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失败的读经运动!对当今儿童读经教育的批判》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失败的读经运动!对当今儿童读经教育的批判
#儿童读经教育反思 #王某某读经教育反思
有些幼儿园、私塾受台湾王某某的影响,以所谓的“国学”为特色,倡导老实读经,不加讲解,大量背读国学经典,甚至在幼儿园就要求3-6岁的孩子们背诵《大学》《中庸》,这是严重违背教育心理学,拔苗助长,误人子弟的一种行为。应该引起广大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关注。
/
我认为传统的经典确实有很多智慧值得我们现代人去研究和学习的。我反对错误的学习经典的方法,并不反对学习经典。而这种错误教授经典的方法,是种高级“黑”。反而对经典和传播,造成极大阻碍。
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正本清源,好好地探索此事。
王某某推行的“老实大量读经”方法,认为“小朋友读经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不需要讲解,不需要读注疏,只需熟读经典白文一百遍,一千遍,直到能背诵即可。先只管背,背十年,十年后全部会背了再讲解”,而且要求小孩子都应从很难理解的《大学》《中庸》开始。
后来发展出一些离开体制学校的义务教育,到私塾全日制专门读经,也是不予讲解,只能背诵,每天背书八小时以上......
王某某的这种野蛮背诵的办法,号称是传统的教法,其实很不传统,是传统当中从来没有过的办法,是一种迷信经典、愚昧读经的办法,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我很早就开始质疑这种国学经典的教育方法,当时是留在理论和感受阶段,没有有力的证据反驳。现在,经过近20多年的实证,有一批读经少年成长起来了,传达出了一些真实资料。有些媒体也有了一些权威报道。基于事实基础和证据,就不是无端的揣测和指责了。
吾日三省吾身,日新其德,为了推动国学(经典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我撰写了这篇批判性的反思的文章。以期和朋友们共同讨论,沟通交流。
/
一、触目惊心的读经乱象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倡导王某某读经方法的国学堂的“六一”庆典,听着3-6岁的小孩子们,鹦鹉学舌般的“嘀哩嘟噜”地背着高深的《大学》《中庸》,我的心中感觉到了莫名的痛楚。因为他们吐字很快,含混不清,象唱无韵律的歌一样,完全没有准确、清晰的感觉。
这次经历,引起了我的深度反思。
后来,看到媒体界,学术界,读经的学生们披露出来的读经乱象,更是让我触目惊心!
柯小刚,是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观察民间读经运动。他也一直在关注着“王某某式”的读经方法的影响。
下面是关于柯小刚教授披露的野蛮读经的问题:
在听过一些读经学生“背诵经典”后,笔者发现这些孩子不但不懂所背的文句是什么意思,而且甚至不能清晰地读出他们自己所“背诵”的句子。他们只会用一种非常快速而模糊的发音去重复那些似是而非的音节。你甚至很难区分他们“背诵”的是中文经典还是英文莎士比亚集或梵文佛经(后者也是被要求背诵的,而且竟然是在不认识字母的情况下要孩子“背诵”)。你如果要求他们缓慢而清晰地背诵,他们就一句也背不出来了。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提第一句,他可以快速而模糊地“顺到”到最后一句,但如果你从他“会背”的经典中任意抽取一句,问他下半句是什么,他就答不上来了。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背诵,而是一种类似于摇头丸效果的摇滚Rap。笔者从小就背课文、背英语,大学以来也背诵过儒道经典。背诵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但那些孩子用一种极为快速而模糊的发音“嘟嘟嘟嘟”地摇滚出来的东西,不过是一些被迫记住的毫无意义的音节组合。
这种所谓的“经典背诵”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十年之中不允许读任何其他书籍,不学其他课程,直到这个孩子可以在摄像机前连续“嘟嘟嘟嘟”地“背诵几十万字的经典”(拍摄背书视频是他们的考试方法),实际上是要他重复几十万个毫无意义的音节组合。
