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逻辑与原子论在哲学史中的首度结合  

本文由用户“ddtzoro”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7-22 02:27:24 举报文档

以下为《辩证逻辑与原子论在哲学史中的首度结合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及其局限性

A. 原子的自在质料原则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由无限个原子构成,这些原子是不可分割、不可变化的最基本粒子。原子具有自在的质料原则,即原子是自主存在的,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进行运动。原子的自在性使得它们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和制约,拥有自我决定的能力。

B. 原子论脱离质料的自为形式

然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局限在于原子的自为形式脱离了质料。原子的自为形式是与质料分离的抽象存在,它们不从质料中生成,也不受质料的约束。这种脱离质料的自为形式无法塑造质料,解决矛盾,扬弃必然性。

C. 原子论的机械性

另外,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还存在机械性的问题。原子论将世界的运动解释为原子之间的碰撞和运动,忽视了质料的内在发展和变化。这种机械性的观点无法解释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把握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

总结: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原子的自在性和自主存在,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原子的自为形式脱离了质料,无法塑造质料和解决矛盾,并且忽视了质料的内在发展和变化。这些局限性为后来马克思引入辩证逻辑提供了改进的空间。二、伊壁鸠鲁的偏斜学说及其自为形式原则

A. 偏斜学说对原子的发展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原子论的重要代表,他继承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伊壁鸠鲁在原子的形成和运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偏斜学说。根据偏斜学说,原子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发生微小的偏离,从而导致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物质的聚集。这种偏斜运动被视为原子自身的自为形式,是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B. 自为形式脱离质料的局限性

然而,伊壁鸠鲁的自为形式原则与质料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伊壁鸠鲁的自为形式是脱离质料的,它不是从质料中生成的,也不受质料的约束。这使得自为形式缺乏塑造质料、解决矛盾、扬弃必然性的能力,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因此,伊壁鸠鲁的偏斜学说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伊壁鸠鲁的偏斜学说虽然对原子的自为形式有所探索,但其自为形式脱离质料的特点使得它无法完全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马克思创造性地引入辩证逻辑,从质料的否定性运动中引申出自为形式的思想,使得自为形式能够更好地与质料相互作用、发展和变化。这一创新对于后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马克思对原子论的发展

A. 马克思引入辩证逻辑的创新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伊壁鸠鲁的偏斜学说都有其局限性,无法解决质料的发展和矛盾的解决。马克思在对原子论的发展中,创造性地引入了辩证逻辑,从而克服了原子论的机械性。

B. 从质料的否定性运动中引申出自为形式

马克思认识到质料的否定性运动是质料发展的内在规律。他从质料的否定性运动中引申出了自为形式的概念,使得自为形式不再脱离质料,而是由质料中生成,并受质料约束。

C. 克服原子论的机械性

马克思的辩证逻辑克服了原子论的机械性,使自为形式具有了塑造质料、解决矛盾、扬弃必然性的能力。辩证逻辑使得自为形式不再是抽象的,而是与质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马克思通过引入辩证逻辑,使得原子论得以发展,同时也使得辩证逻辑摆脱了对唯心主义绝对形式的依赖。他对伊壁鸠鲁哲学中一些命题进行了辩证解释,进一步确定了质料与形式的统一、质料的形式化、形式的自为性、质料和形式互为中介的发展等原理。这些思想为后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哲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并不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这一观点被梅某某、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科尔纽等学者所驳斥。四、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中命题的辩证解释

A. 直线与偏斜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中直线与偏斜的命题进行了辩证解释。在伊壁鸠鲁的观点中,直线代表着自然的必然性,而偏斜则代表着人类的自由意志。马克思指出,直线与偏斜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只有在自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实现对现实的改变。因此,直线和偏斜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

B. 本原与元素的统一与互为中介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中本原与元素的命题进行了辩证解释。伊壁鸠鲁认为,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基础,而元素则是由本原组成的物质形式。马克思认为,本原和元素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本原在元素中得到具体化和实现,而元素则通过本原的作用得以存在。因此,本原和元素既相互依存,又互为中介,共同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

C. 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中空间与时间的命题进行了辩证解释。伊壁鸠鲁认为,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而时间则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马克思认为,空间和时间不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而且是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它们在物质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

