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我国海洋文明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海洋文明经历的历程
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那时的沿海地区的劳动人民主要是在海滩上以拣拾小型水产动物为生,过着拾贝拣鱼的生活。其生活的遗迹被称之为“贝丘遗址”,从事原始海洋渔猎的原始人也被称为“贝丘人”。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渔猎为生的沿海地区劳动人民已开始利用原始的航行工具与海洋打交道。到了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沿海地区的劳动人民已懂得了“木浮于某某”的道理,开始出现了最早的船舶——独木舟。随着船的出现和捕捞工具的进步,近海渔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海洋采集和捕捞活动始终是沿海地区劳动人民主要的肉食来源。
夏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青铜技术的出现与成熟,产生了木板船与风帆。从此,较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开始了。以物资运输、人员迁徙、文化传播、外交往来为主要内容的航海行为与日俱增,不但中国XX地区之间的航行往来日益活跃,而且与今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等地的海上往来也见诸史籍。等到周朝时对海洋的渔盐开发更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后来齐国根据濒临大海的地理位置,在近海之处大力发展捕捞业,尽享渔盐之利,并由此而逐渐强大起来。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得到了长足提高。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与铁制工具的出现,造船技术得到很大的进步,木板船的结构渐趋复杂,吨位日益加重。航海技术已应用于海上作战中,如濒海的北方齐,燕和南方的吴、越等国,不但尽收近海中的渔盐之利,还大造战船,在近海海面上逞强斗狠,使近海一带战事不断。为了保护海洋资源,这一时期沿海的一些诸侯国还制订出了专门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政策法规。该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思想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时期,出现了非正统的海洋开放型的地球观。
秦汉时期,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诞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航海船只不断朝大型化发展和先进的控制航向技术尾舵的出现,以及对海上季风规律的认识和张帆驶风技术的掌握,中国航海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始皇扫XX一统天下后,为近海航线的南北贯通和与内河水运的衔接创造了条件。西汉时,中国的远洋船队已驶出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半岛的南端,并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印度远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乱不已,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总体上说,该时期的航海事业处于一个相对徘徊阶段。但在某些时期与某些地区,仍有重大的突破。如三国时代的东吴,航海船队相当庞大,航海范围也相当广阔,具有代表性的有孙权曾组织的大规模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朱某某、康泰的南洋远航等。这一时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海洋生物不仅用来食用、药用,还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盐业和珍珠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浅海滩涂渔业。与此同时,当时沿岸近海出现的一些海洋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对诸如海市蜃楼,台风、海啸、海潮等现象开始被系统地记录下来,著名的钱塘江观潮活动也肇始于此时期。
隋唐五代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航海的繁荣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造船技术,地图绘制技术和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广泛应用,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当时,中国的船舶坚固精良,载重吨位大,工艺技术先进,无论是近海还是远洋航行,均独步于某某。这一时期,中国与渤海国、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交往非常频繁,并开辟了西北太平洋上的勘察加与库页岛航线以及横跨XX的中日南路航线;在南洋与印度洋航路上,“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兴盛,航迹不但遍及东南亚、南亚、阿拉伯湾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同时推行了“洋务运动”,但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官僚买办势力的双重压迫和控制下,中国航海运输业一直在很不景气的状况下挣扎,这种颓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海洋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教育上看,国家成立多所有关海洋科技研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普及海洋知识,使人们更充分地认识海洋,开展海洋资源勘探、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世界层次上,开展了24次的南极远洋科学考察和2次北极远洋科学考察活动,大大拓展了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同时各项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体现人与海洋的和谐,以人为本、新型、充满朝气的海洋文化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我国海洋文明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