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

本文由用户“seikohu”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2-17 09:39:30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校本应用考核规范

第一部分 使用说明

本规范是教育部科技司2018-2019年教育信息化项目“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指标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用)》研制,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30项微能力,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1、所属环境是指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环境类别,分别为: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教师实施集体教学。

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开展集体学习。

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2、能力描述是对该项微能力的界定,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表现的描述。

3、提交指XX评价标准重在说明教师参与该项微能力的测评需要完成的任务、任务要求以及证据的评价标准。

依据微能力要求,教师需根据要求提交所有的测评证据,证据形式可能是教学设计、实施计划、课堂实录片段、教学资源、案例描述、教学反思、学生体会等。

核心测评证据的评价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规范中详细列出了优秀和合格的评价标准,作品满足所有的评价指标才可获得相应等级;若提交的证据材料不符合任务要求,或不满足合格的评价标准,则评价等级为不合格。

微能力的测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所有任务证据的等级均为优秀,则该项微能力的测评等级结果才为优秀;若任务证据中有任何一项不满足合格及以上要求,则最终测评结果为不合格。 第二部分 测评能力体系

编号

维度

微能力

所属环境



A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多媒体教学环境



A2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多媒体教学环境



A3

教学设计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教学环境



A4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多媒体教学环境



A5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多媒体教学环境



A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环境



A7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多媒体教学环境



A8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多媒体教学环境



A9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0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1

学业评价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2

学业评价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3

学业评价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多媒体教学环境



B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混合学习环境



B2

教学设计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混合学习环境



B3

教学设计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混合学习环境



B4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混合学习环境



B5

学法指导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混合学习环境



B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混合学习环境



B7

学法指导

家校交流与合作

混合学习环境



B8

学法指导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混合学习环境



B9

学业评价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混合学习环境



B10

学业评价

档案袋评价

混合学习环境



C1

教学设计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智慧学习环境



C2

教学设计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智慧学习环境



C3

学法指导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智慧学习环境



C4

学法指导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智慧学习环境



C5

学法指导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智慧学习环境



C6

学业评价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智慧学习环境



C7

学业评价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智慧学习环境



 第三部分 微能力测评规范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学情,从而

从多个方面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等

精准确定教学的适切目标

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提交指XX评价标准

1. 学情分析方案:提交一份针对某一教学主题的学情分析方案,包括学情分析目的、内容(教学主题、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等)、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优秀

合格





方案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方案能够有效支持学情分析目的达成;

工具设计/选用科学合理,操作便捷,分析结果易于导出使用;

技术支持方式富有创新性,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方案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方案能够支持学情分析目的达成;

工具设计/选用合理,操作便捷。





2. 学情分析报告:提交一份针对上述方案的学情分析报告解读视频,说明分析对象、工具应用过程与方法、结果呈现与分析等报告主要内容,视频时间不超过5分钟。





优秀

合格





讲解内容完备、逻辑清晰;

对工具应用过程有完整描述;

应用图表呈现了分析结果,可读性强;

对结果分析客观、合理、有逻辑,有助于确定教学目标和突破教学重难点;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无冗余信息。

讲解内容完备、逻辑清晰;

对工具应用过程有完整描述;

对结果的分析客观、合理;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实践建议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般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信息技术可以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例如,为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教师在新课讲授前可运用在线问卷工具设计调查问卷,通过QQ、微信、晓黑板等即时沟通工具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快速收集和分析学生信息,有效了解学情,从而改进教学设计;又如,在复习课前,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如MindMap、Inspiration等)提供结构化的思维支持框架,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填写的思维导图捕捉学生系统知识框架中存在的漏洞,以便把握学情。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从而

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

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

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



提交指XX评价标准

1. 主题说明:教师自主选择一个教学主题,描述其主要内容、面向对象、教学环境等。





2. 演示文稿制作:针对上述教学主题,选择任意一种工具制作支持课堂教学的演示文稿。





优秀

合格





内容科学准确,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演示文稿逻辑清晰;

采用图像、图表等可视化的表达方式提升内容表现力,有效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注重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

课件设计美观大方、配色合理、排版简洁;

演示文稿具有创新性。

内容科学准确,重点突出;

演示文稿逻辑较为清晰;

媒体表现形式有助于内容表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课件设计较为美观、配色合理。





3. 演示文稿制作说明视频:以视频形式(可采用录像或录屏方式)描述演示文稿制作过程,并说明教学中如何使用。视频需出现教师个人形象,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优秀

