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_统编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导学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班级:
姓名:
15.《我与地坛》
/素养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史铁生,XX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XX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XX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二、背景介绍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bai西省XXdu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zhi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三、资料链接
母亲的意象美。? 千百年来,我们感谢母亲,歌颂母亲,常选用哪些审美意象?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审美内涵?屏幕图像滚动播出:春晖、大地、XX、港湾、大树、祖国。? 其审美内涵是:? 春晖象征母爱的温暖;大地象征母爱的丰厚;XX象征母爱的包某某;港湾象征母爱的安全;大树象征母爱的支某某;祖国是我们精神的寄托,心灵的归依。??母亲的意象美 ? 春晖--温暖??????????????????
大地--丰厚XX--包某某 ?港湾--安全 ??????????????????
大树--支某某
祖国--归依???其中可吟唱《小草之歌》《大海啊,故乡》等歌曲体味,放配乐诗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经过这一番审美辨析,我们再回到课文,对残疾人的母亲进行最后的审美观照,谈谈你知道的残疾人的母亲的故事:?? 故事一:快80岁的著名影星秦某某,有一个50多岁的残疾儿子,秦某某不仅料理他的生活,还让他学绘画。一个西方著名的电影制片人知道了大为感动,收藏了她儿子的画,并说,他收藏的不仅是一幅残疾人的画,更是一个残疾人的母亲的伟大人格。?? 故事二:香港弱智儿瘐文瀚走失,下落不明,其母花费巨资四处寻找,两年多了始终没有放弃努力。???故事三:XX20岁的武警战士方超追击歹徒,被歹徒的子弹击中大脑,成了植物人。母亲每天在他耳边呼唤他的名字,讲他儿时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唤醒了他,这是母爱的奇迹。?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检查预习】
给黑体字注音:
剥蚀( )柏树( )恍惚( )隽永( )
猝然( )坍圮( )恪守( )隽秀( )
答案:bXXXXX bXXXXXi huXXXXXng hXXXXX juàn cù tXXXXXn pXXXXX kè jùn
【达标检测】
1.下面各组中字形、字音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都正确的一组是()
A.坍圮(tXXXXXnpXXXXX):坍,倒塌;圮,塌。恪守(kè):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B.亘古(gèn):从古到今。 蝉蜕(tuì):蝉的卵变成成虫时蜕下的壳。
C.熨帖(yXXXXXn):心里平静舒适。 隽永(juàn):(言论、文章)意味深长。
D.炫耀(xuán):夸耀。 肆意(shì):不顾一切地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2.选择合适的词填空:寂静、落寞、沉寂、宁静、寂寞
(1)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如一间_____空屋。
(2)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_____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3)譬如祭坛XX中的落日,_____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4)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_____下来。
(5)譬如在园中最为_____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的苍凉。
3.按要求改换句式。
改为常规句: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答案:1.A
2.寂寞、宁静、寂静、沉寂、落寞
3.如果我能够,我要为子君,为自己,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
【拓展训练】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字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第三节(课文未选),作者以种种事物喻比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多.杂变的种种感受。请你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之分别组成前后衔接、呼应的排比句。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冬天是傍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补充文某某:
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某某;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答案:秋天是黄昏;秋天是大提琴;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柳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聚焦景物描写,探究景情关系
