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人文地理(下)基础知识填空(学生版)五六单元

本文由用户“kkokoi”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2-04 13:42:28 举报文档

以下为《八年级人文地理(下)基础知识填空(学生版)五六单元》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八年级人文地理(下)基础知识填空(学生版)

第五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 北方地区

第一框 红松之乡

1.地理位置:小兴安岭位于 部,这里有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是我国著名的林区,有“ ”之称。

2.生产特色:小兴安岭林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木材基地。

(1) 自然:地形是以 为主,气候为 。这里的地形与气候适宜 红松的生长。

(2) 人文:交通十分 ,森林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水路也是主要 途径。

3. 问题及对策

(1) 问题: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林区 破坏严重。

(2) 对策:寻找新的生产方式,实现 ,坚持创新发展,开发 森林食品、森林旅游和木材深加工等。

第二框 黄土高原

1.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东起 ,西到 ,北抵 ,南连 ,是世 界上最大的 堆积区。

2.生产特色:黄土高原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

(1) 成某某:(气候)黄土高原冬季 ,夏 ;(土壤)黄土土质 ,便于开垦。

(2) 问题:过度开发,高原上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裸露的黄土在雨水和河流的强烈冲刷下大量流失,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 最为严重的地区。(原因:自然因素——黄土土质疏松、地表裸露;夏季降水过于 。人为因素——人类不遵循 开发,使高原上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3.生活特色: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

(1) 民歌: 。民间歌舞: 。

(2) 传统民居: 。黄土高原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而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隔热保暖的优点,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

第三框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1.地理位置:北京位于 的北部,西、北两面有太行山和长城作为屏障,东临 湾。

2.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城市特色:

(1) 中心:北京是首都,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

(2) 中心:北京具有成熟、大气、厚重的文化氛围。现代文化元素的渗入, 增强文化之都的魅力。

(3) 中心:外交机构、国际组织、国际商业机构云集北京。

(4) 中心:“三城一区”—— 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 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 2025” 创新引领示范区。

第二课南方地区

第一框 水乡城镇

1.地理位置:太湖流域位于 的南缘,三面濒江临海。

2.生产特色:

(1) 太湖流域是著名“ ”。优越的灌溉条件和肥沃的土壤。

(2) 水乡孕育的城镇:集市→店铺、街道和手工作坊→小城镇。

(3) 古镇旅游业的兴起: 、 、 等水乡古镇里,吸引着八方游人。

3.生活特色:水是水乡城镇的特色。

(1) 行:众多的 是城镇联系外界和物资进出的通道。

(2) 住:为了洗涤、取水以及出行的便利,人们往往 。(民居特色)

(3) 吃:以太湖银鱼、 白某某、 白虾最为著名,被称为“ ”。

(4) 习俗:同里的过三桥、周庄额的摇快船。

第二框 四川盆地

1.地理位置:**_*国 部,地处长江 游。

2.生产特色: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农作物种类多,产量高,是我国最大的 和

产区。

(1) 自然条件:四川盆地属于 气候,具有 、 、 的特点。 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使得这里全年适宜耕种。

(2) 人文条件:得益于 工程,岷江不再泛滥。(谚语:天府美自 来)

3.生活特色:四川盆地形成了兼容南北又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 文化。热烈欢快、 幽默活泼的

,辛辣可口的 ……

第三框 珠江三角洲

1.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位于 省东南部、 江某某,毗邻 地区。

2.生产特色:

(1) 种植业发达: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基地。

①成某某: 平原广阔,热量十分充足,降水极为丰沛,农作物全年都能 生长。

②表现: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 基地、 基地、 基地和亚热带水果基地。 发达,广州拥有全国最大的鲜花批发市场。

(2) 制造业发达: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基地,被称为 “ ”。

①成某某: 商人拥有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他们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廉价的劳动力、低成本的土地及 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在***厂,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珠三角与港澳优势互补)

②表现:这里生产的家用电器、服装、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主要通过港澳贸易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

第四框 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1.地理位置:上海地处 之滨,居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枢,扼 入海口。

2.城市特色:中国最大 、重要 和世界著名港口城市。

(1) 成某某:(为什么**_*)

①自然条件:上海地势 ,河湖众多,气候 ,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②历史背景:早在200多年前,上海就已经有“ ”的称 誉;

③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良好,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政策支持: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1990年国家实施 战略。

(2) 表现:

①国家工业中心:综合性工业基地。 集团、张江高科技园区等。

②国际金融中心: 贸易区已成为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③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正向着 的目标迈进。

第三课 西北地区

第一框 丝路明珠——某地

地理位置:某地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 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

2. 自然环境:地形—— 与 相间分布 (三山夹两盆);气候—— ,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3.生产特色: ,人们以种植庄稼和栽培果木为生。

(1) 有利的自然条件: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

(2) 良好的灌溉条件(人文条件): 。作用:吐鲁番和哈密等地将高山雪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既免去了 ,又减少了 ,让有限的水灌溉了更多的土地,促进了绿洲农业的发展被人们称为“ ”。

第二框 草原风情——内蒙古

1.地理位置:我国 地区, 高原上。

2.生产特色: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成某某: 气候,在内蒙古高原 上,有大草原。

3.生活特色:

(1) 。食: 、 、 ;衣 ;住: ;行:骑 马,以马某某。

(2) 独特草原文化: 是一年中最盛大娱乐活动。

第三框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地理位置:乌鲁木齐位于 中部,地处 、 南缘。自古就有“

