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浅谈新时期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浅谈新时期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前 言
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而推动的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众对政府满足自身利益的期望同政府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期望之间形成了一对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政府公信力不再名正言顺,开始受到了质疑。2003 年“非典”之后,一系列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发生使政府公信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尽快提升政府公信力,让民众重拾信心,恢复社会信任感,这是政府合法执政、依法行和.政社会管理的基础。唯此,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何为政府公信力?这是进行政府公信力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邹东升认为政府公信力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郑旭辉对此表示赞同,其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是政府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期望和信念等,也体现为民众自愿地配合政府行政,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而政府公信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复多.杂样的,如民众信赖政府,民众支持、拥护政府行为,相信政府是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等等。
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赢得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一种能力和程度。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必然会产生社会结果的反馈,而这个结果反馈中最重要一点就是人们对政府是否信任、拥护和支持。唐铁汉则认为这种能力指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他认为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服务程度、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等四个方面。王福鑫认为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公信力产生的基础,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表现,政府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直接因素。
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既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杨勇明确地指出,政府公信力这一概念在范围上包含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主体,在实践中则涉及到政府与民众“信”与“被信”两个行为,即政府之诚信和民众之信任。政府向民众提供真实有效的公共服务,在民众中建立起的诚实公正的外在形象,民众也给予政府足够的信任,双方形成互依互信、协同合作的关系状况。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新旧体制的冲突,政治体制、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等等,使得不少地方政府没能实现整体公信力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增长,甚至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向。
(一)政府行为公信力弱化
政府行为公信力弱化是指由于政府行为(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不规范、不负责任而导致的公信力危机现象。各级政府应切实明确其职能,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然而,我国政府职能定位仍然不明确、不合理,经常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例如,政府不恰当的介入经济活动,导致政府形象严重受损;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不力,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政府既以“裁判员”身份管理市场,又以“运动员”身份进入市场,扭曲市场竞争。政府职能定位的不合理, 使得一些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政府却做得不够,人们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高,必然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另外,有些政府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低下,“官本位”意识浓厚,权欲观念较强,服务观念、法制观念淡薄,不认真调查研究,不关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规范权力配置,加强权力监督,确保权力的有效运作,这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履行政府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总之,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政府的执政形象、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创和.新改进政府各方面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把各项职责履行好、各项事业发展好,以为民赢公信、以公正建公信、以高效树公信、以公开促公信、以廉洁保公信,以良好的执政形象和工作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信任和真心支持。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浅谈新时期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