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和课堂调控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和课堂调控研究
刘某某
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不够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通过准确、恰当的提问向学生们揭示出来,使他们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获得新知。现结合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谈两点自己的做法。
一、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应该是面向多数学生的,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这样就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如果问题过大、过难,学生难以回答,就会失去思维的积极性。所以问题要难易适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难易恰当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筹划,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来,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不仅无助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要求 1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 1/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 5。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a、(出示一张 15 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可以用尺子量出纸条的长度。)b、(教师出示一张比学生手中尺子长的纸条)现在用你们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你有办法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三折或四折,先量出这张纸条 1/3 或 1/4,再乘以 3 或 4,就可以求出纸条的全长。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减缓了思维的难度。
一些教师上课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有的已成了口头禅。这些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此外,有些问题本身含有合理的思维难度,学生想一想可以作答,但教师怕学生答不出,就在提问时带有暗示性(特别是在有领导、老师听课时),使得一些较好的问题简单化了,失去了思维的价值。问题过深的情况表现为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提问题思维跨度大过大,学生经过努力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出现“休克”状态。如有位老师在教分数的意义后的小结时,为了强调单位“1”而设问:单位“1”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他所面对的学生而言,太难,要求太高。接着这位老师指着半圆又问:它是单位“1”吗?这个问题又因其答案的豁然性而令学生难于回答。这样的提问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 提问难度要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爱因斯坦曾说过:有限的,而想象力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哲学指出:外因的作用能使内因发生变化。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儿童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思维的正诱因。教师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充分调动学生每一根思维神经,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和课堂调控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