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 古诗词三首(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一单元 田园生活
那里有艳丽的花朵,清新的小草,温暖的阳光,潺潺的溪水;那里碧蓝的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小鸟立在枝头唱着婉转的歌;那里可看见傍晚山间升起的袅袅炊烟,可听到树梢花儿开放的声音,可嗅到桃花随风飘散的芬芳……。那里就是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
来吧,收拾简单的行囊,同诗人、作家们一起走进乡村,去追忆旧时乡野的乐趣,去感受乡下人家的热情,去畅想天窗之外的奇幻,去聆听三月桃花水的声响。与自然为邻,让心灵呼吸,这样的生活怎能不叫人欢喜,怎能不叫人憧憬?
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每篇课文虽然从不同角度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和向往的真情。让我们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体会这种热爱和向往吧。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古诗词描绘了不同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美景,极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赞美和向往之情。
读出古诗词中蕴含的画面美;想象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激发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课时
乡下人家
文章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改善生活的美好品质。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2课时
天窗
乡下房子屋顶上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成了他们心灵飞翔的窗户。课文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语言表达的多种方法,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2课时
三月桃花水
课文赞美了三月桃花水让人沉醉的美。揭示了春水的可贵,暗示春天已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明白春水滋润万物的重要,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1课时
口
语
交
际
转述
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情境或自设情境,练习转述。
了解转述的要求和主要内容,能正确简要地转述。
1课时
习
作
我的乐园
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学拟表格式提纲;运用有序的语言介绍能使自己快乐的地方。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体会课内外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背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感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运用一些写乡村和城市生活的词语;读一读描写不同景物的句子,仿照着给图画写话。
日积月累
朗读、背诵并积累《卜算子·咏梅》。
1 古诗词三首
文本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诗人范某某描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的诗作。诗的前两句用梅某某、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某某,有形有色。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宿新市徐某某》是南宋诗人杨某某的诗作,此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诗中写篱落、儿童、黄某某、菜花等景物,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分上、下两片,作者通过对村居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家生活画面。全词语言浅显朴素、清新淡雅、朗朗上口。
学习古诗词重在诵读感悟。教学中,将感性悟与理性学相结合,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词中的画面,联系已学诗句,明确必要的文言知识,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定能使古诗词学习理趣并存,从而感受到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某某》。
3.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品读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词的大意,读出古诗词中蕴含的画面美。
教学难点
品读古诗词,领悟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课时安排
3课时
《宿新市徐某某》
1.会认“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篱、蜻、蜓、蝶”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夏天的乡村风景图片,并配上蝉鸣的音效,调起学生对夏天的美好回忆。
导语: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听着阵阵的蝉鸣,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夏天”)是的,夏天的日子多么精彩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描写夏天的,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题,注意多音字“兴”。(明确:“兴”在诗题中读“xìnXXXXX”)
(2)解题意。
明确:“四时”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随兴写的诗。
3.了解诗人,也可展示学生资料袋中搜集到的有关“范某某的简介”资料。
范某某(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某某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某某》《吴某某》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古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2.再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预设:生: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我是从“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这两句诗判断出来的。我去年夏天去过南方,“梅某某、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的确是那里的农村夏季景物的特点。
师:你说得很正确,懂得学习古诗时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因为花某某、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稀疏疏的油菜花,范某某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本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4.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过渡:南宋诗人范某某在初夏的一天来到了乡村,看到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荞麦花和因花某某、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热爱生活的范某某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某某:“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现在,哪位同学能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呢?
明确: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田野中麦穗扬着白花,而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变得稀稀落落。
(2)仿写诗句。
过渡:刚才这位同学很不简单,说得太好了!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仿佛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畅想我们的“乡村一日游”,为仿写诗句作准备。
情景预设:乡村一日游。我们先到果园去,水果的香味扑鼻而来,可以看到红红的苹果、香甜的水蜜桃、金灿灿的梨、鲜红的杨梅。这边架子上挂着一串串玛瑙似的葡萄,那边的樱桃树上结满了珍珠似的樱桃,还有一串串味道鲜美的荔枝压弯了枝条。再到菜地去看看,地里的蔬菜长得也真喜人啊。扁扁的豆角,红红的辣椒,鲜嫩的黄瓜,嫩绿的苦瓜,这可都是餐桌上的美味呀。
师:同学们,“看”到这么多色、香、味俱全的水果、蔬菜,你们难道不想吟诵一番吗?让我们大显身手,仿照古诗写一写。
生1:梨子金黄桃子肥,苹果红红杨梅鲜。
生2:玛瑙葡萄胭脂樱,翡翠黄瓜丹红椒。
……
师:同学们仿写的诗句真精彩,还有哪些呢?赶快写在练习本上吧!
(3)品读后两句诗中的人勤。
过渡:我们和范某某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预设:①生:我认为农民们在地里干活。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课前预习时,我查看了古诗的译文,知道了: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初夏的时候白天长了,也到了农忙的时节。村子里却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去地里干活了。
师:你说得很对。初夏的时候白天长了,农民们有许多农活需要做,他们要把成熟的杏子、梅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临近中午还未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诗中虽然没有描写繁忙的劳动场面,但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②师:篱笆前没有人走动,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生:“惟有蜻蜓蛱蝶飞。”
师:对,“惟有蜻蜓蛱蝶飞”。惟——只有;蛱蝶——蝴蝶。这句诗的意思是: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蜻蜓和蝴蝶呢?