1.大爱无言,自然是没有办法用我们能听懂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它能借助的载体就是——景物。文章三次写到景物?请同学找出并读出起止句。
2.史铁生写地坛,抓住的就是它对他的心灵有启发的味道,就是地坛的精髓。文章地坛描写不是同一层面,而是渐进式展开的。我们一起聚焦文章三景物描写,涵咏探究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分析第一次景物描写: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衰败、没落、荒芜、沧桑)
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失魂落魄、苦闷绝望)
为何同一景物在同一个人眼里会有不同的感悟呢?(一切景语皆情语。生命与地坛叠映在一起,不是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
总结:作者当时就如这座古园一样所有的荣耀、浮华,被不幸的命运抛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这些景不是单纯的景,而是融入情的景,才如此打动我们的心。从此,史铁生把自己的生命和地坛叠印在一起,一同享受着时光漂流的韵律。
3.分析第二次景物描写
在地坛的时间长了,在荒芜当中总能听到细细簌簌的声音,看到一些小生命在爬动,在飞翔,他们是和我一样卑微的生灵。
(1)找出古园的特点?(荒芜但不衰败)
(2)请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来谈谈它们是怎样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的。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预设如下: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
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师小结: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4.分析第三次景物描写。
请小组交流、讨论,就第三次景物描写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话来谈谈它们是怎样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的。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预设如下:
(像XX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
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
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
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
总结: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
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象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中振作起来,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XX作协副主席,完成了生命的质的飞跃。
5.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
请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有衬托人物心境的作用。
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表达生死思考,理解生命价值
生命的磁卡,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古希腊的荷马,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莱茵河畔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失聪了,可他的心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伟大的《欢乐颂》;美国女作家XX?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不幸的人。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凡是历经劫难而不屈者,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如果我是地坛的一员,我愿意是……”像作者一样诗意的表达自己对生和死的思考。
教师示例:如果我是地坛的一员,我愿意是地坛的落叶,尽管秋风会将我吹落,我会飘摇歌舞,抑或坦然安卧,因为我愿意“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谈散文结构
一
??史铁生写《我与地坛》的时候,已经有了小说《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并获奖而成名,也已发表过好几篇散文了。因此,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史铁生已经是一个成名的作家,成熟而颇有写作经验了。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与地坛》就是史铁生最成功的散文,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后来,也被称为是中国当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因此,它的结构也代表了中国当代散文结构的特点。