合格





演示文稿制作工具选取合理,设计与制作的技巧娴熟;

清晰、有条理地说明了内容组织以及媒体优化的过程;

结合教学主题和教学情景对演示文稿应用过程进行了清晰地设计,考虑了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以及师生互动的需要;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解说明确到位,无冗余信息。

演示文稿制作工具选取合理,操作流畅;

说明了内容组织以及媒体优化的过程;

结合教学主题和教学情景对演示文稿应用过程进行了设计;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实践建议

在教育教学中,演示文稿一般可以用作辅助说明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信息、整合呈现多种媒体素材等。演示文稿制作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呈现关键信息,避免添加与教学主题不相关的冗余信息,干扰学生学习注意力;要注重知识要点的整合提炼,注意避免教材文字堆砌和搬家;可通过表格、标志符号、图示、结构图接等可视化方式有逻辑地呈现内容结构;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内容布局和色彩搭配方式。Microsoft PowerPoint、WPS、Prezi、斧子演示等软件都是适合使用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照搬“演示文稿”内容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采用留白、动画效果、互动试题、超链接等方式丰富师生互动的形式。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从而

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感到切身相关,认同学习目标

建立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间的关联

帮助建立学习信心、获得学习成就感

奠定良好的课堂学习基调



提交指南与评价标准

1. 问题描述:针对日常教学中的某一主题,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当前课堂导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的必要性。





2. 课堂导入设计:针对选定的主题,请提交一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课堂导入设计,须清晰地说明导入目的和媒体资源/工具。





优秀

合格





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引导;

导入目的明确清晰,阐释充分,契合教学主题和学习需要;

导入环节设计科学合理,媒体资源的应用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够很好引入教学内容,有效支持导入目标达成;

媒体资源/工具的应用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引导;

导入目的明确清晰,契合教学主题和学习需要;

导入环节设计较为合理,恰当应用了媒体资源,能够很好引入教学内容;

媒体资源/工具选用合理、应用方式可操作性强。





3. 课堂导入片段:提交与课堂导入设计对应的课堂导入实录片段,一般不超过5分钟。





优秀

合格





导入片段清晰完整,与课堂导入设计充分对应;

针对教学主题选用的媒体资源/工具恰当,具有创新性;

学生学习注意力与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奠定了良好的课堂学习基调;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的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学习价值;

教师技术操作娴熟,媒体应用准备充分。

导入片段清晰完整,与课堂导入设计一致;

针对教学主题选用的媒体资源/工具恰当;

学生学习注意力与兴趣得到一定激发;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的效果良好;

教师技术操作熟练。



实践建议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出课堂讲课内容,并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环节设计时,要结合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教学内容、技术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设计导入环节,例如在导入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动画速度、字体大小、变色、放大等方式引发学生有意注意;通过真实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呈现与学生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事情和实际问题;运用随机抽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在难度适中的游戏体验中增强其自信心;通过统计图、投影等方式直观展示学生前期学习成果使其认同学习目标或获得成就感等。

此外,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课堂导入时,要注意导入的内容与形式一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要有助于学生找到学习内容与预期学习目标的关联性。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教师借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优化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课堂讲授活动,从而

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象化与直观化

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和关键问题

为学生参与知识理解和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支持

关注学生的不同需要

引发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创造等思维活动



提交指南与评价标准

1. 教学设计:请提交一份课堂讲授环节的教学设计,需包括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及分析、教学对象及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等。





优秀

合格





教学设计要素完备,表述清晰,设计科学合理,活动序列具有高度的连贯性;

结合主题、内容以及学生特点清晰地阐明了技术工具选用的目的;

技术工具的使用体现了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为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

对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学生有差异化的考虑;

技术工具的选用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与借鉴。

教学设计要素完备,表述清晰,设计合理,活动序列较为连贯;

结合主题、内容以及学生特点阐明了技术工具选用的目的;

技术工具的选用体现了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2. 课堂实录:依据上述教学设计,选取课堂代表性实录片段(需同时出现教师和学生),视频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





优秀

合格





教师讲授准确生动、深入浅出;

用形象化和直观化的方式表达教学内容或建立知识关联,有效支持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技术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娴熟,工具使用的方法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教师讲授准确生动、深入浅出;

技术有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技术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较为熟练,应用过程比较流畅。





3. 教学反思:该讲授活动实施效果如何?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请就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实践建议

