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初升高语文衔接教材讲义系列(原某某)(1)

本文由用户“aq41546”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1-23 07:19:11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散文阅读-初升高语文衔接教材讲义系列(原某某)(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 专题十一 散文阅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其文体特点是:①篇幅短小;②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③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④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⑤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写景

状物

散文[来源:学#科#网]

写景

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XX月色》





状物

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

托物言志、

象征

《白杨礼赞》



写人叙

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叙述、描写

《背影》



议论说

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某某

议论、象征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散文阅读要重视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

(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1.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标题往往蕴含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的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思考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阅读时能够逐层逐段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2.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总括句、结尾句和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根据文体特征,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文章怎么读

———紧抓两点,巧用三步

抓两点

文章内容

写什么+为何写



艺术特色

怎样写





三步骤







步骤一:理清文脉层次,知晓散文“写什么”

关注标题趋向

散文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情感,就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整体趋向,从而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由点到面分层次

所谓“点”,即具体的自然段;所谓“面”,即大的层次。要想详尽了解文章内容,必须“点面”结合去梳理。

1.由点分析段落:依据每一自然段中的关键词(表过程的时间词、表关系的关联词、表倾向的情感词等)或关键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理解段某某。

2.到面分析层次:合并提取,总结一项。依据段落关系(总分、因果、并列)合理合并,提取主要内容概括出层意。







步骤二:分析表达技巧,弄清散文“怎样写”

表达技巧是指所有的写作技法,既含修辞手法,也有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方式,还指行文思路的安排方式。





分析技巧,一要针对文本中比较重要的语段某某,二须依照“是何某某——表达了什么”的一般思路分析出“怎样写”。



步骤三: 体会意图主旨,理解散文“为何写”

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

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







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某某、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







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感理趣





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写作想法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的。

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法神变化。





典例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窗子以外

林某某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某某,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某某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某某,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某某,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学 科&网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w俏扌沃械拇白邮侨匀淮嬖诘摹2恍牛慵觳樗堑男欣睿兴淮殴尥肥称罚即玻约氨鸬闹っ髂慊乖谀愦白右阅诘闹种至阈怯闷罚阍倜幻堑钠ぐ抢锒滩涣擞行┏保灰坏揭桓龅胤剑阌械氖且桓鎏崃旱男⌒∈澜纭2还苣愕拇白映蚰睦锿吹降亩喟朐蛉允窃谀愦白右酝猓舨悴AXXXXX蚴翘矗∫荚寄憧吹揭恍┭丈揭恍┥簦绻闼较侣懔耍且裁挥惺裁矗皇乔虮鸶咝似鹚凳裁唇哟チ耍鲜读巳舾墒挛锶饲椋熘滥鞘亲锕。ㄓ猩靖模?/p>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w?rdquo;,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步骤一 理清文脉层次,知晓散文“写什么”

一、关注标题明趋向

“窗子以外”换言之就是窗子外面的风景,这就透露出作者通过窗子观察世界的意图。文中作者的所见所思,皆由“窗子”而来,“窗子”是一个物象,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二、由点到面分层次

(1)~(3)段

第(1)段突出话题“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引起第(2)段对窗外乡下人背影的详细描写,这两段是引发全文的由头。第(3)段就在此基础上明确题旨:窗子以外。

以上为第一层:描写窗外乡下人的背影,引出“永远是窗子以外”的感叹。此处有助于判断后面A项的正误。

(4)(5)段

第(4)(5)两段都强调“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这所有的“热闹”“紧张”全某某“窗子以外”。

这两段为第二层:描写窗外的世界,感慨窗内的观者无法感知。此处有助于判断后面B项的正误。

(6)(7)段

第(6)(7)两段写要借旅行跳出窗外,可“不管你走到哪里”“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这两段是深入一步,为第三层:转笔写尽管身体移出窗外,但心灵仍跳不出窗外,不会真正走进“窗子以外”的世界。此处有助于判断后面B项的正误。

步骤二:分析表达技巧,弄清散文“怎样写”

第(1)段某某“话从哪里说起”一句设问开篇,写出了一种渺茫之感。此处有助于判断后面D项的正误。

第(2)段分别从视觉(背影)、嗅觉(烟草味)和听觉(梆子声)的角度细致描述窗外的四个乡下人。这些描写,表露出“我”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此处有助于判断后面A项的正误。

第(7)段写“许多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w?rdquo;的情景,是用调侃的方式来讽刺他们所谓的“考察”。此处有助于判断后面C项的正误。

