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本文由用户“pingguoxm6”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7-22 05:44:21 举报文档

以下为《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古诗三首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答:儿童飞快地跑着,追逐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顽皮地飞到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某某,再也找不到了。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答:夏天来了,白天也变得越来越长了,上午的时候,太阳一点点升起,篱笆的影子也越来越短,天气越来越热,中午的时候外面就极少有人了。有的只是蝴蝶和蜻蜓,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答:大儿子在田地里耕作,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年纪太小,不能像两个哥哥一样劳动,还有些贪吃贪玩,他正悠闲自在地趴在小溪边剥莲蓬吃呢。

2 乡下人家

一、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答:文中展示的图景亲切恬静,因此朗读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柔和舒缓的,而拟人化的句子要读得轻快活泼。如果给课文配画,可以画六幅画,分别可以取名为:瓜藤攀檐图、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二、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

答:我对“瓜藤攀檐图”最感兴趣。因为这些瓜不仅可以作为门前的装饰,还可以食用,多实惠呀!我最爱吃各种瓜类了,可是只能从市场上买,花钱不说,还不一定新鲜。要是住在乡下,想吃了随手就可以摘一个,免费、新鲜,关键是味道还很好!乡下人家的生活真是太让人羡慕了。

三、读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像这样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答:像这样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还有:(1)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2)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四、选做题:你眼里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答:我眼里的乡村景致是一处美丽、迷人的地方。冬天,雪后的乡下人家都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房屋、树木、河流、田野……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雪。孩子们可以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积雪都震落了。

3 天窗

一、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答:“天窗”是开在屋顶的一个小方洞,装着一块玻璃,可以透进光线。因为乡下房屋在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时,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屋顶的天窗在这时候就可以用来采光。

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答:孩子们活泼好动,喜欢去观察、接触自然,但在阵雨来临时,大人们却偏把他们关在地洞似的屋里,夜晚,逼他们上床“休息”,这时候,孩子们只能透过天窗去观察与想象,从中得到一点满足,心里感到一丝慰藉。在朗读时,要读出失落、无奈、沮丧的语气。

三、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答:“扫荡”给人的感觉是迅猛有力,横扫一切。透过天窗,孩子们感受到风雨雷电的威力,无拘无束的想象把孩子们带进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在孩子们的心里,夏天的阵雨因为想象被放大,涂抹成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画面,所以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2.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结合课文,说说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答:因为孩子们是善于想象的,想象出的东西比现实看到的更丰富。孩子们只看到一粒星,但想象中是无数星;孩子们只看到一朵云,但想象中是各种各样奇幻的云彩。句中的“有”与“实”指的就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孩子们的想象既是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是他们天马行空,自由联想的组合,所以就会“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了。

5 琥珀

一、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如,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答: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推测,第一,这个特殊的松脂球的形成,离不开四个条件:炎热的夏天,太阳光很强烈;在松树林里,许多老松树渗出松脂;苍蝇和蜘蛛碰巧在一起,一大滴松脂又凑巧滴在它们身上,把它们一齐裹住;松脂不断往下滴,将苍蝇和蜘蛛重重包裹在里面,最后形成了松脂球。第二,这个松脂球变成化石——琥珀,同样也需要四个条件:漫长的时间;地壳的运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松树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成了化石。这样就能推测出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答:几千万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只小苍蝇飞进了松树林某某,停在一棵老松树上,一只蜘蛛悄悄地爬过来,想捕食小苍蝇。就在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一大滴松脂滴下来,将它们都包住了。松脂继续滴下来,积成了一个松脂球。后来,陆地沉下去,树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经过了几百万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琥珀。

三、“推测”是什么意思?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下面的推测依据是什么。

1.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答:“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2)第1句推测的依据是琥珀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而松脂是松树在天气炎热时渗出的;第2句推测的依据是这块琥珀中有苍蝇和蜘蛛两只小虫。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一、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

答:例如问题一:第2自然段中说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是比喻的说法,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辽西的发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解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研读理解。

例如问题二:“中生代”是什么意思?

答:中生代是地质时代之一,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一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因此又称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解决的方法:查阅资料。

例如问题三:科学家们为什么推测飞行始于树栖生活?

