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设计--探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是经典力学生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低速宏观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人所共知的。况且此定律是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所以这节课成败对于力学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亲自通过探索物理规律,从中获得新的原来并不知道的物理规律、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当然,学生的这种探索是在教师不断地“启发”、“诱导”中进行的。
二、教材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知道国际单位“牛顿”的定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收集和处理数据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成功的积极情感的体验,激发积极参与探索研究的情感。
三、设计思路:
1、本节课中教学过程的构想上,按定律本身的形成过程划分三层次:(一)、通过实例和演示实验引出研究课题;(二)、通过实验探索规律;(三)、实际运用。
2、本节课的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猜想——实验探索——获取信息——寻求规律——迁移应用。
四、教学准备:
1、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每四人一组,每组包括(一端固定一个定滑轮长约1.5米~2米的光滑长木板两块,质量相同,性能一样的小车2辆,长约2米的细绳两条,大夹子一个,米尺,砝码,质量已知的砝码盘两个,起点标记。)
2、自制的多媒体软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件运动状态改变时就具有加速度,并研究了物件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借助多媒件演示火箭发射,问:火箭发射时运动状态有没有改变,即有无加速度?加速度大小怎样变化?那么,请大家猜想一下:加速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启发引导下得出加速度a与外力F、质量m有关,引入本节课题)
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物件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外力F和质量m之间的关系。
2、实验探究牛顿第二定律
a、接下去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研究加速度a与外力F,质量m的关系,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先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总体方案:
控制m不变,研究加速度a与外力F的关系
控制F不变,研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
b、如何研究呢?再进行局部设计: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操作方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评价他人的设计,对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加以讨论,展示学生提出可行实验方案,筛选确定选用和老师提供实验器材相符的实验方案。
学生提问:在实验中必顺知道小车所受到的合外力F,然而小车所受到木板对它的滑动摩擦力f随小车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摩擦力f的变化,引起合外力F变,应怎样处理?
师:学生提的很好,这也是这节课我将要介绍的实验环境等效法——平衡摩擦法,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实验中,小车所受到木板对它的滑动摩擦力f随小车质量的变化而变化。而在实验在又必顺知道小车所受到的合外力F,这样由于摩擦力F的变化,给实验过程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一方面需要测定动摩擦因素,另一方面还要测量,计算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后的摩擦力,大大增加了实验的难度,而该实验应采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将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与摩擦阻力平衡,等效于小车不受摩擦阻力的作用,从而简化了实验。怎样才能把摩擦力平衡掉,先让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启发引导,最后展示平衡摩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解题,在这节课教学过程的巩固新课阶段,教师提出蚂蚁推砖问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在什么情况下推不动,在什么情况下能推动。有学生认为,如果砖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蚂蚁就能推动砖。但是,这个学生没有想到,蚂蚁站在什么地方去推?当然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应该比学生深一个层次。蚂蚁必须站在粗糙的地方去推放在光滑平面上的砖才行。如果两者都有外在光滑的平面上,那么,运动状态有明显变化的将是蚂蚁,而不是砖!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相等的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那么,质量小的蚂蚁得到的加速度要大得多。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能理解到这个深度,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很好地达到了。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设计--探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