施加了工作推进的时间压力,极易产生一些程序上的问题,比如:存在未供先用、未批先用等土地管理方面的问题,存在未办理施工许可证即开工、未取得初步设计及投资概算批复手续即进行招标、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标和政府采购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二是有些单位负责人及有关办事人员存在行政思维惯性,法治观念淡薄,不严格按政策规定程序办事,喜欢搞变通、打“擦边球”,造成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管理产生一些问题。三是也确实存在少数单位有关人员因对政策法规不熟悉或理解有偏差,业务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问题。 (三)整改主体对整改工作不重视影响整改完成。一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普遍持有“前怕后不怕” “前热后冷”的态度,审计过程中,特别怕查出过多问题,怕暴露个性问题,但审计报告出来后,反而又不怕了,觉得只要不处理人、整改问题是小事,所以有的同志对整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为,消除其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负面影响。比如:审计处理处罚措施要具体、明确,便于被审计单位理解和执行。审计文书尽量不单独作出“责令改正”、“责成整改”的处理措施。如果法律法规条文上,还有其他处理处罚措施,但因审计机关不是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主体而不能作出其他处理处罚措施的,审计机关可将此类问题移交给相关执法部门单位,由其依法作出处理处罚文书,并向审计机关反馈立案和处理处罚结果。这样,通过审计机关同其他执法部门协同执法,既有利于执法单位之间形成合力、共享成果,又有利于高效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另外,审计机关针对被审计单位问题所提出的审计建议,应切合被审单位实际情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发挥建设性作用。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如何做好审计监督工作》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