”的称谓。

2.城市特色:乌鲁木齐是某地维吾尔自治区 ,某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窗口。

(1) 区位优势: 中心,沟通某地与内地,连接亚洲与欧洲的优越地理位置。

(2) 交通优势:具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条件。

(3) 政策优势:改革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和“ ”战略的实施。

3.生产特色:对外贸易、商业、运输业发达。

(1)是某地最大的 地。

(2)是 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

(3)是中国西部对外开放城市的 城市。

4.生活特色: 是乌鲁木齐团结、开放与繁荣的象征,它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第四课 青藏地区

第一框 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地区

1.地理位置: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的 ,主要包括 和 。

2.生产特色: 是青藏牧区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通过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草牧业。

(1) 成某某:青藏地区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的 含量高;耕种土地少,但 ,适宜发展畜牧业。

(2) 畜种:牦牛(“高原之舟”) 、藏绵羊和藏山羊,能适应 、 、 等特殊的高原环境。

3.生活特色:独特的高原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雪域文化”。

(1) 衣: ——适应高原昼夜温差大,便于脱卸,也适于在马背上活动。

(2) 食:以 为主,奶制的酥油、酸奶和奶酪也是必备食品。

第二框 日光城——拉萨

1.地理位置:拉萨位于西藏的 部, 支流拉萨河北岸。

2.城市特色:大力开发利用以 为代表的新能源。

3.成某某:拉萨 ,空气 ,透明度好,太阳光通过大气时损失少,加之纬度 ,因此日照时间特别长,是我国太阳辐射量最丰富的地方,有“ ”之称。

4.历史名城: ——是拉萨的标志性建筑,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

5.日常生活:“ ”是藏族同胞特有的休闲方式之一。

综合探究五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1.社会调查的步骤:(1) ;(2) ;(3) ;(4)

2.社会调查的方法:(1) ;(2) ;(3) ;(4)

3.问卷的组成部分:(1) ;(2)主体;(3)结束语;

第六单元 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第一课 不断变化的人口问题

第一框 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世界人口增长概况

(1)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有 的。

①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 增长:

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 。尤其是“二战”结束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迅猛增长,使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加。

2.有关人口的统计指标: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通常用 来表示。

3.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

4.世界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引发 与 、 、 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代表国家: )

(2)人口增长过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出现 ,增加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代表国家: )

(3)结论:一个地区保持 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框 我国的人口与发展

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其影响:

数量角度:现状——人口总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 的国家,但增长势头明显 。

影响——引发 与 、 、 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

措施——坚持 的基本国策;不断完善生育政策。

质量角度:现状—— 大幅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上升空间。

影响——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口负担,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增加了就业难度,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策——实行 ;优先发展 事业,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年龄结构角度:现状——劳动适龄人口总数开始减少, 程度不断加深。

影响——增加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策——把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 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在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时,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如增强综合国力等。

我国的人口政策:

基本国策: 。

不断完善生育政策:原因是 不断加深。

第二课 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

第一框 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

1.资源的作用:是人类 的基本条件。

2.分类:(1) :如土地、生物、水、气候资源等。

(2) :如铁、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等。

3.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①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 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 ,其蕴藏量不再增加,对它们开采的过程就是 的过程。②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匹配,也会造成 。

4.解决办法: 与 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方法: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 ,扩展自然资源的 ,研制自然资源的 。

②“节流”的方法:开发节能产品,降低生产与生活对资源的 ,重视废弃物回收利用等。

▲科技在“开源”与“节流”中的作用:在“开源”与“节流”过程中,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框 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

1.我国的资源现状及其影响:

(1)现状1——总量 ,种类相当 ,人均占有量 世界平均水平。影响——导致资源 ,影响经济社会 和 。

(2)现状2——空间分布 。影响——对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导致资源 。

(3)现状3——自然资源 低,破坏与浪费严重。影响——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

2.对策:

(1)坚持 的基本国策,坚持 发展理念。

(2) 调配。

(3)立足自身的自然特点和优势,寻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

(4)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 能源,在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发展 。(开源)

同时建立以 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节流)

(5)按照资源状况统筹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积极建立开发利用资源的不同模式,形成 、

的区域发展特色。

(6)完善 ,严格 ,把对资源的保护纳入法治的轨道。

(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 和 。

第三课 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第一框 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

1.产生:人们在开发利用 的过程中,会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当这种影响超出了自然环境的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2.发展:环境问题自 就有,但其具体内容随着社会发展有所不同,影响程度和范围也有巨大差异。

3.分类:(1)环境污染:包括 、 、 、噪声污染、酸雨、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生态破坏:包括 、 、 、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森林锐减等。

4.解决:需要世界各国 。

第二框 加快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1.问题:(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和 。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工业生产中的 。

2.影响:环境问题不仅危害 ,制约我国的 ,还影响 ,成为威胁中华民族 与 的重大问题。

3.举措:

国家角度:(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把 列为基本国策。

(2)加大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 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3)加强宣传教育,树立 、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4.向贫困宣战

(1)原因:贫困是很多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而 又会严重阻碍这些地区的 发展。因此,消除贫困既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目标。

(2)成就:如今,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 脱贫。

(3)理念:贫困不是单个国家或区域的问题,而是全球所面临的挑战。只有在 新理念下,推动世界各国从 、 和 等方面作出努力,让各国在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发展,全球贫困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综合探究六 区域的变化

资料的分类:

:来自自己实践、经历所获得的资料。(如:我看见某处发生火灾。)表现:原始档案、日记、信函、照片、录像。

: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转述得来的资料。(如:我通过媒体知道某处发生火灾。)表现:传说、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

注:一般来说,第 手资料比 手资料更 。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八年级人文地理(下)基础知识填空(学生版)五六单元》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