他因为不懂这些音节组合是什么意思,自然无法清晰地说出其中的任何一句话,更不可能在将来需要的时候引用经典文句。
笔者见过一些曾经在读经学堂“背过几十万字经典”的孩子。一个月不复习那些音节组合,他们就忘记了。当然,笔者接触到的读经学生有限,可能会有更优秀的学生,真正能清晰明白地背诵经典的学生。
不过,可想而知,太过功利性的、强度极高的“背诵目标管理”会把一个孩子弄成什么样子。一月背多少万字,一年背多少万字,三年背多少万字……每背下来一本就及时录像保存,作为“包本背诵”的证明,然后冲刺下一本,等到下一本背完,前一本忘的也差不多了。
而且,在这些年中,一本一本的包本背诵录像成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如今,遍布城乡的数千家读经学堂都在夜以继日地倒计时,驱使学生狂热背诵,明确的目标是录制包本背诵视频,以便有资格升入一个书院听“解某某”。这些学生被要求每天诵经八小时以上(笔者见过因此落下哮喘病的学生),普遍处在一种非常癫狂的状态。
笔者去过这样的读经班现场,其紧张程度和无意义指数远超高考题海战术。高考复习做题虽然紧张,还略有智性愉悦,毕竟做题是要思考和理解的,而不许理解的机械音节背诵则是彻底无意义的事情。
对于这些读经学生来说,经典的丰富意蕴都是锁闭的。别说十年,恐怕三、五年下来,多么聪明的学生也会变傻,多么热爱经典的学生都会心生厌恶。到那时,恐怕你给他讲解某某典,他也没有能力听懂,或者没有兴趣听了。
当然,天性好学的学生会因此激发出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想一探究竟,那些背了几年的经典文句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经过多年的智力发育停滞和与世隔绝的封闭读经,他们能理解到什么程度仍然是不容乐观的......
/
柯小刚,既在同济大学***当教授,他自己也开办书院,在业余时间教授国学。
柯小刚发现,这群学生的功底太差,识字量不行、错字连篇、英语更是处在小学入门水平。一篇八百字的作文他们写得吃力,他也改得吃力,要从标点符号改起。
不仅如此,学生们都处于一种相当不安的状态,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自觉能力。他们性情很乱,既自我边缘化、又掺杂着傲娇和自卑。
“而少年们心里,这种变化则更为微妙。
他们对十年读经教育的反叛,是余生再也不愿接触和国学有关的任何东西。”
柯小刚曾建议一位学生,以健康的学习方法学完经典,开学堂教书。这位学生反应强烈,觉得像噩梦一样,马上拒绝了,“宁死我也不干。”
“读经给他们的负面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整整十年,没有理智的乐趣,没有感受力的乐趣,没有想象力的乐趣,只有长年累月的无意义。”柯小刚说。
柯小刚教授由此忧愤地指出:“大量老实读经”是“愚昧读经,野蛮背诵”。
柯小刚教授认为:如果儒学界内部不发展良性的自我批评,不敢自我反省,发现问题也不讲,等到问题闹大了,官方出来取缔了,媒体开始讨伐了,整个儒学界都会受连累,圣贤经典也将再次遭受误解和污蔑,我辈岂不是儒学罪人、乡愿小人?哪里配得上“儒士”之名?
《新京报》以《少年读经十年 一朝圣贤梦碎》为专题,报道了济南少年郑某某的曲折经历。
郑某某,小学四年级时离开体制内的学校教育,此后九年,辗转八省,先后在十个读经学堂求学。
郑某某回忆,那是一种接近清修的生活,居于深山,无电无网,与经书为伴,每天背诵十小时。
结果如何呢?
亲身接受读经教育的郑某某,他自己披露出来的情况更是让人心惊。
他透露:
不仅是自己,“从读经学堂出来之后,很多学生都不愿意碰书了,他们忘掉失败感的方式,是迷恋电子产品,一个学生有一个诺基亚手机,俄罗斯方块他玩了一个冬天。手机没电了,就充着电玩。也有人看韩剧,一看就是整天。”
“大多数同学都变得非常沉沦,情绪低落,只能借电视剧和电子游戏排遣焦虑、打发时光。至于那些曾经背得滚瓜烂熟的经文,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而且,由于当时背的时候并不理解意思,等到电视剧中听到台词里引用经典名句,也并不知其所以然。”
“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不许理解的记忆是极其脆弱的。稍一停搁,便随风陨灭,毫无踪迹。即使有包本录像为证,又能说明什么呢?”
