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县村村向大喇叭系统建设设计方案说明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XX县村村响
大喇叭应急广播系统
设
计
方
案
*_**
2018-06-07
目录
一. 前言 3
二. 项目概述 4
2.1 项目概况 4
2.2 建设背景 4
2.3 建设目标及价值 4
三. 设计标准及原则 5
3.1 设计规范标准 5
3.2 设计政策标准 6
3.3 设计原则 6
四. 建设方案 7
4.1 总体架构 7
4.2 各级管理前端 9
4.2.1 县级管理前端 9
4.2.2 乡级管理前端 11
4.2.3 村级管理前端 13
4.3 传输网络 14
4.3.1 广电双向网络 15
4.3.2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 15
4.3.3 有线宽带网络 15
4.3.4 无线3G/4G网络 15
4.3.5 备份网络 16
4.3.6 接收终端 16
4.4 安全系统设计 17
4.4.1 安全保护途径 17
4.4.2 应急广播消息安全保护模块设计 18
4.4.3 安全防控措施 18
五. 项目建设建议 19
前言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十二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件,都对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播发工作提出了要求“依托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预警信息自动适配播发系统,实现国家应急广播网与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有效衔接”。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十三五”期间要求建成全民应急广播服务体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应急广播建设非常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于2013年5月6日批示:“应急广播建设的问题要予以重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了中国应急广播大会,参加大会人员有国家减灾委、中宣部、国务院应急办、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广电总局蔡某某讲话要求:“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各地要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实施国家和地方应急广播工程、完善应急广播覆盖网络、打造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并把“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确定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为加快我县全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争取早日建成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全县人民!特制定XX县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技术方案。
项目概述
项目概况
建设背景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政策宣传、实现应急预警信息发布、有效发挥预警信息作用,在充分利用全县现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建设全县“村村通”大喇叭应急广播系统工程,在全区XX个乡镇,XX个行政村设立镇村级广播室,XX个自然村村架设终端大喇叭,实现县、镇、村、屯四级联播。
建设目标及价值
依托现有网络接入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农村广播“村村响”平台,在平时状态与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接收和快速转发,预留上级应急广播管理平台接口,实现全县农村广播“村村响”系统“三级可控、三级插播、安全播出、上级优先、应急优先”功能。为广大城镇、农村人民群众提供广播服务,实现广播节目收转和播出、政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与信息传达、应急预警信息发布、指导农业生产和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等功能。
系统建成后,将形成以有线为主,无线网络为辅的信息发布传输通道,并通过调频网络、地面数字电视网络、4G网络为备份应急通道。形成统一、权威、畅通、安全、有效的信息发布系统,使城乡群众及时收听广播节目,切实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的能力和社会公众应急预警信息接收的时效和到达率,达到及时发布、及时处置、减少伤亡、降低损失的目的。
建成后与省市县三级应急广播平台实现联动,满足乡镇、行政村两级日常信息及应急信息发布需求,确保实现信息发布全天候响应并迅速送达目标地区。
设计标准及原则
设计规范标准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526-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列表》GB/T 2260-2007;