二
??中华散文,精致凝练,传统为短,不分章也不分节。最短的散文大概就是唐刘禹锡的“陋室铭”了,全文仅81字,可是千百年来,传为佳作,至今仍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中,莘莘学子,朗朗背诵。这种以短为精,以精为美的审美结构一直影响着中华散文,并成为中华散文的一个传统特征。以致后来,现代中国文学把散文称为“轻骑兵”,大概与散文的这个特征分不开。??然而,现在不大听说有人把散文叫做“轻骑兵”了,因为不知始于何时,也不知始于何人,陆陆续续,散文结构开始伸展肢体,挣脱束缚,变得舒展了起来,越来越不像“轻骑兵”。先是分节,接着或是标名,或是标序,或是既标序又标名,继而索性借着分节标记,更有大散文行世,篇幅宏大,恣意汪洋。这些散文中,尤以近年文化名人余秋雨散文为甚,史铁生更不在其下。??如:余秋雨散文集《山居笔记》中“自序”一文,分九节而且各节标以名称,书集中收辑的十一篇散文无一篇不分节,无一篇不标序,篇幅洋洋洒洒,浩浩荡荡,若以“文”称之,则见其小,可称之为论著了;若以“散”称之,则见其误,可称之为专著了。怪不得有人读了余秋雨的散文后惊呼“原来散文还可以这样写!”(记不起这是从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了。)??史铁生更是这种分节标记散文结构的一个最典型的实践者。他的大多数散文都采用了这种结构,甚至运用的更加恣意洒脱。《我与地坛》就是其中一篇最典型的代表作。全文分七节,分别以汉语数字一、二、......标记。在各节中,或回忆古园中的四季轮回,晨阳夕照,或回忆母亲在古园中寻找他时的焦急步声,或回忆古园中匆匆走过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或者回忆在古园废殿颓檐的光影下一次又一次拷问的生与死的问题。就是这样,贯穿在古园亘古不变的阳光下,一节又一节地,把一篇散文演绎的悲怆,寂寞,空灵,悠远。??这种分节标序形式,在其他散文家的作品中也常见,除了史铁生,余秋雨外,还有许多其他作家的散文,同时代的如张承志《清洁的精神》等。然而,这种分节标序形式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年代,虽然不多见,但也陆陆续续有人采用这种结构了,也许还可以追溯到更远。
三
??经过一个世纪极其缓慢生长,当代散文已全然不拘于传统散文的那种谨小而慎微,精致而收敛了,其模样也不再是小家碧玉,剔透玲珑,精雕细刻了,而见恣意汪洋,巨制鸿篇之端倪,并形成了当代散文结构的一种流行特征。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突出散文“散”的特点,使散文更加恣意汪洋,大河澎湃;旷天阔野,任翔由缰。??行走到今天,中华散文结构大致有这样六种结构。??第一种,传统结构。即:不分节章,只分段落。传统散文大多都是这样的结构。??且不以古文为论,就拿近百年散文来说,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林语堂《人生的乐趣》,朱自清和俞某某各自的《浆声灯影下的XX河》(1923),叶某某《北游漫笔》(1927),郁达夫《钓台的春昼》(1932),王某某《XX素描》(1934),俞某某《XX的六月十八夜》,师陀《铁匠》(1938),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鲁某某《父亲的玳瑁》,李某某《雨中登泰山》,峻青《雄关赋》(1982),萧某某《响在心中的水》,王蒙《凝思》(1987)等。一路走来,这些散文都是上个世纪百年来中华散文的精华,中华散文的优秀代表,它们篇幅很长,不乏重大题材,但是即使篇幅再长,也都不分节章,一贯到底,严格恪守着中华散文传统结构的紧凑收敛,至于那些短篇幅,小主题的散文就更是如此了。??试着想想,如果让今天的作家来写同样题目的这些散文的话,会是怎样个结构呢?比如:让余秋雨来写《少年中国说》,他一定会分节标序;让史铁生来写《浆声灯影下的XX河》,他也一定会分节标序。如果上面这些大散文都采用分节标序来写,阅读起来是否更有效,表达起来是不是更自由呢? ??一旦有了这样的念头,作家们便跄跄踉踉尝试了起来。??第二种,空行分节。即:不同节章以空行分隔。??我猜,这大概是作家们迈出的第一步,他们开始以空行来区分那些不同的节章。他们没有添加任何特殊的文字标记,只是谨小慎微地在那些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节章之间轻柔地多空出一行,就这一空行就一下子颠覆了传统散文紧凑收敛的结构。也许这只是不经意间的一种无奈,但却从此揭开了后来分节标记的序幕。??这个尝试的脚步,一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30年代或更远。比如:柔石《一个伟大的印象》(1930),曹某某《花》(1961),冰心《一支木屐》(1961),《病榻呓语》(1988),汪曾某某《葡萄月令》,杨某某《六骏踪迹》。史铁生散文中,具有这种结构的散文有《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消逝的钟声》,《好运设计》。??第三种,分节标序,序号单独占一行。??也许是分节空行太轻柔了,不足以突显出不同的节章,于是就在这空行中,轻轻地编写了一个序号,于是,一种新的散文结构就这样诞生了,并且成为今天大散文的一种主流结构。??比如:穆某某《秋日风暴画》(1940),许某某《榴莲》(约四十年代),骆宾基《意外的事情》(约四十年代),郭某某《秋坊溪的冬天》(文某某,但也分节标序)等。史铁生散文中,具有这种结构的散文有《我与地坛》等。??第四种,分节标名,名称单独占一行。??这是分节标序的一种孪生形式。??比如:翦伯赞《内蒙访古》(50-60年代),碧野《天山景物记》(50-60年代)??第五种,分节标序标名,序号与节名单独占一行。??这是第三种和第四种结构的结合。??比如:艾某某《人生哲学的一课》(1931)。史铁生散文中,具有这种结构的散文有《说死说活》。??第六种,分节标序,序号不单独占一行,为各节首段某某。??这种结构让我想起了流水帐,想起了工作总结或者汇报提纲,大概是史铁生的恣意妄为之作吧?!仅见于史铁生散文中,如《私人大事排行榜》,《爱情问题》等。史铁生真够胆大的了,人是不是有了名了,胆子就大了?就敢大胆创新了?或者是因为大胆创新了,人就可以有名了?