......
《南方周末》的报道《走进深圳梧桐山:这更像是一个耗尽耐心的故事 十字路口的读经村》
报道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读经村--深圳梧桐山的一些情况。
梧桐山是深圳的最高峰,从2004年起,逐步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读经村。
(2014年)对私塾的失望,迅速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失去了每个学生5万到10万不等的学费,这一年倒闭的私塾就有十来所。
家长们发现:从小读经的孩子,当时是可以将经典读得烂熟,但五六年后,却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认字都有问题。而那些曾经引以为傲、将整本《大学》、《诗经》、《易经》一口气吐出唇边的文字,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家长们对王某某式的私塾读经教育的希望破灭后,她们既焦虑又烦躁,悔的是耽误了孩子的青春,不仅没有成为君子、大才、圣贤,而且连书都不爱读了。
这批曾被圣贤教育吸引的家长们,如今已从狂热支持者变成坚定的反对者。
数十个微信群里,他们每天都在讨论,如何以消防安全、办学资质、非法集资等理由向政府举报,让XX书院关门。”
/
二,事与愿违,有些学生出现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不仅是家长们期望的让孩子成为君子、大才、圣贤落空了,孩子们的青春浪费了。
更可怕的是,这些学生中有些人出现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人们发现,有些人因为野蛮的读经教育让人的智力发育停滞,理解能力减弱;
有些人因为野蛮的读经教育造成人格缺陷。
浙江遂昌王某某经典学校的校长赵某某,他抱着教育理想,希望能培养一些自由状态的读书人。
他最初也是王某某的追随者,王某某办的读经界***----文礼书院第一批招收的11个学生,有9个来自他的学校。
实践中,赵某某发现,全天机械性地背书,有学生读了几年仍不识字,更严重的得了厌学症。
“这不是真的读经教育,是换了内容的应试教育。”如今,他已经走到了王某某的对立面。
据《南方周末》的报道(《这更像是一个耗尽耐心的故事 十字路口的读经村》)揭露出来的现象:
“每天她和堂主的女儿从早读经到晚,但读的什么都忘了,崔小萌有印象的,是那时堂主的女儿好像得了厌食症,每天背完经吃完饭就要吐。
一年后,她被父母接回家。再次来到鹿鸣学堂时,已经十五岁,作为问题少女被送了进来。”
“我感觉是那一年的私塾产生的阴影,太压抑了,长大了才要发泄出来。”2014年,当崔小萌再次来到鹿鸣学堂,她感到这种压抑的氛围依然存在,她的同学们,那些13岁以上的大孩子,显得都有些沉郁。”......
《新华每日电讯》刊载的《读经少年归来》的报道披露:
“访谈间,宋金阁两次拿出哮喘喷雾,抱歉地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不好意思,老毛病。”长时间诵经造成的声带受损,三年多躁郁症的药物治疗,她的心肺和肾脏功能受损,精神状况也不太稳定。
“每天四点起床,从早学到晚,我的睡眠质量很差,又不想落下功课,后来得了严重的干眼症。”徐某某说。”
读经班的孩子因为每日读经时间过长 ,还会导致其它的身心问题,比如腰椎劳损、干眼症、声带受损 ,乃至厌学、逃课,或形成完全服从的人格。
三、“老实大量读经”是在错误的学习经典的“外皮”
充满智慧的中华经典,为什么会在经典学习中产生上述的负面效果呢?
我认为,“老实大量读经”的方法是错误的,只是在学习经典的“外皮”。
如果说,每一部“经典”都有形、神二部分的话。
“神”的一面,就是古代圣贤的智慧和精神。
“形”的一面,就是现在人们所学的承载经典的古汉语。
其实,古汉语也只是“经典”无数外“形”的一种。
如果它翻译成英语,它就是具有英语外“形”的经典;
如果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它就是具有现代汉语外“形”的经典;
如果它制成音频,它就是具有现代声音外“形”的经典......