答:因为鸟类大多在树上筑巢生活,因此科学家推测,有些恐龙是在转移到树上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了飞行。解决的方法:联系生活理解。

二、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答:两亿四千万年前,地球上生活着第一种恐龙,它是所有恐龙的祖先。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生息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这些家族成员,从生活习性上看,有的两足奔跑,有的四足行走。从身体形态上看,有的又长又重,有的则又小又轻。从性情上看,有的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的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在这个恐龙大家族中,有一支猎食性恐龙,它们的骨骼中空,脑颅膨大,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的翅膀一样拍打。更有趣的是,它们身体表面长出了羽毛,其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慢慢地学会了飞翔。它们完成由恐龙到鸟类的进化过程,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还有一种说法: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最终变成了鸟类。

三、课文的不少句子表达很准确,如“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答: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得很准确,如题目中例句里的“全面”一词,表示现在科学家们只掌握了一部分证据,还不能完全揭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全面揭示”则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再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又如,“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以前,还不能确定。

四、小练笔,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答:数千万年后,哺乳动物的后代繁衍成了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哺乳动物像它们的祖先一样在陆地生活,有些则在海洋中生活。有些哺乳动物长达几十米,体重数十吨;有些哺乳动物则身材小巧,体重仅有几十克。有些哺乳动物非常凶猛,捕食其他动物;有些哺乳动物则性情温顺,以植物为食。

9 短诗三首

一、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答:《繁星》(七一)应该用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气,表现出深深的怀念之情。 《繁星》(一三一)要用舒缓的语速、深情的语气。句末的“光”“香”“响”要重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繁星》(一五九)第一句是深情的呼唤,读得稍慢一点儿。“风雨”读得稍重,“你的怀里”语速渐慢,语气轻柔,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边读边想象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二、“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某某,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

答:这几句诗令我不由得联想到与妈妈在一起的一幕幕场景:我牵着妈妈的手在月光下散步,趴在妈妈的膝盖上听她讲故事,抱着妈妈的腿撒娇……这些情景多么甜蜜,多么令人难忘啊!

三、朗读第2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答:第2首诗中,诗人由大海联想到星光和花香,以此来衬托、强调大海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大海、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第3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答:“天上的风雨来了”一句中的“风雨”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雨;“心中的风雨来了”一句中的“风雨”指的是心中的烦恼、忧愁和苦痛。

10 绿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答:第1小节带着惊喜的心情来读,重读“到处”一词。第2小节要读得稍慢一些,重读“这么多”“发黑”“出奇”。第3小节用陶醉的语气来读,可以读得稍轻快。第4小节朗读时,语调要轻柔、舒缓,突出绿色的静态美。第5小节朗读时语调上扬,语速稍快,突出动感。 背诵时,边读边想象诗歌意境,再熟读成诵。

二、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答:最后一个小节中,诗人笔下所有的“绿”随着风的指挥而按着节拍飘动,这是诗人的想象。这样写表现出“绿”的摇曳多姿,突出了“绿”的生机与活力。

三、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答:这段话中,作者既写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又写了所见之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了道旁古木、山上树木、峰下小径三处绿意盎然的景象,表现了绿的范围之广——浸透到了每个角落。读着这段话,我们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青葱翠绿的山水画:远处的山郁郁葱葱,道旁的树苍翠欲滴,脚下的路翠色欲流。作者将绿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似乎有一种逼人的气势。

11 白桦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答:朗读第1小节时要亲切、自然,体现出对朝夕相处的白桦的喜爱。第2小节语速欢快,读出赞美的语气。第3小节语速稍慢,略显深沉,读出一种崇敬之情。第4小节语调上扬,读出赞美之情。

二、读一读,选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洁白的流苏 姗姗来迟的朝霞 灿灿的金某某 晶亮的雪花 白雪皑皑的树枝 银色的光华

答:白桦树玉立在雪地里,穿着一身银装,浑身披着晶亮的雪花,就像是洁白的流苏在风中飘动。姗姗来迟的朝霞,给白桦抹上了一层银色的光华。初升的太阳洒下灿灿的金某某,将白桦映照得更加美丽。

三、选做,诗歌中常常写到一些植物,如松、竹、梅、兰,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摘抄你最喜欢的一首,和同学交流。

答: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青松》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某某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13 猫