《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2003;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实施指南》GB/T 26666-2011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15)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13)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1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城市住宅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119-2016)
《电气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16)
《电气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2014)
《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2887-8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 17859-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标准》(BMB3-1999)
《商用密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3号;
《关于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决议》,全国人大常委会2000年10月审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7号;
《涉密信息设备使用现场的电磁泄露发射防护要求》(BMZ1-2000)
《涉及国家机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要求》(BMZ1-2000)
《涉及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试指南》(BMZ3-2001)
《网络管理保密制度》
设计政策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发[2011]34号)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29号)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11年修订)》(国办函[2011]120号)
《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国办秘函[2015]32号)
设计原则
我公司以用户至上为原则,在符合国家规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下***为用户利益着想,本着技术先进、高效便利、投资合理的精神在系统设计中所坚持的以下原则。
平战结合
全县广播村村响即可以作为日常对农广播节目发布渠道,同时也是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及时发布应急信息,切实做到日常对农广播与应急信息播发相结合。
灵活联动
全县广播村村响与县应急广播系统实现无缝有效衔接,统一联动。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资源,业务与技术模式要紧密结合本地信息发布需求和本地的传输覆盖网络条件。
开放性和安全性统筹兼顾
既要确保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不同厂家系统、设备能实现的互通互换,又要确保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保证应急广播信息播发的权威性、严肃性。
先进适用
充分考虑到电子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在技术上着眼超前。采用IP数字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组建农村广播系统,系统的技术性能质量指标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功能上要涵盖传统模拟广播、智能调频广播的全部功能,彻底改变传统广播音质不佳、易受干扰、传输距离受限、维护管理复杂、扩展性不强、互动性差等缺陷,实现传输数字化、终端个性化、管理网络化。
安全可靠
抵挡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攻击,采用的安全措施有效、可信,能够在多层次上以多种方式实现安全的控制,具备防止盗播插播功能,系统应广泛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嵌入式芯片。在系统故障或事故造成中断后,不会出现停播和劣播的现象,抗干扰能力强。
系统经济
在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广电和其它运营商已建网络及其它传输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农村电力杆路、乡(镇)广播站机房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础设施,系统尽量采用高效开关电源和数字功放等节能技术。
扩展容易
系统采用IP、数字编码TS、RDS及相关广播技术,可实现逻辑分区进行分级分区管理,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扩展和延伸,不仅规模和功能易于扩充,而且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
操作简单
采用用户友好的人性化界面,设备面板的按键、开关和旋钮的数量少,设备小屏幕显示的菜单层次清晰,无需繁琐的菜单操作和复杂的系统操作培训就能够操作使用。
建设方案
总体架构