生:作者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师:对,在这美妙如画的境界中,蜻蜓、蝴蝶翩翩起舞,衬托出村中的寂静。这种描写方法可真传神!
③回到整体。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临近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小结:诗人范某某从安静的篱笆外走过,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他满怀喜爱之情,出口成某某:“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齐某某)
三、拓展品读,激发兴趣
导语: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诗中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诗人范某某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60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传递给世人。下面是他的另一首田园诗,比较阅读一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①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③。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耘田:在田间锄草。②绩麻:把麻搓成线。③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④未解:不懂。⑤供:从事。
简评: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的,本诗中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老少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而课文中诗人重点在写乡村田园的景色。同样是田园诗,由于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一个写劳动场面,一个写景物。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某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诗歌。课外多读读其他田园诗,丰富自己的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宿新市徐某某》
1.会认“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掌握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句含义。
2.学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说故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古诗,我们再来一起背诵一遍,好吗?(生背诵)背得真好,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古代诗人打造的田园世界,再次享受田园之美。不过在正式进入课堂前,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
二、了解诗人,揭示诗题
1.看图说话。
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
2.看图背诵。
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首诗?请背诵给大家听。
(1)学生背诵《小池》: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师问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生接)杨某某。(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杨某某(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某某)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某某、范某某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
3.揭某某。
这节课,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某某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某某)
(1)认读“宿、徐”。
明确:“宿”是多音字,可读“sù”——住宿, “xiXXXXX”——一宿,“xiù”——星宿,在这里读“sù”;“徐”读“xú”。
(2)师问学生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再引出题目的意思。
预设:①学生在招待所、小旅馆等的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的意思;②在学生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引导理解“徐某某”指一位姓徐的人家开的客店(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③说出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的客店。
4.读诗题。
在明确题目的意思后请把诗题读正确。(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
预设:学习古诗,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让学生把对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有利于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对诗题理解的难度。
三、看图初读,感知大意
1.故事入诗。
导语:那一天,杨某某吃过早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某某后门外,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字音读正确。(读后交流,再把诗句读正确;指名读,齐某某)
2.了解景物。
自由读,杨某某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设:(1)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儿童”“黄某某”“菜花”;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篱落”是指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可联系《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
3.再读诗句,读通顺。
预设:故事导入为下一步的学生编故事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与情境营造,也为学生打开了学习古诗“欣赏风景”的小窗。从诗中找景,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把握诗的主景,领略诗中风光,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四、难点理解,明析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2.读诗句,说一说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讨论交流:(1)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2)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3)“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在学过的哪些诗句里也有“无”是“没有”的意思?(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乡音无改鬓毛衰……)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请一位学生用“/”“||”“…”标出这首诗的节奏。(幻灯片出示:“…”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五、吟吟诵诵,进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某某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
预设:交流说说诗句的大意,不要求统一: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花儿谢了叶子还没成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没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某某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
预设: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1)色彩明艳,景色美丽;(2)儿童天真,蝴蝶活泼,生机盎然;(3)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播放古筝曲)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能看着图吟诵给同学们听吗?(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预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抒诗情环环相扣的步骤。
六、创编故事,制作诗卡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展现了多个镜头。你仔细看,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某某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学听。
示例: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某某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儿,黄某某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步,一边用眼睛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说时迟,那时快,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他瞅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
2.课外作业:这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集故事,请你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诗句编成故事说一说,然后据诗画一幅画,制作成随身可携带的“诗画卡”。
七、学习生字,作业设计
1.指导书写“宿、徐、疏”。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清平乐·村居》
1.会认“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翁、赖、剥”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词作,背诵词作。
2.通过品味“醉、亡赖”等词语,深入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借助朗读、析词、想象等方法,感悟词中的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有感情地朗读词作,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某某》,同学们再来背诵一下,好吗?(指名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描写了什么呢?(生抢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它也是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它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二、学习词作,掌握方法
1.出示《清平乐·村居》课件,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了解词人。
(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题:你学过哪些描写乡村的诗?引导孩子说乡村,领略乡村生活的多姿多彩,过渡到本课中三位作者看到的乡村情景。这几节课,我指导学生读诗词,围绕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完成对诗词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看注解、看插图的方式读懂诗词的意思,从而再细读诗词,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二、品出诗味,想象诗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这三首古诗词都只是截取了乡村生活的几个画面,犹如刚刚揭开乡村画卷的小角,我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卷看去,那是一个活脱脱的乡村田园连环画,甚至是连续剧。
三、学以致用,多元表达。
我们学语文的目的就是用语文。教学中,我关注学生个性的表达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去乡村或野外的亲身体会,充分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能够创造性地改写诗句,达到“快乐学语文,快乐成长”的目标。学中有玩愉悦,玩中又有学长进。
希望这些诗词的语言能够在孩子的精神生命中扎根、发芽、成长,就如同绵绵春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1 古诗词三首(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