步骤三:体会意图主旨,理解散文“为何写”

第(7)段某某“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由此可知,作者意在表现“有形的窗子”是客观事物,隔开了自我与外在的场景;而“无形的窗子”是心态和观念的限制,造就了自我与外界的隔膜的观点。

题目怎么解

——一标二找三比较

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散文选择题

“两点”是指内容和艺术特色,内容即“写什么”与“为何写”,艺术特色即“怎样写”。这两点,是理解所有文学类文本的关键。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抓住内容(写什么、为何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无论是读文还是解题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命题规律

1.题干明示了“内容+艺术特色”的共同特征,选项亦从“内容”“艺术特色”两方面命制。

2.选项内容方面多是概括分析,艺术特色方面多是判定分析。

速解选择题3步骤

标注选项关键词

标注选项中表示内容方面(写什么、为何写)、艺术特色方面(怎样写)的词语,因为这是命题切入点和考查点。标注选项中程度词、关联词、范围词等,因为选项常在设误。



回归原文找对应

根据选项关键词的提示,找寻原文中的对应句子和段落,确定答题区间。



细读文本作比较

比较选项内容概括、手法判定是否与原文一致;分析选项对语段某某、主旨、创作意图等的理解是否符合原文本意。





以上面A项为例。

第一步,标注选项关键词

第(2)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

选项中有“第(2)段”的明示,原文中的第(2)段即是答题区间。

第三步,细读文本作比较

第(2)段描写乡下人的背影,有肖像、动作的细腻描写,与选项A的“描写”“ 背影”和 “笔触细致”的表述一致;这些描写表露出“我”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与选项A中的“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表述一致;第(2)段末提到“铁纱窗以外”,接着第(3)段某某“永远是窗子以外”的感叹,这又与选项A中的“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表述一致。故A项正确。

结构思路和线索

行文的思路与散文的线索的区别在于: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把握散文的整体结构(布谋篇)

文章的整体结构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可见下表。

结构安排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并列关系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

组织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特别提示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二、梳理行文思路的“4种方法”

紧扣文体特征

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叙事性散文重在叙事,往往以时间或地点的变化作为行文线索;哲理散文常常是开篇点题或卒章显志;抒情散文则常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分析情感脉络

一篇散文要表现感情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是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把各个层次能体现感情的词句找出来加以整合,就可以找到行文的情感脉络。



抓住文章线索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的“线头”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抓住这个“线头”就能顺利牵出所有线索,从而弄清散文的结构。



依据标志性语句

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中心句提挈全文;过渡句承上启下,切分各个部;照应句揭示文章和题目、开头和结尾、前文和后文的关系。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清晰地理清作者思路,从而准确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分清层次。





典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XX吧,XX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XX花。而且XX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某某,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XX,“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某某,细雨,或小桥,清溪,明某某,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某某,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某某的同名散文)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1.明——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

2.圈——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标——

结合找出的中心句、关键句,归纳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是王羲之的书法,秀而有骨。金陵,是六弦琴上的曲子,优美中有铁骨铮铮。

金陵,若是人,在女子,为击鼓XX的梁某某;若是男子,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陆游。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二段运用通感、比喻和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金陵地名的含义隽永、风格独特、韵华永远,让人感受到一种出人意料的美。

B. 第四段的前五句暗引杜牧的诗句,又采用对偶、排比、反问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宏阔的时空及时代的巨大变迁,引发人深远的思考。

C. 第四段首尾呼应,以眼前的明月起,段尾又回到了眼前的明月,以月之无情衬人之有情,言浅而意深,形近而旨远。

D.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文化散文,有点题,有铺垫,有展开,有深入,有收束,材料充实贴切,情感深沉浓挚,语言生动优美。

2.作者是怎样展现金陵的“绝代”的?请从内容组织和手法运用上简要赏析。

3.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可以改成“一去一断魂”,也有人认为原来的题目更好,你觉得呢?请说明你的理由。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1210-Pubmed数据库说明文档
  2. 如何破题立意
  3. 1 春(导学案)
  4. 六年级阅读与作文上课情况总结
  5.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的规则、方法和技巧
  6. 做阅读题方法
  7. 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演讲稿
  8. 如何提高政治判断力增强政治意识政治能力
  9. 小学生作文评语集锦
  1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XX的雨》教学设计 - 副本

以上为《散文阅读-初升高语文衔接教材讲义系列(原某某)(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