农村广播大喇叭系统解决方案利用IP技术、RDS技术、TS流技术,根据当地现有网络(IP\FM\TS)的覆盖情况,向上对接县应急广播播控平台,***,乡镇和村管理前端可脱离县级管理平台进行独立运行的垂直管理系统。
整个系统架构由前端管理平台、传输覆盖网络、广播终端组成。其中,管理前端由县、乡(镇)、村三级管理前端组成;传输覆盖网由有线电视双向IP网、其它运营商IP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无线调频网络、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地面数字电视网络组成;广播接收终端有IP/4G/FM/DTMB/DVB-C音柱(音箱)、广播控制主机、IP/4G/FM/DTMB/DVB-C收扩机等形式,总体架构如图3-1所示。
图3-1应急广播(多模)村村响系统架构图
各级管理前端
县级管理前端
图3-2县级管理前端系统结构图
县级管理前端的主要设备包括服务器(安装广播系统软件)、系统备份主机、GPS授时器、音源设备(本地话筒、县广播电台节目源、中央省市节目源、CD播放器、数字调谐器)、IP话筒、电话接入网关、短信接入网关、监听音箱、管理客户端、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TS流通道(IP复用器、调制器)、RDS调频通道(广播控制主机)等等。县级管理前端系统结构如图3-2所示。
县级管理前端功能如下:
日常广播节目传送
具备接收、传送中央、省、地市广播节目或县本地广播节目的功能;
能够按照设定的时段编排计划,定时自动向农村地区传送日常广 播节目,开展农村文化宣传、娱乐等公共服务。
应急信息接入
具备对来自于县级应急部门、国家应急广播系统等外部信息源的应急信息的接入、验证、解析、转换等功能;
能够解析应急信息数据包中包含的相关信息元素,将文本格式的应急信息内容转换为语音音频,并按照应急信息来源部门的要求在系统中可控播发;
应急广播播发优先级高于日常广播节目传送。
紧急语音切播
在紧急情况下,经过系统授权认证的县级应急工作负责人,可以通过话筒、电话等方式进行应急喊话,县级管理平台切播收到的紧急语音,系统直接向辖区内指定范围内的地区传送紧急通知语音;
紧急语音切播要做到严格的可管可控,必须具备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切播操作要实时监控并保存日志,语音内容必须存储记录随时备查。
播发控制
能够对日常广播节目、应急信息音频、紧急语音等多路信号源进行灵活切换,控制广播信号的输出;
具备县、镇、村多级本地或远程应急控制功能,能够根据应急广播发布的管理要求,生成相应的分级分区控制指令,控制所辖区域内的平台设备和应急广播终端的开关,实现对特定区域的广播功能;
具备日常广播节目、应急信息音频、紧急语音播发日志记录和查询功能;
通过播控APP实现各级管理人员直接接入Internet对管辖广播终端进行移动广播。
设备管理
具备对应急广播终端、以及各级平台关键设备的型号、区域码等设备信息,以及安装地点、参数配置、操作记录、维护情况等运维信息进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功能,对于设备安装位置进行图片上传;
能够远程修改设备的区域码、频率、音量、开关等配置参数。
运行监控
具备对应急广播终端、各级平台关键设备等系统内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功能;
能够对县、乡、村各级平台的紧急语音切播操作记录进行监控;
能够按网络层次、地理域或业务域等模式进行网络分级分域管理;
能够通过回传网络定期或实时接收各级平台关键设备、应急广播终端的开关机状态、音量大小、接收频率、信号强度、操作记录等信息,并能够根据设备状态回传信息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
支持网络升级和新设备的加入;
应急广播终端的播发内容也能够回传到县级管控平台进行实时监听和保存备查。
安全认证
利用加解密、电子证书、数字签名等信息安全技术,构建系统的安全认证体系;
统一生成、分发、管理、维护系统内设备和应急广播终端的安全密钥;
能够对平台下发的控制指令附加安全认证信息,使下级平台或应急广播终端能够对控制指令进行解析验证,确保控制指令的完整性和来源合法;
能够对外部接入的应急信息进行安全认证信息的解析、验证,确保应急信息的完整性和来源的合法性;
管理维护紧急语音切播授权使用者的白某某、密码、分区匹配等信息,并对其在使用紧急语音切播功能时进行安全认证。
播发监管
具备对接收到来源于应急部门、国家应急广播系统的应急信息后,所发起的应急广播业务进行记录、复查的功能;
具备对县、乡、村三级紧急语音切播所发起的应急广播业务进行记录、复查的功能;
能够根据上级部门监管要求提供系统的应急广播业务记录。
系统管理
具备县级平台系统运行参数的配置管理功能;
具备所辖区域的信息和编码管理功能;
具备系统操作人员、角色、权限的配置管理功能;
具备系统操作日志的记录和查询功能;
具备冗余备份机制,当核心服务器出现问题时,可通过备份设备进行紧急切换播出管理;
具备系统数据库的定期备份、故障恢复等功能。
效果评估
管理客户端站带有状态显示界面,能对整个系统实现远程监测与查询,通过回传信道可以实时监测到任意一个广播终端的连通、广播终端音量大小等工作状态,可以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在线状态分类来查询广播终端的工作状态。能够实现应急广播音频的录音,对IP广播终端可以实时监听播出效果。能够及时掌握广播终端的播出在线率,并能够检索和查询。
县级前端接口
实现与上级应急广播平台进行对接,能够接收上级平台播发的应急广播消息,能够接收上级平台发送的控制和运维数据,并按照要求返回其所需的数据;
与本地应急部门进行对接或提供发布页面,接收应急消息并进行播发,并能够反馈或查看播发结果;
播发记录查看接口,提供给上级平台播放记录数据;
播发设备数据反馈接收接口,接收终端设备实际播发情况数据;
可与雪亮工程或平安城市进行对接。
乡级管理前端
图3-3乡级管理前端系统结构图
乡级管理前端的主要设备包括音源设备(本地话筒、县广播电台节目源、中央省市节目源、CD播放器、数字调谐器)、IP编码器、监听音箱、管理客户端、网络交换机等等。乡级管理前端系统结构如图3-3所示。
乡级管理前端功能如下:
(1)日常广播节目传送
具备接收、传送中央、省、地市、县广播节目或乡本地广播节目的功能;
