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促进”还是“参与悖论”?  

本文由用户“szprokinger111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8-12 21:56:44 举报文档

以下为《“参与促进”还是“参与悖论”?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教育对于公众参与的影响备受关注,但在学术界存在着“参与促进”和“参与悖论”两种不同观点。本文旨在利用CSS2017微观调查数据,全面探讨教育对公众的选举参与、政策参与、自治参与和维权参与的影响,并从“经济资本”和“政—社感知”两个维度检验其中的内在机制。

教育作为影响公众参与的重要因素,其对公众参与的影响被广泛关注。一方面,有人认为教育可以促进公众参与,通过提供知识和能力,培养公民意识和参与意愿,从而增加公众对选举、政策制定、自治和维权等方面的参与。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教育可能导致“参与悖论”,即教育水平增加可能不一定会带来公众参与的增加。这种观点认为,高度受教育的人可能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意愿较低。

为了有效检视教育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了CSS2017微观调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全面探讨教育对公众选举参与、政策参与、自治参与和维权参与的影响,以及从“经济资本”和“政—社感知”两个维度检验其中的内在机制。

研究发现,教育对公众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特别是教育对公众自治参与的影响效应最大,而对维权参与的影响效应最小。从“经济资本”的维度来看,教育可以改善公众的收入状况、工作状况和生活状况,从而间接地影响公众参与。从“政—社感知”的维度来看,教育对公众政治信任感知具有显著正效应,但对政府工作、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感知具有显著负效应,然而,对于公众参与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此外,研究还发现,受教育年限对公众选举参与和自治参与具有显著的正U形影响。这意味着教育年限的增加会促使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但当教育年限过高时,公众的参与意愿可能会下降。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教育和公众参与的关系进行全面探讨,发现教育对公众参与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通过研究“经济资本”和“政—社感知”的影响机制,为教育和公众参与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因素对教育和公众参与关系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差异。二、研究方法

A.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本研究利用CSS2017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CSS2017是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于2017年开展的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采用了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涵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地区。调查对象为16岁及以上的中国公民,共计约2.7万人。

B. 变量定义和测量方法

1. 教育变量

教育变量主要以受教育年限为指标进行测量。受教育年限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学历阶段的学习时间累计。

2. 公众参与变量

公众参与变量包括选举参与、政策参与、自治参与和维权参与。选举参与指个体对选举活动的参与程度,包括投票和参与选举活动的义务。政策参与指个体对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参与政策制定和参与政策评估等活动。自治参与指个体在社区、村庄等基层自治组织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参与决策和参与管理等活动。维权参与指个体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和捍卫程度,包括参与维权活动和参与维权组织等活动。

3. 经济资本变量

经济资本变量包括收入状况、工作状况和生活状况等指标。收入状况指个体的经济收入水平,包括月收入和年收入等指标。工作状况指个体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地位,包括就业与失业的状态和职业等级。生活状况指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包括生活水平和生活幸福感等指标。

4. 政—社感知变量

政—社感知变量包括政治信任感知、政府工作感知、社会公平感知和社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与公众参与的机制和效应,以推动社会发展和民主建设。八、参考文献

Banks, M. (2009). Educating citizen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ivic values and school choice. Routledge.

Campbell, D. E. (2013). Why we vote: How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shape our civic lif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lli Carpini, M. X.,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参与促进”还是“参与悖论”?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