D. 天体与自我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中天体与自我意识的命题进行了辩证解释。伊壁鸠鲁认为,天体是物质的最高形式,而自我意识则是人类的最高能力。马克思指出,天体和自我意识不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天体通过其巨大的力量和作用影响着人类的自我意识,而人类的自我意识又通过认识和改变天体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天体和自我意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中直线与偏斜、本原与元素、空间与时间、天体与自我意识等命题的辩证解释,马克思确定了质料与形式的统一、质料的形式化、形式的自为性、质料和形式互为中介的发展、自由王国以自然王国为中介的实现等原理。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逻辑的核心,为后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哲学奠定了基础。因此,马克思的辩证解释对伊壁鸠鲁哲学中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发展。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逻辑的核心原则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逻辑的核心原则可以归纳为质料与形式的统一、质料的形式化与形式的自为性、质料和形式的互为中介的发展、自由王国以自然王国为中介的实现等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强调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他认为质料是形式的基础,形式是质料的表现形式。质料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二者不可分割。质料是形式的基础和内容,形式则是质料的表现形式和结构。马克思强调了质料和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统一性,避免了二者的割裂和机械性。

其次,马克思强调质料的形式化和形式的自为性。他认为质料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形式,即质料的内在规律和结构。同时,形式也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为性,不仅仅是质料的表现形式,还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形式可以引申出自为形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运动方式。马克思通过引入辩证逻辑,使形式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在规律和动力。

第三,马克思强调质料和形式的互为中介的发展。他认为质料和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质料通过形式的作用得以表现和发展,而形式又依赖于质料的基础和内容。质料和形式之间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马克思的辩证逻辑突破了传统的原子论观念,认识到质料和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

最后,马克思强调自由王国以自然王国为中介的实现。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而自然是自由的基础和条件。自由王国和自然王国之间存在着互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类可以实现社会的自由和进步。自由王国的实现需要以自然王国为中介,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逻辑的核心原则包括质料与形式的统一、质料的形式化与形式的自为性、质料和形式的互为中介的发展、自由王国以自然王国为中介的实现等方面。这些原则不仅克服了原子论的机械性,还使辩证逻辑摆脱了对唯心主义绝对形式的依赖,为后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哲学奠定了基础。六、驳斥马克思《博士论文》属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

A. 梅某某的观点

梅某某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主要是基于他对马克思在论文中对柏拉图哲学的引用的理解。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马克思在论文中对柏拉图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首先,马克思在论文中对柏拉图哲学进行了辩证批判,揭示了其唯心主义本质。他指出柏拉图将思维和存在分离,将理念界视为真实世界,进而否认了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马克思通过批判柏拉图的观点,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强调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和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

其次,马克思在论文中提出了质料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原则,这与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他认为质料和形式相互作用,互为中介,质料决定形式的生成和发展。这一观点明确地揭示了物质的决定性,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存在根本的区别。

因此,梅某某的观点忽略了马克思对柏拉图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以及马克思在论文中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因此他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B. 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的观点

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主要是基于他在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的引用。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马克思在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首先,马克思在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辩证批判,揭示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他指出黑格尔将思维和存在统一起来,将思维视为现实的本质,进而否认了物质的独立存在。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观点,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强调物质的实在性和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

其次,马克思在论文中提出了辩证逻辑的概念,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必然性。这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辩证逻辑不依赖于对神、绝对理念等唯心主义绝对形式的依赖,而是从质料的否定性运动中引申出自为形式,克服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因此,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的观点忽略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以及马克思在论文中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因此他们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C. 科尔纽的观点

科尔纽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主要是基于他对论文中对费尔巴哈的引用的理解。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马克思在论文中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和超越。

首先,马克思在论文中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辩证批判。他指出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看作是人的意识,将人的存在看作是人的思维。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观点,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强调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其次,马克思在论文中提出了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决定性。这与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背道而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与费尔巴哈的观点存在根本的区别。

因此,科尔纽的观点忽略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和超越,以及马克思在论文中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因此他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综上所述,梅某某、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和科尔纽的观点都忽略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柏拉图、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哲学观点的批判和超越,以及马克思在论文中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实际上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哲学作品,为后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哲学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些观点都是不成立的。

以上为《辩证逻辑与原子论在哲学史中的首度结合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