能够按照设定的时段编排计划,定时自动向农村地区传送日常广播节目,开展农村文化宣传、娱乐等公共服务。
(2)应急信息接入
具备对来自于县级应急部门、国家应急广播系统等外部信息源的应急信息的接入、验证、解析、转换等功能;
能够解析应急信息数据包中包含的相关信息元素,将文本格式的应急信息内容转换为语音音频,并按照应急信息来源部门的要求在系统中可控播发;
应急广播播发优先级高于日常广播节目传送。
(3)紧急语音切播
在紧急情况下,经过系统授权认证的乡级应急工作负责人,可以通过话筒、电话等方式进行应急喊话,乡级管理平台切播收到的紧急语音,直接向辖区内指定范围内的地区传送紧急通知语音;
紧急语音切播要做到严格的可管可控,必须具备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切播操作要实时监控并保存日志,语音内容必须存储记录随时备查。
(4)播发控制
能够对日常广播节目、应急信息音频、紧急语音等多路信号源进行灵活切换,控制广播信号的输出;
具备镇、村多级本地或远程应急控制功能,能够根据应急广播发布的管理要求,生成相应的分级分区控制指令,控制所辖区域内的平台设备和应急广播终端的开关,实现对特定区域的广播功能;
具备日常广播节目、应急信息音频、紧急语音播发日志记录和查询功能;
通过播控APP实现各级管理人员直接接入Internet对管辖广播终端进行移动广播。
(5)运行监控
具备对应急广播终端、乡级平台关键设备等系统内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功能;
能够对乡、村各级平台的紧急语音切播操作记录进行监控;
能够按网络层次、地理域或业务域等模式进行网络分级分域管理;
能够通过回传网络定期或实时接收各级平台关键设备、应急广播终端的开关机状态、音量大小、接收频率、信号强度、操作记录等信息,并能够根据设备状态回传信息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
应急广播终端的播发内容也能够回传到县级管控平台进行实时监听和保存备查,乡镇XX台可申请调用查看播发内容记录。
(6)安全认证
下级平台或应急广播终端能够对控制指令进行解析验证,确保控制指令的完整性和来源合法;
能够对外部接入的应急信息进行安全认证信息的解析、验证,确保应急信息的完整性和来源的合法性;
管理维护紧急语音切播授权使用者的白某某、密码、分区匹配等信息,并对其在使用紧急语音切播功能时进行安全认证。
(7)系统脱机播控
具备冗余备份机制,在上级传输网络中断或设备故障时,本级和下级平台能够完成日常广播和应急广播分发传输。
(8)效果评估
管理客户端站带有状态显示界面,能对整个系统实现远程监测与查询,通过返回信道可以实时监测到任意一个广播终端的连通、广播终端音量大小等工作状态,可以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在线状态分类来查询广播终端的工作状态。能够实现应急广播音频的录音,对广播终端可以实时监听播出效果。能够及时掌握广播终端的播出在线率,并能够检索和查询。
村级管理前端
图3-4村级管理前端系统结构图
行政村是农村广播大喇叭系统最底层的管控平台,负责接收来自上级平台的相关指令和信息和本级应急信息,按照发布需求,将应急消息分发给相应广播终端。村级管理前端系统结构如图3-4所示。
在行政村配置的广播控制主机(多模),可实现在上级传输网络中断或设备故障时,村级平台能够完成日常广播和应急广播分发传输,广播控制主机自带电话模块可实现电话和短信远程插播功能,广播控制主机带RDS调频输出可外接调频发射机实现行政村在接收不到上级信号指令情况下还能独立工作,满足在应急情况下的有效使用。
具体实现功能如下:
(1)转发上级广播信号
具备向本村应急广播终端转发上级平台播发的日常广播节目和应急广播音频的功能;
能够接收、解析上级平台发出的控制指令,按照控制指令的要求 向应急广播终端转发上级广播信号。
(2)紧急语音切播
在紧急情况下,经过系统授权认证的村级应急工作负责人,可以通过话筒、电话等方式进行应急喊话,村级平台切播收到的紧急语音,直接向本村的应急广播终端传送紧急通知语音;
紧急语音切播要做到严格的可管可控,必须具备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切播操作必须记录日志并回传到县级平台,语音内容必须存储随时备查;
在上级信号中断情况下,村级平台具备独立切播紧急语音的能力。
(3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展应急广播多年,水利、气象等部门也都在重点地区建设了应急广播系统,但是他们的系统一是没有形成一张统一的网,二是建设后放在那根本就没用也没有人维护,广播终端是坏还是好都不能及时掌握,真正出现应急的紧急情况,不能保证终端是否能响应。要充分调动各乡镇村的广播使用效率,同时由各乡镇村负责广播点和管理和维护。
(9)传输网络须充分利用广电的网络:广电是政府的宣传喉舌,传输网络方面有有线、无线等多种传输模式,还能充分利用广电的制作、播出的优势,能充分调动各全区广电、宣传系统人员的积极性,能有效的对广播进行使用与维护,保证应急广播的有效管理与维护,同时也可以节省开支。
(10)须加强各市积极建设:自治区可设定一部分资金作为各市的建设资金,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发放,***公厅下发文件,政府分管领导可与各市分管领导签订责任状,把本项目作为一个民生实事工程。
(11)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部门须高度重视,要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财政、教育、建设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领导、指挥、协调?并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领导小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处理。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县村村向大喇叭系统建设设计方案说明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