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4:1.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材分析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1章某某3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掌握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烃基和常见的烷基的意义。
(2) 掌握烷烃的习惯命名法以及系统命名法,能根据结构式写出名称并能根据命名写出结构式。
2.能力目标: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能力。
(2) 通过观察有机物分子模型、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命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体会物质与名字之间的关系;练习书写不同烃基的结构简某某。
(2) 体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会越复杂。
(3)体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难点: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命名与结构式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碳原子的结构特征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知道有机物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连接方式不同,有机物分子中普遍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虽然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本节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不大,重点放在新知识的详细讲解与巩固练习上。
五、教学方法
1.选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可以由教师结合动画展示、讲解典型例子的命名;也可以由教师给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命名原则;还可以由教师列出几个烷烃的结构简某某和对应的系统命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发现并总结规律。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教学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动手练习。通过实际应用逐步形成有序性思维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内容,填写预习某某、思考与练习,找出疑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某某,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练习。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球棍模型,两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情景引入] 13亿中国人的姓名出现重名现象时有发生,有时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而电子邮箱中的用户名绝不能出现重名,可以使用十几位字母和数字,防止出现重名。我们在给有机物命名时也要防止出现重名,因此学习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归纳] 在高一时我们就学习了烷烃的一种命名方法---习惯命名法,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又普遍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为了使每一种有机化合物对应一个名称,进行系统的命名是必要、有效的科学方法。烷烃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其他有机物的命名原则是在烷烃命名原则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如何选择烷烃的主链?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可能会更好。
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尝试的学习态度,并运用改错的形式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并能灵活运用。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烷烃的命名规则12分钟,烯烃、炔烃及苯的同系物命名7分钟,学生分组练习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6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教学设计4:1.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