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阅读笔记

本文由用户“晴兽是大萌妹子”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9-26 22:27:24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国哲学》阅读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孔子:一位教师

【前言】(关于孔子身份背景的简介)

孔子,姓孔某某,鲁国人。他最早出现在史籍《史记》。家族属于贵族没落(商朝后裔)。周游列国十三载,四处碰壁。晚年回故乡后三年逝世。

【孔子与六经】

六经是周朝最初几个世纪里,便以六经中的材料作为教育皇族子弟的教材,孔子是继承这些著作。(“儒”其实是周朝封建统治的一部分力量的传承啊,延续啊,又或者成为残留)

三千弟子,七十人成为大贤

易经在后来,儒家将它作为形而上学来对待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孔子述而不作,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强调伦理价值等都说明了,孔子在讲授经书时,注入了新的东西)这使得孔子和他同时的儒生不同,使他成为了一个学派的创始人。

《十三经注疏》,大部分是对六经的注疏

【正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物做到与它们名字的含义,与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便是正名。意义是,在社会中,每一个包含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名字都能履行到应该有的责任与义务。

【仁义】

义为泛,仁为具。绝对的道德律,将仁义作为目的,不以利用仁义去求取什么东西,去达到什么东西。“君子喻某某,小人喻某某。”

【忠恕】

是仁的实践,由人及己,推已及人。每个人内心都有衡量行为的一把尺,随时都在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

【知命】

为而无所求。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不怕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永远不会失败,便能够保持快乐。“知命不惑,仁者不忧,勇者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是墨子所说的宿命论,而是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之后,才能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123都反映了墨子当时社会下层民众的信仰

【兼爱】

不分高低,彼此相爱。

提出衡量是非三“表”:1.是否顺天、神,和古代圣王事业是否一致。

百姓能够耳闻目睹,加以验证(说通俗点就是百姓是信服的)

对国家百姓是否有利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衡量价值的标准变成了,是否对国家和民众有利嘛

【天志和明某某】

就是说,为了劝大家做到兼爱,爱别人,开始找理由了。First,当做一种投资来看,你对别人好,帮助别人,到时别人也帮助你嘛。但是,事实上很多时候得不到回报,ok,理由不充分。于是墨子就加上了神论,神说,神化,说,有神在时刻监察你是否行善,或者你是行恶,赏兼爱,罚非兼爱之人。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是否信鬼神,儒主张不信,但又祭祀;墨主张信,但又提倡少献祭等,这是否是矛盾的?----实际上漏,儒祭祀更多的是尊重去世的祖先,而墨更多的是功利主义地希望更多的人去信服,去践行兼爱。

【国家的起源】

兼爱需要宗教(思想)+政治(法律)的规范

绝对的极权主义是国家的基本性质,一国一个是非标准,中央集权,甚至专制也比混乱的社会要好得多。

又将兼爱变成衡量是非的唯一标准,就可以得到相对于底层(“侠”等)的利益最大化的状态。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 杨某某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中国哲学》阅读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