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植物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课例模拟展示课
《植物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学校
*_**学
授课教师
徐某某
学科(版本)
生物学苏某某2011版
章节
第3单元第五章第一节
学段、年级
七年级
学时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课标内容解读分析
(一)课标解读:
《植物种子的萌发》是2011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个内容,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其学习基础就是掌握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材分析:
《植物种子的萌发》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了生物体的层次结构,理解了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本节课主要内容:绿色开花植物种子的结构,从而为第二课时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条件奠定基础,使学生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生命周期的起点,学习种子的结构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心理方面,七年级学生心理上正处于童年到少年的过渡阶段,其理性思维发展有限,看问题处在直观感性阶段。他们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且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其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也表现出不成熟。在学习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分析,但是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了大豆种子的结构,却无法识别气体植物种子的结构这一问题,这是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理念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要把探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的学习统一起来,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概念、理解概念,教学既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正在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获取的的方式,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上创新发展。本课例从教学目标多维性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多元化,都致力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实验法,网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运用了手持移动终端、Power Point、多媒体视频音频、微课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切实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例具体内容包括实验观察,网页浏览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互相点评,巩固总结,课堂练习,课外拓展等环节,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成性学习结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大豆种子的主要结构。
2.通过合作学习,说出植物种子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实验解剖观察种子的方法。
2.通过网络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运用网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程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小组实验的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通过学习,学生认同“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一)教学重点
1.解剖观察大豆种子的主要结构。
2.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 说出不同植物种子的结构及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同时为下一节课探究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做铺垫。
初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不稳定,需要教育积极引导,时时渗透。课件展示鼓励性语言。
九、板书设计
植物种子的萌发
单某某
种子
双子叶
胚芽 茎和叶
胚 胚轴 链接茎和根 新植某某
胚根 根
子叶 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植物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