信息技术有助于丰富讲授内容以及讲授形式,满足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和起点差异,继而破解学生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有助于展开知识建构,引发高阶思维活动。

例如应用Inspiration概念图软件,通过采取师生共同绘制概念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深度迭代”功能制作正多边形,帮助学生理解“由特殊到一般”,加深对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的理解;通过WISE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具有交互性的课程材料(如可视化虚拟实验和科学模型)等。





A8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资源支持写作表达、推理演算、调研分析等方法的教学,从而

清晰、准确地进行方法示范和指导

创设更为丰富、适切的方法体验、习得和迁移的情景

有助于检验学生方法掌握的情况

提高教师反馈与指导的效果



提交指南与评价标准

1. 教学设计:请提交一份用技术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的教学设计,该计划中包括主题、教学对象及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





优秀

合格





教学设计要素完备,表述清晰,设计科学合理;

技术的支持作用与方法指导目标高度一致,意图明晰、可行;

技术有助于突破重难点问题;

技术能促进学生对方法的应用和迁移;

技术使用方法具有创新性,值得学习与借鉴。

教学设计要素完备,表述清晰,设计合理;

技术的支持作用与方法指导目标一致,意图明晰、可行;

技术有助于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技术工具的选用合理。





2. 课堂实录:依据上述教学设计,选取课堂代表性实录片段(需同时出现教师和学生),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





优秀

合格





技术的应用有效优化了教师的示范与指导过程,反馈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学生在方法理解和练习过程中参与程度高;

教师有意识创设学生参与方法探究的机会;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娴熟,工具使用的方法具有示范与学习价值;

视频清晰,画面稳定。

技术优化了教师的示范教学;

技术提升了反馈效率,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方法习得的指导;

教师技术应用熟练;

视频清晰,画面稳定。





3. 学生体验::该方法指导 活动实施效果如何?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是否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请就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实践建议

课堂教学中常常融入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写作方法、阅读方法、推理演算、调研分析、动作技能、实验操作技能等,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成效并成长为自主学习者。信息技术的多媒化、情景化、数字化等特征有助于准确示范、及时反馈、丰富练习情景,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具体方法。

在工具选用时,需要同时考虑学科特点、学生学情以及方法示范的要求。例如,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流川枫灌篮”的视频片段体会具体、生动地描写实际就是“拉长生活里的时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英语类APP可以有效创设购票情景,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在购票与退票中的英语表达技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的过程可视化功能为学生清晰地演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演过程;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学生借助问卷星平台开展问卷调查有助于体验完整的问卷调研过程和方法等。





A9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

合理合法地使用数字工具和资源

在数字资源使用中保护知识产权

尊重和保护自我和他人的数据隐私

养成良好的网络社交行为礼仪

理解信息行为的道德判断标准,提升鉴别能力



提交指XX评价标准

1. 活动设计:提交一份针对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活动设计方案,包括主题、目标与内容、对象、活动形式、环境等。





优秀

合格





方案详细、完整,主题明确,线索清晰、环节连贯;

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信息道德知识、准确鉴别信息行为;

活动支持学生深度参与,有助于学生反思,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礼仪;

活动设计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应用和迁移;

活动形式新颖,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方案详细、完整,主题明确;

结合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信息道德的内涵;

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道德意识,规范网络环境中的个人行为。





2. 活动简报:提交与上述方案相对应的活动简报,要求有真实的活动照片,图文并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合作过程中学生主体角色明显,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较强;

技术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感受到了合作意义与集体智慧价值。

学生对过程的描述清晰、完整;

学生简要描述了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技术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



实践建议

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需要依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方法,形成详细的合作学习计划,以便有效指导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制定可行的过程监控举措,通过跟踪合作学习数据,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和支持。学习小组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学生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以及学生的特长和家庭背景、合作学习任务要求等因素,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分工。借助信息技术可实现更为灵活多样或科学合理的分组,例如通过信息技术随机分组;依据学生就某个问题的在线讨论数据和关注点,逐渐形成学习小组等。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更加高效,如利用Zoho、Groove、有道云笔记等软件实现小组成员实时、非实时的文档协同编辑,快速整合集体智慧,实现小组讨论和资源共享;利用微信、QQ、YY语音等工具实现小组成员即时互动交流。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30个微能力说明
  2. 30个微能力说明
  3.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4.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 (2)
  5. 数学研修总结
  6. A13 微能力点考核作业模板
  7. 30个微能力说明
  8. 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9. 30个微能力说明

以上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