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古道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古 道》教学设计
课型:拓展课
授课人:行知中学 刘洋
教学目标
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正确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感受人物内心思想情感变化的细微之处,体会人与人之间坦诚与信赖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细细品味商人和黑汉的对话,发现与感受黑汉内心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特定环境(古道)中特定人物(黑汉和商人)的义举,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
与古道相关的话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韵声声,旋律
悠扬,会把人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也可能会回忆一首学过的元朝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又为我们勾勒一幅古意浓浓的画卷。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这篇题为《古道》的课文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整体初知,了解基本内容
1.请同学们散读课文,了解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什么地点,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2.全班交流
XXXXX年代久远——从人物对话中得到相关信息“官府缉拿的江洋大盗”/带了银钱贩牲口/柏木棺”。
XXXXX地点特定——漫长的古道,没有人烟。
XXXXX人物特殊——带了很多银钱去北边贩牲口的商人/被“官府缉拿的江洋大盗”黑汉。
XXXXX故事感人——素昧平生的两个陌路人最终成为生死相托的兄弟。
三、重点研读,具体研究人物关系的变化过程
1. 黑汉是不是一开始就把商人当兄弟的?他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只是同路人,“寻水”是求生存,既是为商人也是为自己。
——对商人的态度:
第一天晚上:不在乎——警觉、戒备——勉强应付、敷衍——稍有触动。
第二天晚上:有所沟通、有所信任——加深交流——主动拉话。
第三天清晨:动真情,视商人如手足兄弟,冒死成全商人走出古道。
2.短短两天的相处,是什么原因让行走江湖,练就一副铁石心肠的黑汉愿意牺牲自己成全一个普通商人走出古道呢?
黑汉本性善良,遭受缉捕的他行走于险恶的江湖,自然对人对事都多一份戒备与防范,对家乡对亲人也有了情感上的疏离。而商人对黑汉应该说是毫不设防,他告诉黑汉自己“带了很多银钱”去北边贩牲口,家里还有漂亮的妻子……等等。商人的信赖与真诚是黑汉久违了的;商人对家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家乡的赞美也无不打动了黑汉,激起他对久别父母的关切与思念。商人最后的生死相托更坚定了黑汉义无返顾,将仅有的粮食全部交给商人……
3.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归纳:A抓住关键词句。B关注恰当的描写手法。
C联系具体语言环境。
四、深入探究,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1.作者为我们讲述这样一个发生年代久远又近乎离奇却极为感人的故事,实际上是想告诉现在的读者一些什么道理?他在呼唤什么?
古道上,盗亦有道,非一般意义上的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古道上,商人重义轻利,非人们常说的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在没有人烟、缺水少食的古道上,两人的身份已淡去,凸显的是人的本真。作者讴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赖,呼唤的是人性中的至真至善至美。
2.这篇小说以“古道”为题,除了表明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说题为“古道”,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其一,“古道凄离,悠远深长”,为情节展开设置了特定的场所;其二,古道上古风犹存,黑汉扶危济困,舍生取义;商人肝胆相照、知恩图报、己诺必诚。从某种意义上说“古道”是不是也可理解为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所崇尚的那些古已有之的节操与风尚?这对今天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说对于学生来说了解故事情节是没什么困难的。学生的兴趣点在于这样一个“官府缉拿的江洋大盗”为什么能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将生的希望留给商人。而真正的障碍点在于故事发生的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这对学生理解人物思想行为都带来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就在于作者在今天讲述这样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故事,塑造这样两个具有特定意义的人物形象真正的意图是什么,作者在呼唤什么。对于教师来说,主要的任务也就是如何带领学生沉浸于文本,通过对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品读,通过对困于险境的两个人物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的发现,去体会商人对同行者的充分信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黑汉复杂的内心世界,去理解黑汉和商人的义举。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古道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