只不过,古代汉语更为精炼,有种特殊的韵味。
但是,如果不去理解某某典中“神”的一面的智慧、精神,则“经典”会是失去“神”的一具毫无灵魂,毫无生命活力的“躯壳”。
如果连某某“外壳”是什么字,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就会把这个毫无灵魂,毫无生命活力的“躯壳”变成一段段毫无意义的,只有音节顺序的“符号”,就把有生命力的“经典”读死了!
佛教中的“咒语” --U5嘛呢叭咪T=,不知道其意义的人们,也会把这个咒语看似毫无意义的音节符号,但宗教中的人们认为“咒语”蕴藏了神秘的能量,具有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
而传统的经典,人们只感受到其中的大智慧,从来没有听说具有什么神秘的能量,或宗教中神秘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
读经万能论在推崇王某某读经方法的圈子中,普遍存在。
如果说读传统经典万能,甚至同样具有那种神秘的能力的话,那只能说这种学经典的方式,已经“神化”了传统的经典。那是另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果说读传统经典不是万能的,那孩子们背诵完全不理解其意义的经典,就象背诵一段段毫无意义的数字一样,如***35 ***46 ***79 ***71 ***10......你能知道它是什么意义?
大家也听说过右脑开发,能够背下圆周率的人,那是他(她)们有了一个形象的对照,把这堆毫无意义的数字,赋予了形象和意义,才能记忆下来的。
按照王某某的“老实大量读经”方法,即使全部经典倒背如流,也只是一堆死音节,一堆没有灵魂的躯壳,会把经典读“死”的。
/读经少年展示他背过的书
四、王某某式读经方法违背了经典的教育
王某某的这种野蛮读经的方法,既不符合古代圣贤的经典教育,也不符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是个彻彻底底的误人子弟的学说!严重地阻碍人们认识经典的智慧,对经典持续的弘扬和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
王某某认为:
“从最高度讲起,第一个层次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国人不管是几岁,要读书,就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起,没有例外。”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幼儿园,面向很小的孩子,一开始就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就是他的观点。
王某某在演讲中讲的一个案例,可以看出他是非常的极端,甚至对科学的教育的藐视。
王某某说:
“我常去学校推广读经,有些校长非常感动。过了几个月我再去看。
校长说:我们全校已经开始读经了。
我问:你们读什么?
校长说:一二年级读三字经,三四年级读弟子规,五六年(级)读唐诗。
我问:为什么这样安排?
校长说:「因为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他说:我也循序渐进啊,但我的循序渐进不一样,我的循序渐进是:第一步,不论胎儿、婴儿、幼儿,乃至于八十岁的老人,中国人开始读书,第一本书叫做论语。一步到位,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熟了......”
可以看出,那位校长还是很理性的,结合学生的年龄,循序渐进地去推进经典的学习,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王某某不那么认为。甚至他认为:
“数学不用学,只要背熟经典,半年就能学会全部中小学数学”,
“英语不用学,字母、发音、语法都不用教,只需背熟莎士比亚,将来到国外就会说英语,而且是高级英语”,
“不用学那么多课程,背熟经典就能上清华北大哈佛耶鲁”,
“什么都不用学,从小只需要背熟经典,不用讲解,长大后在生活中遇到事情会突然想起经典的句子,自然会养成君子人格,乃至成为圣贤”
.......
他的这些方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根本没有经过实证,是一剂毒药。
而且,一点也没有道理。完全违背了传统经典中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
我不知道他的传统经典是怎么学的?是他不会学以致用?还是他完全藐视经典中圣贤们对教育的指导?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教育其弟子时,《论语》中比比皆是的都是对话式、启发式、情境化的教学。
王某某的教育中哪里提到了启发式的教学?而且,他认为老师不重要,只要会按复读机就可以了。这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的藐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孔子提倡的读书及学习方法是----“学思结合”。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会陷入迷茫。
孔子在这句有名的关于学习的指导里,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篇》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要多思考,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再决定启发的时机。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孔子在这句话中教诲人们:“诵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结果却做不好;出使到四方的国家,却不能独立应对,读书虽然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也就是告诉我们:仅仅是诵读经典很多,是不行的,要能够学于致用......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礼记·学记》
《礼记》中《学记》的这一篇,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中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出告诉我们:仅仅靠背诵和记忆前人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样的人是不足以给别人当老师的。
学习是应该从易某某,还是从难而易的?我们的传统经典中也有告诫。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某某,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礼记·学记》
本句教育我们: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然后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
整本《论语》及传统经典中,哪里能找到王某某讲的读经方法中的闭门读书、死记硬背?
