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本文由用户“科曼尼奇1985”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6-05 13:46:43 举报文档

以下为《第十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十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为什么文化如此重要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1.文化是一种力量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可以化解矛盾。要发挥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要发挥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

如果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力量,则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如果文化的力量融入政治力量,则成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

如果文化的力量融入社会力量,则成为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为什么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

  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如何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价值体系、文化内涵、精神品质,铸就文化自信。

为什么强调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基础),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竭源泉),熔铸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本所在)。

文化自信,关系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

如何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

先进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落后的错误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zhigu)。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讲故事:“精忠报国”。

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风建设。精忠报国,忠义传家,这就是优良家风的重要内容。它传承的是社会向善的精神之钙,是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就是要我们重视家风,营造爱国的情怀,严于教子,廉洁齐家。这对于我们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和谐社会,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2035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22日)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支撑条件

唐宋时期,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鼎盛期。在国力强盛的大背景下,唐代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兼容并包的宏大气象。古代科技在宋代亦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实现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强大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2022年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建设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将永久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版本资源,建设目标是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进文明对话。

党的领导是担负文化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三)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

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意味着什么?

美好生活的精神维度: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维度: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

满足: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更好地增强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增强: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表达什么?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做什么?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一)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人们能够抵御武装的入侵,却阻挡不住思想的渗透。——雨果

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拿破仑

为什么思想的征服会超越武力的征服?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忽视思想的力量、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美国在全球各地策动“颜色革命”危害世界。

“玫瑰革命”。2003年年底,逼迫格鲁吉亚时任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辞职。

“橙色革命”。2004年10月,炮制乌克兰大选所谓“舞弊”丑闻,煽动乌青年上街游行。

“郁金香革命”。2005年3月,煽动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抗议议会选举结果。

“阿拉伯之春”。自2010年起,美国在北非和西亚多国策动“阿拉伯之春”。

“广场革命”。2014年,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在“广场革命”中被迫下台。

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

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历史的结论、现实的必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 正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从而成为最先进的政治力量,在近代以后中国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风华正茂。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和召唤。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北斗”。找到一条正确道路、建立一个国家政权不容易,坚持住这条道路、巩固好这个政权更不容易。只有始终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确保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凝心聚力、阔步前进。

案例: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共在建设苏维埃社会主义实践中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解体后,不少民众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仍旧充满怀念。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得好,把握得牢,形成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局面、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否则,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乱,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意识形态领域现状: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相互交织。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一些错误思想观点特别是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仍然伺机冒头,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攻击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

面对此等形势与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市场存在的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等价交换原则等观念,必然反映和进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甚至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滋长蔓延;道德失范、唯利是图低俗、庸俗、媚俗等行为现象屡屡突破公序良俗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受到新的挑战。

必须弘扬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主流媒体舆论压力:国际—国内,虚拟—现实,线上—线下,体制内—外。主流媒体主导作用受到巨大冲击,网络容易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大大增加了舆论引导和内容管理的难度。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渗透遏制。

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就不会改变;我们离民族复兴目标越近、离世界舞台中央越近,敌对势力越会想方设法攻击抹黑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渗透,加大策动“颜色革命”力度。西方有关国家滥用人权理事会平台抹黑中国。

如何应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关键举措如下:

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

2.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3.加强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以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以专门家的标准提升素质、以实干家的标准推进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提升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5.推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

(四)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

我多次说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9年1月25日)

为什么网络意识形态如此重要

互联网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随着科学技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介入互联网的民众越来越多,导致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网络舆论场。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交锋最前沿。没有硝烟的战场。最大变量。“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利用互联网抹黑中国,扳倒中国。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隐秘战场“网络战”。美首次承认对俄发动多次网络攻击。乌克兰危机自爆发以来,除了现实中的战火,还有一个隐秘的战场,那就是”网络战“。俄罗斯屡次遭到来自境外的网络攻击,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保罗·中曾根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在乌克兰危机中,美国发起过多次网络攻击。

如何做?怎么办?

1.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

比如,2021年9月,人民网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人民日报“碰碰词儿工作室”共同制作推出的《奇迹有密码》系列短视频,以水墨画的展现形式,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隔空对话”;通过小切口讲故事,推动伟大精神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入脑入心。

2.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良好网络秩序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

三、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一)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

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0日)

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要同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要同历史文化相契合;同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

  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而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

幻灯片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幻灯片54

应该坚守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具体我们该怎么做?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习近平在**_*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普遍理解和接受,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奉行。通过教育引导、制度保障、实践养成、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第一,加强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学习教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

第二,完善思政工作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课堂小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拓展阅读

1.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3—157页。

2.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8页。

3.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51—182页。

4.习近平:《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09—311页。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2—46页。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十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