一、默读课文。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

答:作者在写猫的性格古怪时,用“出去玩玩”“不回家”等短语,说明他已经把猫当作家里的一个成员。“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又是多么尽职”,这些句子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讲自己的孩子。又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明明是猫的脚印把稿纸弄脏了,却说成是“踩印几朵小梅花”,可见其爱之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还有写刚满月的小猫很淘气的句子,也都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二、说说第1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课文还有哪些自然段的写法跟它一样。

答:第1自然段某某“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讲了三层意思:老实、贪玩和尽职。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法和第1自然段某某,第2自然段讲的是猫高兴和不高兴时的表现,第3自然段讲的是猫“什么都怕”,却又很勇猛。

三、小练笔,读一读,照样子用加点的词语写一段话。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答:说它害羞吧,它的确很怕生。只要我们在散步时遇到别的狗,它就会躲到我的身后,不敢上前去打招呼。可是,要是我——它的小主人遇到了危险,它就会第一个冲上前去保护我。

四、读一读“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答:片段一的作者夏某某是通过写人们对这只猫的评价和一家人对待猫的态度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片段二的作者周而复主要是通过对猫的外貌和神态的描写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14 母鸡

一、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答:课文中表现“我”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有:“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作者看到了母鸡精心照顾小雏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为母鸡身上表现出来的伟大母爱所震撼。

二、老舍先生用词很严谨,他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母鸡真的就是这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答:这几个词语总结概括了鸡母亲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课文第5自然段中“总是挺着”“立刻警戒”“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警告”,这些词语或短语再现了一个勇敢、负责的母鸡形象;第6自然段某某“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与“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的鲜明对比,表现了母鸡对鸡雏的慈爱;第7自然段从教鸡雏学习、给鸡雏取暖、把身体供给鸡雏们游戏三个方面,表现了母鸡不辞辛苦,十分慈爱;第8自然段写母鸡在夜间看护鸡雏,表现了母鸡的辛苦。

三、《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1)相同之处:①这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母鸡孵出鸡雏以后两个部分,“可是,现在我……一群小雏鸡的母鸡”这个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②在构段方式上作者善于运用“总—分”式结构。如写猫,先总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总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具体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③在表现小动物

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形象跃然纸上。 (2)不同之处:①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而《母鸡》则写了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②在语言的运用上,《猫》体现了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母鸡》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等,这些文字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15 白鹅

一、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

答:文章语言非常有趣,多处用到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如“鹅老爷”“架子十足”“不胜其烦”等,这些语言看起来带有批评的意味,实则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还表现在画面感十足,让人读来哑然失笑。比如,在描写鹅吃饭时,就用风趣的语言描写了狗偷食的有趣场景。“窥伺”“敏捷”“厉声叫骂”“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这些词语及短语,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课文里有许多表现鹅高傲的词语,如“引吭大叫”“傲然”“架子十足”。找一找,分类抄下来,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高傲”写清楚的。

答:叫声的词语有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昂首大叫;步态的词语有傲慢、从容、大模大样、傲然、毫不相让;吃相的词语有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踏着方步、责备、架子十足。“高傲”是白鹅总的特点,作者是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展开具体描写,来把白鹅的“高傲”写清楚的。 

三、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把鹅和鸭的步调进行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作者把鹅大模大样的步调与鸭局促不安的步调进行对比,更反衬出鹅步调的从容,显示出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2.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把鹅称作“鹅老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答:把鹅称作“鹅老爷”,明贬实褒,意在表现它吃饭时的高傲劲儿,流露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四、读一读“阅读链接”,和课文《白鹅》比一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再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福”。花园的景色随着巨人的态度变化而发生变化,和孩子们分享花园,花园就温暖漂亮;巨人如果想独享花园,就只能得到寒冷与荒凉。

二、画出课文中描写小男孩的句子,说说他让巨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课文中描写小男孩的句子有:“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小男孩让巨人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任性与冷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巨人不再斥责、驱赶孩子们,他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三、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答:巨人推倒围墙之后,和孩子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他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巨人背靠着一棵大树坐下,双腿曲某某,孩子们爬到巨人的膝盖上,再从巨人的腿上滑下去,瞧!巨人变成了孩子们的滑滑梯。秋天,花园里的果实成熟了,巨人和孩子们一起摘果子。他把最好的果子拿来与孩子们分享,孩子们吃着鲜美的果子,与巨人一起快乐地唱起歌来!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