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时段
特征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和南北朝对峙的历程,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和孕育大一统条件的历史阶段
具体表现
政治
封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经济
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得以开发
思想文化
佛教盛行,文人群体形成,推动了文学、书画艺术的发展
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政治上:
1.中央体制: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②经济上:
1.农业方面: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分给农民,受田的农民必须交租、调并服徭役和兵役。其性质 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其性质 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方面:发明灌钢法,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业税收成为东晋和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 来源;南方出现草市。1.农业方面: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分给农民,受田的农民必须交租、调并服徭役和兵役。
4.区域经济:北方战乱较多,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得以开发。
③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④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时空坐标】
/
【思维导图】
/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220—280年)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①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②魏国:220 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③蜀汉: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④吴某某: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2)三国的并立和结束
①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②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③266年,司马炎代魏某某,国号晋,史称西晋。
④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西晋的统治
(1)五族内迁
①时间:东汉末到魏晋时期。
②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2)八王之乱
性质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影响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
1.东晋的建立与统治(317-420年)
(1)建立: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某某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统治:实行士族制度。
①成因: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②影响: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2.南朝的更替(420—589年)
(1)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
(2)此后170 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某某,合称“南朝”。四个王某某均定都建康。
3.江南开发
(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4.南北对峙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2)到陈某某,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某某,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某某,合称“十六国”。
(2)民族交融
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②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淝水之战
原因
①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
②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概况
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某某
结果
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战败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2.北朝
(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措施
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籍贯
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③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意义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魏的分裂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某某合称北朝。
(4)隋朝统一
①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②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重难探析】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江南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持续时间长,而南方相对安定。
(2)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破坏了城市和自然经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入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1.原因
(1)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
(2)民族大迁徙有利于促进民族大交融。
(3)各民族政权间的混战使其地盘不断变化,人民之间也不断混杂,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
(4)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交流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原因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途径(形式)主要有:
(1)民族迁徙(自然迁徙;政府移民)。这一时期的民族迁移方向是由北方向南方。一种是北部边境少数...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
(3)联合斗争。在反抗西晋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联合起来,并肩作战...
(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即汉化政策)。如孝文帝改革。
(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鲜卑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成为趋势。
(2)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3)措施: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迁都后,进一步改革,主要内容: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等;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4)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特点及评价
(1) 形成: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是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2) 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
(3) 评价:门阀政治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是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导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冗员。
五、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以老庄哲学为骨架,杂糅儒家经义,以有无本末关系为中心问题,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主要经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某某、嵇康、向某某、郭象等。
六、江南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1.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4)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2.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交通贸易: 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
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交流。
(2)人口分布: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 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
(4)民族关系: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北方人口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 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与统一性。
(5)南方环境: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 续发展。
七、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②统治阶级出于维护统治需要,大都提倡和支持。
③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2)影响: 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大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时空坐标】
/
【思维导图】
/
隋唐(581~907年)经历了隋朝的短暂统一和唐朝的统一繁荣阶段,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繁荣的历史阶段
典章制度完备,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生产技术提高,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社会财富增多
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领先世界,影响深远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①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唐某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朋党之争严重。
经济上:封建经济全面繁荣,
农业(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成熟前期推行均田制;唐某某,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渐被废弃,促使了赋税制度的变化。);
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商业(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城市中坊市分开并有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贸易;长安、洛阳、扬州、*_**外的大都会。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③思想文化上: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唐朝奉行三教并重的政策,思想自由宽松;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④外交上: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⑤民族关系方面: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某某,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某某。
(2)统一:589 年,隋某某,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朝的建设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
(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概况: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知识点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618 年,李某某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某某。
(2)统一: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
2.唐朝前期的统治
(1)贞观之治
概念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原因
①吸取隋某某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表现
出现开明政治局面
(2)武则天的统治:废唐某某,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
措施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结果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2.唐朝盛世的民族关系
(1)概况
民族
概况
结果
与突厥
东突厥
东突厥在隋末唐初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俘获其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①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后来,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权,到8世纪中叶被回纥所灭,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西突厥
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②唐朝先后设置安某某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与吐蕃
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某某
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与梲棬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梲棬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
(2)作用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知识点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概况: 755_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某某,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
①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
②边防空虚,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③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
(1)形成原因: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 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1)原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概况: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某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
(3)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 907 年,节度使朱温废唐某某,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2)五代十国
①五代: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某某,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②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3)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重难探析】
一、唐朝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
(1)唐朝的开国
618年,李某某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随后击败各地的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
(2)“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他在位时,以隋某某为鉴,励精图治,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3)武则天统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4)“开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盛世局面。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二、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1)民族政策:开明进步,“怀柔”为主。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
①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各族接受唐朝的册封。
②唐朝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
③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学习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联系。
④唐朝是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长安则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⑤民族间较少战事,和平交往是主流。
(2)处理方式:措施灵活,方式多样。主要有:
①行政: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分别设立安某某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②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
③册封:封梲棬族粟末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某某“怀仁可汗”。
④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
⑤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知识关联】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必修+选 1)
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某某、象郡 等,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端。
(2)汉朝: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采取和亲、移民、军事打击、行政管辖等处理民族关系。
(3)隋朝:中央设立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机构负责民族事务,三次派人抵达流求,加强了与流求(今中国台湾)的 接触。
(4)唐朝:通过册封、和亲、会盟等使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大交融局面,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安某某、 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对边疆管理。
(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从没有中断过。
(6)元朝: “行汉法” ,实行了明显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7)明朝:在长城“九边”设马某某;在东北设卫、都司、所;在西南设土司等。
(8)清朝
①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②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巩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某某》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成为*_**。
五、唐朝的思想与宗教政策及影响
(1)政策:唐朝开国之初,李某某为了抬高门第,神化统治,将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使道教得以大力发展。武则天上台后大肆兴佛,广建寺院,将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在位,复将道教放到佛教之前。尽管前后的统治者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佛、道的地位有所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三者在唐朝前期都受到积极的扶植,获得了充分发展。
(2)影响:唐王某某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帝国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