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副本我的大学体育课纪录片稿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走向认知的边界——我的大学体育课
纪录片思想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经常会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我们的大学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工作至今已经六年有余,看着一届届的毕业生,他们的眼睛不再有刚入校时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希冀,充盈的却是对前途的迷茫和社会的压力。难道这就是我们大学教育的意义吗?显然,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的目的始终是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定不应是迷茫和忧虑的,他们应该有着对未来的人生坚定的信念和神往的航向。那么,这就需要他们有着正确且自信的对自我的认知,不易摧眉折腰。这或许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让这些国之栋梁在四年或更长的高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建立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的一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必然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也就是说,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应该是我们大学教育的初衷也是归宿。当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也曾提到,“我们已经灌输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个思想,自我是每个人都已经拥有的(无须建立)。”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自我,而是缺乏自我的内涵。浪漫派诗人济慈形容我们的世界为“灵魂铸造之谷”,但这个“谷”并不是传统认知上的那种“苦海无边”,它并不是一个为了拯救我们到新的世界而必须磨炼灵魂的深渊。“灵魂”也不是传统意义上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得了重生。作家路易斯·拉帕普也曾认为:“教育是一种自我疗伤”。在学生还未足够成熟、未有能力质疑他们被教导的理念之前,其中灌输给他们的最有影响力的是那些告诉“我们是谁”的理念,有关我们的身份和价值观。我们不能被动接受思想,我们要为“自己”而想,不仅仅是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首先要明白自己已经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管其他人怎么评论你,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勇于发现,勇于承担并追逐我们的理想。也就是说,大学的体育应该教会学生开始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抉择。借助大学的体育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拥有从变化中成长的能力。要改变对世界的看法注定要改变对生活的看法。
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克·里拉(Mark Lilla)曾努力考虑的,“到底什么是值得追求的”。 心怀“国之大者”,追求一流永无止境。如同顾拜旦恢复现代奥运会的初衷,真正的教育,好比哲学层面上的宗教学说,哺育青年人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帮助我们的学生建构有着与学校同样气质的自我意识空间,继而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安全感、自主、创造力和快乐。这就需要让我们的大学体育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而是根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内心,形成传统,塑造精神,积淀文化。或许,这才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体育育人的真实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我国大学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即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副本我的大学体育课纪录片稿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