四
??史铁生散文的早期作品多是传统结构,中期散文多是分节标记结构,而到了后期,作品一反常态,倒是空行分节结构多了起来。这是为什么?难道在这个发展轨迹中隐藏着散文结构的某种必然的归宿吗?我不知道。??所谓节,就是文本块,内容相对独立性的文本块;所谓内容相对独立,也是依凭作者性情所为。散文不是不可以分节,但也不是都可以分节,这要依据散文的大小而定,依据作者的性情而定。散文大家贾平凹的散文无一例外都是小散文,保留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散文的特点,主题收敛,结构紧凑,从不分节;而另一个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散文无一例外都是大散文,彰显着当代散文的自由与潇洒,海阔天空,恣意汪洋,无不分节。??分节是散文情感的涟漪,是散文思想的皱纹。??分节标记让散文有了更清晰的逻辑,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有了更宽阔的空间,有了更自由的奔跑。
?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
我们所有人都是残疾的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篇散文《我与地坛》,是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我们大部分人都读过。
说到史铁生,大家对他也不会陌生。我们一想到史铁生想到的是什么呢?那就像他的好朋友另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皮皮所说的:“我们看到这个人,首先我们对他认识的基础就在他的轮椅上。”
/
1.史铁生不是“身残志坚”式的写作
没错,我们一谈到史铁生,想到的就是这是一个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然后他写作,而且大获成功。
于是组合起来我们很容易就会对他形成一个很通俗的、很大众肥皂剧似的一个印象——这真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啊。
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仍然努力不懈地、很乐观地生存下去,而且写作,而且写得好,是一个励志的好榜样。
有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学课文都会选这篇《我与地坛》的理由之一,那就是要拿这篇文章以及它的作者史铁生,来给我们全国所有的年轻人树一个模范,让我们大家学习他。你看一个残疾人都能够成功,那我们一般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可是这样的一种通俗的印象和想法,恰恰存在一个非常大的误会,或者说误解:
第一,史铁生的确是个残疾人,他有三十多年要摇着轮椅到处走,大部分时间他都活在一个局限当中。可是坦白讲,这个世界上面身体有不便、有残疾的人相当的多,有人说甚至有十分之一的人是这样的人,那么为什么不是每一个残疾人都能够成为史铁生呢?
第二,史铁生他面对残疾这个问题并不是像我们一般所讲的励志故事里所想象的那种,一个人他怎么样努力地跟他的病痛搏斗,然后非常乐观地忽视掉了或者有意地漠视了他身体上面带给他的不方便,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注意力、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别的东西上头,这样的说法也不够准确。
为什么呢?因为史铁生他恰恰是没有回避他身体不便这个事实,他没有回避他有病痛这个问题。
相反,他正面地面对它,而且几乎要比一般人更深入地去体会身体上带给他的种种的痛苦。
他那么的敏感,于是一般人如果身体上今天忽然有个什么问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界的另一面。
你看到史铁生身受残疾,但是他的眼睛打开之后,他看到的不是自己身上的问题,他看到的是更广阔的人类的问题。
即便是再小的一个园子,他天天来这里,十几、二十年间风雨无改天天来这儿,他的接触范围很有限吗?
但是,只要他打开了这个眼睛,他能看到很多东西。他看到了这座园子的四季,然后了解到虚实的变化。
他看到了这个园子里他跟家人的相处,他在这个园子里面天天逛,从此这个园子也成为他沉思的一个背景,也成为他回忆的承载物。
于是他想起来当年他母亲怎么样来这个园子找他,而他因为有青年人的倔强跟愤恨而不愿意让母亲看到他,看到了他的母亲他也不去喊她让他的母亲空自着急。然后现在他中年悔恨,因为他的母亲早已离去。
他又在地坛这座园子里面遇到种种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一些捕鸟的人,看到一些喝酒的神态很古怪的人,看到一对夫妇也跟他一样十五年来天天来这个园子逛,从中年逛到了双鬓斑白成为老年人。
史铁生在这个园子里面见过的人虽然有限,但那些人的际遇组合起来,却几乎是人生所有际遇的一个缩影。
就这么一座地坛公园,史铁生在里面能够领悟到我们很多人跑遍大半个地球都不一定能够领悟到的东西,那全拜一个写作的黑夜所赐。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_统编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导学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