靠背诵经典就算成才,就能入仕这种观点,自北宋开始,就已被古人抛弃了。
为什么这种野蛮读经的人,会连某某么简单的道理都看不懂?
让我非常惊骇的是,当我在和提倡王某某野蛮读经方法的一个幼儿园的园长沟通,提出对这种方法的质疑时,问她有没有看过《大学》《中庸》。
她竟然明确的说:她没看过,也不想看!
我不知道有多少教育经典的老师,自己静心看过《大学》《中庸》。如果自己看过后,再想想把这么深奥的学问教给3-6岁的孩子,是什么感受?
有人会说,王某某结合了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经典,所以没有采用古代圣贤的教法。
那我想说的是:果真如此,那王某某的教法里,为什么拒绝现代科学的学习?而只一味地读经典?
王某某的野蛮读经的方法,真的符合现代科学吗?非也!
/
五、王某某式读经方法重违背了现代科学
王某某的这种“老实大量纯读经”站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看出其是违背儿童天性的,悖离了儿童教育的现代科学观念,偏激排外、教条僵化,而且是狂暴欺人的,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应该关注体格发育,神经发育,心理发育和智能水平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突出寓教于乐、科学启蒙、严禁"小学化"教育。
而现在有些幼儿园的野蛮的读经教育,不就是"小学化"教育吗?
孩子的游戏是学习的重要手段。
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感到快乐,可以健全心智。在游戏过程中,孩子通过自己的视觉、触觉、听觉和思维感知世界,探索世界,满足好奇心,发展自己的思维方式。
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认识和扮演社会角色,理解每个角色的含义,同时学习新知识。
德国的格林童话,丹麦的安徒生童话....世界上很多民族都在利用这种快乐、形象化的童话的方式,让孩子们增长知识。
孩子们在游戏中,在听故事时,往往会津津有味。所以我们应该带着孩子边玩边学,寓学于某某,寓教于乐。
心理学认为:孩子玩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模仿是孩子们习得后天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方式。
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研究:真正最能够影响孩子的,并不是言论和空洞的道理,而是成年人的行为。
对孩子而言,成长中不断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是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完善知识结构的必经过程。
父母、老师的一言一行、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等,都会在小孩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像。
而那些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言论和道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用!从当时孩子们军训的状态,讲到易经,讲到经典,讲到人的应对......而且,易经的讲授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玄学,而是充满着智慧和趣味......这种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随机施教,让人能真正明白传统经典的精髓,而且,让人学得饶有趣味。
接受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是在小学阶段,并且教授数学在内的其它课目。到了上初中的年龄时,即可转入体制学校进行学习,不耽误孩子们的发展。
如果说,21天能够让人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在这个学校里养成的学习习惯一定会很好的影响这个孩子一生的。
传统的经典智慧为孩子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让孩子能对经典融会贯通,对今后学习、生活有着很好的帮助。同时,也避免了和社会脱节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更多热爱经典的朋友来说,不想脱离体制的教育,也可以参加一些国学的夏令营、冬令营,感受国学的熏陶。
但王某某的那种野蛮读经教育理念,小则误人子弟,大则会把中国经典教育导向到荒谬的方向上去。
正如读经界一位人士总结:现在回过头去看,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场残酷的实验。
如何更好地传承经典,更好地弘扬国学,需要有志之士共同探索。
我相信有经典的智慧在,摒弃浮躁的学习方法后,传统国学一定会大放光彩!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失败的读经运动!对当今儿童读经教育的批判》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