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育常识》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育常识》读书心得
刚拿到这本书,粗略地翻了翻,我以为是本“鸡汤”类的作品,便不再去细读。直到收到要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我才有些抵抗地捧起它读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对它的态度在悄然发生改变,从一开始的粗看,到有些抵抗地读,到正常地阅读,最后到细心地品读。没错,这本书正在一点一点地改变我,改变我的教育观念,我的教育心态,甚至已经开始改变我的教育方法。正好自己也很久没有动笔写过东西了,就借着这个任务,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我的心态和我对学生的态度。先说说心态吧,作为教师,很容易把学生成绩作为第一追求,我也不例外。学生成绩好,我跟着喜悦,学生成绩不好,我跟着忧心。在讲素质教育的今天,相信这仍然是很多新教师的常态。但是李某某先生在此书中告诫我们,“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
何为“悲悯”?作者是从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如何改变今日中国社会的现状来谈,教育需要“悲悯”,是因为这与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有关:为什么人类需要“教育”。这是宏观层面的思考,我站不到那么高的层面,因此也可在微观窥豹一斑。教育的“悲悯”,既是对受教育者的“悲悯”,也是对教育者的“悲悯”。现在的教师常常活得很累,可以用身心俱疲来形容,确实需要“悲悯”的眼光来对待。但我更想说的是对学生的悲悯。每个学生都不一样,这体现在方方面面,但“一花一世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不止教育者心态上的从容,还表现在“让孩童从容生长,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成长周期,不要急吼吼地逼迫儿童在生长的道路上狂奔不止”,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揠苗助长,要深刻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作者把教师分成了三类,其中“不紧不慢间把握了生命生长节律的教师”留给我深深的思考,并为我今后的教育成长之路指明方向,或许哪天我也能达到“云在青天水在瓶”的从容境界。
最后说说这本书对我在对待学生态度上的改变。刚进教师职业这个圈子,我听到的最多的是“对学生凶一点,不然以后管不住”、“别跟学生以朋友相处”。诚然,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你对他态度温和,他会蹬鼻子上脸,难服管教,这时候上面所说的心态就起作用了。一开始我把这些话“奉为圭臬”,对学生严以相待,不苟言笑。自以为这样,便能在教学上有所成效。想来还是“太年轻”。读了这本书后,李某某先生之学生常识、教师常识,才应是那“圭臬”,不要忘了陶行知的那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好在我及时改正,转变了态度,发现学生们离我也更加亲近。现在我和学生的关系正朝着亦师亦友的方向发展,我发现这样的我更加快乐,学生们也更加快乐。我希望这样的态度也能让他们爱上学习吧。
我的教育之路还很长很长,希望从《教育常识》开始,我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育常识》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